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林
今年的3月底,受市政协特聘文史专家胥全迎老师的推荐,应邀参加了市政协文化文史委《淮安工业记忆》文史书籍征编工作会议。这是市政协旨在整理记录淮安历史上工业企业的发展与兴衰演变历程, 留住历史记忆,提供发展借鉴,更好地彰显政协文史资料“存史、资政、团结、育 人”的作用的一项重要工作。
发挥好政协文史资料“以史鉴今、以史资政”的重要作用,应深入挖掘淮安地区有代表性的工业企业发展历程,对几代淮安人在市委领导下赓续奋斗的实干精神和各个历史时期工业发展创造的宝贵经验 进行提炼,为助力新时代淮安新型工业化 发展提供借鉴。
我是1982年6月底从清江市无线电元件三厂调去电机厂的,在金工车间从事电机上的端盖切削加工,后来在电一车间从 事电焊焊接、修补机壳散热片工作,直至工作到2007年。2008年元旦起,下岗待业,四处打工。我算是清江电机厂发展壮大的见证人,也是生产线上的一名劳动者。
清江电机厂,可以说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的整个青春都默默无闻地洒在“清江电机”上了。让我来整理清江电机厂的辉煌历史,心里忐忑不安,既感到 使命的崇高,又感到这项工作的重大,唯恐难以圆满完成任务。
胥全迎老师在微信中勉励我说:去听听吧,你完全胜任。
面对胥老师的这份信任,我怎好意思退缩?况乎我曾经就是个“清江电机”人 呢。这份重担,我想我是应该当仁不让的了。
思想端正了,不等于事情就容易干了。我用心准备好去市档案馆查阅材料, 经过几处关卡,来到了大院里头西南大办公楼的一楼档案屋。原以为像以前的图书馆一样,调取出档案,然后伏在书桌上翻 看。出乎我意料的是,查寻者是坐在吧台 旁,面对着一台电脑屏幕查看材料的。
在档案馆里的工作人员帮助下,查找到了清江电机厂的页面。当翻看完了屏幕 上的一页页面,告诉吧台里侧的工作人员:下一页。然后里面的人点击鼠标,将页面翻新继续浏览。
整个厂史有上千条目,我逐一过目, 对认为有用的东西,用笔记录在本子上。 虽然有这么多档案材料,但真正用得上的 东西,可作为记忆企业发展的素材,并不 多;虽然1958年建厂的文档材料,还能看到一点企业的影子,但是到了企业变卖前后的材料, 一点影子也没有查到,压根就没有留存任何的信息,叫人不可思议。
另一条路径是采访,这项工作真的是 难度较大。原来有一种想法,去采访我所 亲历见到过的四位厂长:周永希、吴秉霞、张积义、陈光晗。在去卧龙电机厂看
望老人员寻找相关的联系号码或地址时, 有了一些蛛丝马迹也不够明了。得知张积义老 厂长可能是住在西大院里的大酒店后边的楼上。一 日下午我去寻找张厂长,进入西大院里却傻眼了,见不到酒店的踪影,骑车前前后后转了一圈,还是不见酒店。想想 那次在这家酒店吃饭,是参加朋友儿子的 婚礼,应该要有十年时间了吧,如今朋友的孙子都上小学几年了。
我骑在车上慢 游,盼望能在大院中偶遇到,可惜转了半个小时,望眼欲穿,也没能出现重逢的奇迹。
听说老本家副厂长周新章,如今住在儿子家,就在深圳路与翔宇大道附近那 块。周厂长的侄子,那天在厂里遇到,比以前胖多了。当他听我询问周厂长时,他 说大爷身体很好,快有90岁了。大妈走了 —年多了。他大妈的身影立刻出现我脑海 里,大方脸个头也不矮,也在我们车间里 做辅助的工作。
隔了头10天,我联系上了周厂长的儿子,按电话中说的方位,找上门去。当我 背着双肩包爬上二楼时,抬头望到一位老人拄着拐杖,站立在扶手旁,想让我先上 去。我愣住二秒,猛然认出,这位老者不就是老本家周厂长吗。于是,我大声地向 他说明来意,之后跟着他来到他家里。
一阵寒暄,方知晓老本家今年已是八十八,
记性不太好。已记不起以前在厂里碰面时,彼此都会叫声老本家的。但谈起电机厂,他直说记性差了,不晓得以前的 事,只会说电机厂那会儿产值3.2个亿, 有工人2千6百多人,党员400人。他是和谢学军技术科长一批去埃及的。坐了一 会,得知他生活全都是自理,每天上午、 下午都下楼遛达20分钟,不用家人陪伴。 因为没有交流出更多的事情,我蹲在他家 玩了一会,几句话颠三倒四地重复了几遍,就提出告辞,陪同他一道下楼梯去遛达。
在周新章老领导的家中,我提起了周永希老厂长,他讲:听说周厂长身体不好,所传消息不知是不是的。周永希厂长是南通人,退休后就居住在南通, 所以有关他的情况不够多清楚。倒是他的夫人徐燕,今年二、三月吧,写了一篇陪同中央大领导视察淮阴的回忆文章,徐燕八几年是主政淮阴的市长。
那天在档案馆的那座楼的东边,我找到市政协的一间办公室,去补开一张查阅档案的介绍函。无意中见到了政协文化文史委马继峰主 任,马主任对我写电机厂回忆予以热情勉励。我向他询问市府退休人员可有专门的像工厂里的退休办的组织,想寻找吴秉霞老厂长的信息。他说没有,不过拿起座机联系别的相关部门,终于获得了吴秉霞的 手机号。吴秉霞厂长后来就任市妇联主席的。
从档案馆回来后,我给吴秉霞老厂长 打了几个电话,都是关机。第二天再联
系,还是关机,就是打不通。后来去采访陈树春师傅,谈及吴厂长他告诉我吴厂长换手机了,退休后住到南京,和闺女一家过了。
陈师傅是援助埃及建厂的老技师、专家,在埃及连续工作了12年。当我请他谈 谈在埃及工作的事情,他说有什么好谈的啦,每天到点就去上班,到点又下班,没 什么有意义的事件。每天就是在车间里转几遍, 一般也没事,万一遇到问题,动动 手就解决了。天天都是平平凡凡的,没什么动听的故事。因为陈师傅手艺精,知识面宽,就是难题,到他手里也是小菜一碟,不费吹灰之力。
我的采访几经曲折,见了不少“清江电机”的老人员,谈及的事儿全是鸡毛蒜 皮,充其量是花边新闻外传而已。要想当成淮安工业的记忆,是缺少生产、销售等 等的数据和管理施政的种种证明材料的。 当别人偶尔提起,清江电机厂四十周年的 时候,厂里举全厂之人才,编辑出了一本书,以留纪念。这本书详实地记忆了企业 起步、发展、壮大、繁荣的历程,有历任厂长的照片;有全体员工的姓名;有彩色的产品的图片;有获取的各种荣誉。它是电机厂辉煌历程的肯定和真实的写照。
从6月1日起,我以《清江电机四十年》为蓝本,在手机的文档上,编辑写作出了《昨日星辰——清江电机四十年的辉煌历程》。每晚一边认真用手写上文 字,一边对每一组数字进行审查。偶尔遇到不对的地方,查实正确后进行修改。对标点符号,看不顺的地方,也从严把关。 文字读到出误的地方,也会顺便改一改, 发现错的就纠正过来。让“清江电机”的记忆,对得住历史,也对得住读者,忠实于真实,留给后人一个完全可信的史料。
经过半个来月一字一字的写画,文档里的电机厂记忆,画上了句号,顺利收
官。我也终于不辱使命了,将清江电机四十年推上了更大的舞台,愿她昨日的辉煌 历程 ,能折射出科学的经验来,从而照耀今日的前行道路。
2024.6.27
周玉林,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闲人,家住清江浦畔华都名邸,乐与文字为伴,度快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