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顺场记忆:最难忘当年那一抹火红
作者:曾志辉
最先映入眼帘的那一抹火红
是一面有铁锤和镰刀图案的红旗
接着是大刀、梭镖、驳壳枪上的红缨
队伍走近了才是帽徽上的红五星
红五星下面是一张张英勇的面孔
面孔上面有一双双坚毅的眼神
常年蜗居山区的人孤陋寡闻
不知道火红最初来自遥远的德意志
来自两个充满智慧的大胡子
来自石破天惊的《共产党宣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火红也来自俄罗斯寒冷的冬季
来自圣彼得堡附近的涅瓦河
来自那艘叫“阿芙乐尔号”的巡洋舰
来自风雪之夜轰击沙皇冬宫的炮火
火红还来自嘉兴南湖的红船
里面有十三个信仰相同的人
汇聚在一面火红的旗帜下
捧出十三颗滚烫的红心
举起右手庄严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齐声高唱:“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誓词是火红的
歌词是火红的
旋律也是火红的
火红还来自井冈山的枪林弹雨
开辟根据地,奋斗的鲜血是火红的
五次反“围剿”,战斗的鲜血是火红的
战略大转移,撤退的鲜血也是火红的
红旗、红缨、红帽徽越来越多
安顺场渡口的天被染红了,地被染红了
高大的碉楼被染红了,低矮的民居被染红了
当队伍打开财主的粮仓放粮时
汉、藏、彝三族同胞的脸庞被染红了
男女老少的心情被染红了
感觉连呼吸的空气都被染红了
当地百姓暂时还无法理解
铁锤和镰刀飘动的火红
与东升的旭日同色
与灿烂的朝霞同色
与胸怀燎原之志的星星之火同色
隐藏着怎样的辽阔和深邃
但他们朦朦胧胧意识到
火红里孕育着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新世界
跟他们自身未来的命运息息相关
于是有人毅然放下锄头和犁耙
告别父母、妻儿,以及亲朋好友
加入到队伍行进的行列
朝着那个火红的给人希望的方向前进
当时的人们还不知道
这支以红旗和红五星为标志的队伍
将在风雨如晦的中华大地
留下一串火红的脚印
播撒一路火红的种子
长度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二万五千里
而安顺场仅仅是途中的一个驿站
大渡河的波涛被染红了
河滩上的鹅卵石被染红了
强渡的枪炮声被染红了
弥漫在河面的硝烟被染红了
它们共同见证了十八勇士的热血
和一叶孤舟斩风劈浪的英姿
不几日,火红的队伍渐行渐远
可它留下了火红的声音
“我们会回来的!肯定会回来的!”
个人简介:曾志辉,男,汉族。生于大渡河畔,长于大渡河畔,从小深受红军在安顺场渡口强渡大渡河的英勇事迹的感染。四川省雅安市石棉县中学退休教师,雅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曾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两百余篇作品。上前年,二百六十行的长诗《党旗飘扬》荣获陕西省作协和《延河》杂志社联合主办的建党100周年征文优秀奖。去年,诗歌《跳起广场舞,万千大妈践悟二十大》荣获中国老龄协会征文优秀奖(注:该征文不设等级奖)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