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五:
李 ——只争奇香不斗艳
李是水果当中的灰姑娘。她比不过苹果的硕大,比不过桃的娇嫩,比不过柿的富贵,也比不过梨的冰清玉洁。在果摊,在超市,当多姿多彩的水果在我们眼前尽情展示妩媚的时候,李却总是静静地呆在一隅,不争宠,不张扬。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喜欢李,喜欢她的质朴,喜欢她的谦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人们对李的这种朴实无华品质的热情赞美和充分肯定。

李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是核果类果树,世界上共有30-40个种,其中许多种来源于种间杂交。目前商业生产的李常被分为中国李和欧洲李两大类, 都是主要的栽培品种。

中国李故名思意原产中国,是中国栽培历史最久的古老果树之一,也是“五果”之一。《诗经》中载有“丘中有李,彼留之子”;可见李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已经被人工栽培了。《尔雅》载“李,木之多子者,故从子”;《管子》中有“五沃之土,其木宜梅李”的记载,说明当时已经注意选择适于李树生长的立地条件。《齐民要术》中则较详细地叙述了李的品种、栽培技术等等。在近代考古中曾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和战国时代的李核遗物,证明远在5000-6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食李的果实了,其栽培历史至少有3000年以上。

中国李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据史料记载,早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5年),中国李便跟随桃和杏一起,经丝绸之路传到波斯后于17世纪传至法国, 18世纪传入北美,后漂洋过海来到日本,并作为日本、欧洲、北美重要的育种材料,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改良了中国李的经济性状,以果实较大、色泽艳丽、香气浓郁、风味佳美、适应性强等特点,迅速在当地推广,很快成为全世界最主要的李栽培品种。

在中国,李不仅栽培历史久远,而且分布非常广泛。李的适应性较强,北自东北北部,南至台湾、广东以及西北、西南各省都有分布。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李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1998年出版的《中国果树志-李卷(1998)》对669个中国李品种进行了评价和记载,其中北京地区原产和引进的李品种(类型)33个。北京大红李、牛心李、长把李、离核(又名北京紫李)、晚红、小核、小平顶香、玉皇李等品种都是北京的原产品种,可见,北京是中国李的重要产地和发源地。现在,北京紫李因果实较小多用于城市绿化。

到明清时期的《顺天府志》和《大兴县志》中记载的李的品种有:玉皇李、青脆、牛心红、雁过红、麝香红、串鹊红等等都曾是明清王室的贡品。
现在,正是早、中熟李子的成熟季节。京郊还可见到晚红、牛心李、小核、玉皇李等。其中,密云的石峨村玉皇李种植规模最大,并以“一村一品”的特色果品经济,每年吸引了广大市民前往观光采摘。

李子含有较丰富的多种维生素、矿物质、有机酸等营养物质,营养价值很高,同时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保健作用。
且果实富有香味,酸甜适口。所以本文开头就告诉大家,李子是只争奇香不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