天下贤相房玄龄
作者:刘凤军
﹡济南名人﹡
天下贤相房玄龄
【内容提要:房玄龄自幼聪慧,善诗能文,有“童子博士”之誉;“杖策投唐”,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精诚奉国,鞠躬尽瘁,天下号为贤相。其品行创造了“房谋杜断”成语和“吃醋”典故。】
善谋帷幄数玄龄,满腹经纶慧智行。
杖策投唐勘世乱,贞观万古写芳名。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出现过无数的名公巨卿,他们辅佐最高当权者,或有改变历史进程的大作为,或为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是,真正能够载誉青史,众口相传,妇孺皆知者却不是很多。既便那些被称为“名相贤臣”的人,而成为历史标志性人物的也是少数。唐初济南人房玄龄可以说就是这少数人中的一个。作为前唐具有标志性的一代名相,可以说前可比伊尹、姜尚、周公、管仲、商鞅、李斯、萧何和陈平,后可比魏征、狄仁杰、王安石、寇准、耶律楚材和张居正等,被誉为“天下贤相”。
(一)天纵之才,少年得志,获“童子博士”之誉
房玄龄(公元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谥号文昭,齐州临淄县人(今济南市章丘区相公庄镇房庄村,一说临淄区北部)。他出生于世宦之家,曾祖父房翼,乃北魏镇远将军、宋安郡守;祖父房熊,释褐州主簿;父亲房彦谦,通涉《五经》,善辞辩,是魏、齐间的山东学者,曾任泾阳县令,一生为官清廉善良,所得俸禄经常周济贫穷的亲友。房彦谦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常对房玄龄说,人皆以官富,我独因官贫,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希望子孙们轻财富,重知识,成大才。
房玄龄年少时,机灵聪敏,非常好学。五岁那年,父亲教他读《诗经》,他却要读史书。父亲问他为何,他说,史书讲的是历代兴衰大事,学了可以洞察时局,运筹帷幄,像管仲、萧何、陈平那样干一番大事业。父亲听了极为吃惊,没想到儿子这般小孩就有这等大志,心中十分高兴,随答应了他的要求,给他找来了《左氏春秋》、《史记》、《汉书》等历史经典著作,供其学习。
有一天,父亲为了检查房玄龄的学习情况,很用心地提出了几个问题要他回答。房玄龄拿出笔和纸,挥笔疾书,不到半个时辰,就全部答完了。父亲看后又是非常惊奇,因为儿子的回答不仅内容正确,而且还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且用字用词准确。便问道:“对我的提问,你为什么不口答,而要用文字回答呢?”房玄龄便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实相告:“这些史书我反复进行了学习,虽然明白了它们的意思,但还有好些字和句子不会读(会写),又不敢多向父亲请教,怕打扰父亲,故只好用笔来作答。”父亲被儿子的刻苦学习精神所感动,便经常挤时间和他一起学习,时常给他作讲解。
就这样,房玄龄用了五年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文章写得很出众,被人称赞为“童子博士”。
公元593年,14岁的房玄龄随父亲到京师访亲拜友,接触了不少知书达理和文化名人,才识日益见长。当时多数人认为国势昌盛,天下太平。可少年房玄龄却有不同见解,他认为当朝皇帝(隋文帝)不善朝政,本无功德,又欺压百姓,还不为子孙长远考虑,放任几个儿子明争暗斗,动乱丧亡难免,哪能长治久安?父亲及一些挚友深以为然,但父亲却告诫他不许多言。
房玄龄自幼耳濡目染,受父亲影响很大,颇承其父禀赋。年纪虽轻,便善诗能文,博览群书,精通儒家经书,还向父亲学得一手好书法,犹善草书和隶书,为其日后成长和作为打下了良好基础。
公元597年,18岁的房玄龄考中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时任吏部侍郎主持铨选的高构(高孝基),素有“知人”之誉,他对年轻的房玄龄非常赞赏,曾很兴奋地向尚书左丞裴矩说到:“有才华的人我见过不少,但都不及房玄龄,将来此人必成大器。只可惜我已年老,恐怕不能亲眼看到他实现凌云佛日之成就了!”
(二)得遇明主,筹谋帷幄,创造“房谋杜断”之成语
正如少年房玄龄所言,隋朝末年(611年以后),各地纷纷出现反隋起义,王朝统治崩塌在即,文武百官纷纷另寻明主。大业十三年(617年),晋阳留守唐国公(爵位)李渊率子李建成、李世民等也起兵造反,准备夺取政权。房玄龄孤身前往渭北投奔年轻(18岁)的李世民。因对房玄龄的才华早有所闻,李世民对其“杖策投唐”特别欢迎,并委以渭北行军元帅府记室参军之重职。从此,房玄龄成了李世民幕僚集团的核心人物。
在随李世民征战期间,每遇重大问题房玄龄都会出良谋、划实策,尽心竭力,使李世民所率兵马攻城略地,所向披靡。每攻下一片城池,其他人都忙着四处搜寻珍宝异物,甚至抢夺钱财,只有房玄龄把心思放在收拢人才、招贤纳士之上,将富有谋略和骁勇善战的人安置在幕府中,共同为李世民效力。比如,房玄龄在此期间及以后向李世民举荐的杜如晦、魏征(属政治对手的谋士)、张亮、薛收、王陵、周勃节、李大亮、徐世绩等人,无论是在征战时期,还是在以后的治国时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杜如晦、魏征等还成了名传千古的卿相。对房玄龄重人才、善举贤士,李世民曾经写过一首赞美诗《赐房玄龄》:“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公元618年,李渊率兵攻占长安,次年废杨侑自立,国号唐,是为唐高祖。高祖封长子建成为太子,次子世民为秦王,任尚书令,三子元吉为齐王。房玄龄被任命为秦王府记室参军兼陕东道大行台考功郎中。此后六年,房玄龄继续追随李世民南征北战,主要进行了数次对唐王朝命运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战役(如对王世充、窦建德的虎牢关战役和平定刘黑闼的战役等),为唐王朝实现对全国的统治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战役既奠定了李世民在李唐王朝未来的地位,也充分显示了房玄龄杰出的军事才华。房玄龄在李世民身边,主要是负责军谋大事,也主管文牍书记之事,“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无需起草。”房玄龄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对房玄龄的才能,唐高祖李渊也是赞赏有加。
武德9年(626年),作为宣武门之变的最主要策划者,房玄龄与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一起,帮助李世民一举铲除了阴谋夺权的两个兄弟(历史学者对此看法不一),并最终登上皇位。事后,太宗李世民论功行赏,房玄龄等五人并功第一。此后,房玄龄进爵邢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授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贞观三年二月又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从此,房玄龄开始了为相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
在我国历史上,尝有“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之说(杜如晦任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太宗常称赞房玄龄,运筹帷幄,比之为汉之萧何。《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称:“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由此,房玄龄善于谋划,杜如晦善于(选择最佳方案)决断,“房谋杜断”成为传世成语。用现代管理观点看,“房谋杜断”应是人力资源配置的一种上选模式,可归类为优势互补,或异质互补。当年太宗在用人方面深谙此道,所以才有“贞观之治”。
(三)精诚奉国,安定社稷,与夫人创“吃醋”典故
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出生入死,备尝“打江山”之艰辛,更是不遗余力地助君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显示了他出色的治国理政之政治才华。
太宗在位23年,宰相班子人员经常变动,唯有房玄龄位居“端揆”二十余年几乎未动(中间也有因故被短暂免职又很快复职的情况),既便他到晚年生病想告老还乡也未被批准。房玄龄作为总览百官、执掌朝政的“首辅”之臣,在当朝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大政方针的制定和执行方面都起到了核心作用,是太宗实现“贞观之治”的第一功臣。
房玄龄重视吏治,认为吏治问题是治国之要道。他坚决贯彻太宗“量才授职,务省官员”的主张,大力推行简政,并省官吏,“于是所配置的文武官员总六百四十员”,既裁去冗官滥职,避免十羊九牧,又提高了朝廷及各部门的办事效率,节省国家财力,减轻百姓负担。房玄龄善于用人,不问贵贱,随材授任。他谋推三省六部改革,完善国家政体,精简整顿吏治的做法,被赞为贞观善政之首。
房玄龄精通典制政令,重视法治。他积极主张并与魏征主持制定了具有唐朝特色的礼仪制度,分为“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和凶礼”,统称“五礼”。积极提出和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明显宽松,律条更加完备。其中,他主持制定的《贞观律》,为后来的《永徽律》以及《唐律义疏》奠定了基础。后世对“唐律”评价很高,被宋、元两代沿用,再后来《大明律》、《大清律》的制定也都是以其为基础。
房玄龄还用很大的精力推动经济发展,使老百姓吃穿无忧,安居乐业,国家财力增加,国力日盛。不仅稳定了唐初动荡的局势,更使得太宗可以安心征战四方,扩大唐朝版图。
由于太宗非常重视修史,房玄龄便一直承担监修国史职责,先后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和二十四史之《晋书》等。在长期的监修国史中,房玄龄不图名利的品德得以充分彰显,他特别注意在各类史料中尽量删削有关自己的事迹,极力把自己的身影隐蔽在太宗神明的光环之外。所以,我们现在对千古名相房玄龄的传奇故事、英雄事迹和趣闻趣谈都知之相对较少。正是因为这一点,他得到了太宗更大的信任,更受到了世代后人的赞扬。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他被誉为贤相的典范。太宗评价房玄龄: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器宇沈邃,风度宏远,誉彰遐迩,道冠簪缨。
房玄龄虽佐太宗居高位,孜孜奉国,知无不为,立下“定社稷之功”,却为官清廉,律己甚严。他治家有方,严格管束子女,汇集古今治家格言,教导儿子们时常诵读。他一生不蓄侍妾,与夫人卢氏同患难、共富贵,成为美谈。流传甚广的关于“吃醋”的典故,就是由房玄龄和其夫人的故事而来的。
据传说,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很有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一往情深,把其衣食住行料理的无微不至。一日,太宗请开国元勋吃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醉意的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房玄龄两个美人为妾予以试探。在封建社会,皇帝的赐予一般是不能拒绝的,房玄龄不得不战战兢兢的把两位美人领回家。不料,夫人卢氏大发雷霆,痛斥他丧失良心,并操起棍棒将两个“美人”打出房府。太宗知道后,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嫉妒心和霸气,便在一群大臣的陪伴下,立即召房玄龄和他夫人前来问罪。太宗在表示大怒的同时,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对卢氏说:“我不想追究你违旨抗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就是吃了这坛‘毒酒’。”房玄龄怕夫人喝“毒酒”,急忙跪地求情。太宗怒斥:“汝为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卢氏见事已闹大,便毫不犹豫地搬起坛子,将一坛“毒酒”一气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大哭。太宗和众臣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太宗日常喜欢食用的食醋。太宗见状,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玄灵和夫人赶紧谢恩,在众人的欢呼声中破涕为笑。从此,“醋坛子”“吃醋”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四)鞠躬尽瘁,流芳百世,赢得天下贤相之声誉
房玄龄辅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后期,除任尚书左仆射、司空外,还被封梁国公、加太子少师。其女儿为韩王妃,大儿子房遗爱娶高阳公主。太宗亲征高句丽时,让房玄龄留守京师,总理朝政庶务。应当说,那时的房玄龄显贵至极,无人能比,但他一如既往,常常深自卑损,从不敢炫人傲物。正如唐代历史学家柳芳所言,房玄龄佐太宗打天下、治天下、修国史,从不宣扬自己、从不喜功名,然无迹可寻,乃德亦至矣;身居高位,从不跋扈,善始善终,竭力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
贞观十六年(642年),房玄龄意欲辞官隐退。太宗劝阻:“你不能走啊,一个国家失去良相,就如同一个人失去双手。”房玄龄不得不继续留任。但不久,房玄龄旧疾复发,太宗准许他卧床参与朝政,不仅派名医救治,而且每日为他提供御膳,甚至派人凿宫墙开便门,以利于用轿子抬他上殿。太宗听说他的病情好转,便高兴不已,若病情加剧,便满面忧伤。就连太宗的长孙文德皇后都说,“玄龄事陛下最久,小心谨慎,奇谋秘计,皆所预闻,竟无一言漏泄,非有大故,愿勿弃之。”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入膏肓,生命危在旦夕。临终之时,房玄龄对子女说:“当今天下清平,只是陛下东讨高丽不止,正为国患。主上含怒意决,臣下莫敢犯颜。我知而不言,就会含恨而死啊。”于是抗表进谏,阐述征伐高丽之得失,请求太宗以天下苍生为重,立即停止征伐。太宗深受感动,说“此人病危将死,还能忧我国家,真是太难得了。”临终之际,太宗亲至房玄龄病床前握手诀别,并立授其二子(房遗爱和房遗直)官爵,使其在有生之时能看见二子显贵。
七月二十四日(8月18日),房玄龄与世长辞,终年七十岁。太宗为之废朝三日,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陪葬(太宗和长孙皇后)于昭陵。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并附赞词:才兼藻翰,思入机神;当官励节,奉上忘身)。后配享太宗庙廷。
房玄龄去世十个月后,即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年仅50岁的千古一帝、开创贞观之治伟业、被尊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因病驾崩,长眠于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