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口古槐
高连君

徒骇河是古漯水的下游河道,古漯水,又称古漯河,其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黄河曾夺漯入海淤塞古河道,几经历史变迁,徒骇河与古漯水或重叠、或取古漯水部分河道。大约5000多年以前,鲁西北区域是黄河漫流入海之地,河岔纵横,湖沼棋布,地势低洼。鲧禹父子治水的时候,就曾经疏浚该河道,是黄河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排涝与灌溉干渠。在中华水利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徒骇河流水就像慈祥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经久不息,滋养着两岸万物,农民靠它灌溉农田,渔民靠它打鱼,还是一条重要的黄金水运通道,应运而产生了夏口、王堤口、富国镇等十几处船运码头。徒骇河更是为两岸老百姓养育了两棵千年古槐,哺育出无数文人墨客才子雅士。
古言云:家要出俊才,院内种国槐;要发财,种国槐。千百年来,国槐寄予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冀与憧憬,徒骇河两岸孕育了千年古槐,涌现出重多才子、雅士、学者,莫非正是应验了徒骇河两岸两棵古槐与诸多才子延绵不绝的佳话?正是千年古槐为徒骇河两岸人民带来了吉运祥瑞。
徒骇河像一条玉带,镶嵌在临邑大地,这条宝河流域面积内,孕育了两岸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人才辈出,徒骇河左岸,距徒骇河北十余里,有一处唐末宋初的清凉殿,月夜清辉、浩天星辰,为临邑八景之一;唐朝就是水路码头的夏口,自古交通要道,集市繁荣,素有“小汉口”之称,更是济南府北重镇,拱卫府畿;徒骇河水滋养哺育了当代历史学家、宋史专家、北大历史系教授邓广铭;中央美术馆馆员、研究部主任、《美术》杂志编委、中央美术学院特约评论员、著名书画家刘曦林;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山东书法协会会员、临邑书协副主席李长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于在池、王磊等;更引以自豪的是中央委员、国家司法部长贺荣乃夏口西街人。
济阳县四千多年的历史,三千多年属于临邑,自是金朝天会七年(1145年),才割章丘标竿镇及临邑之地设置济阳县【万历.济阳县志】。也就是说,济阳作为一个县的历史不过八百来年,大多数时间济阳属于临邑县(漯阴县)。徒骇河右岸的曲堤,有著名的闻韶台,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听过齐《韶》乐后,留下了“三月不知肉味”的一段佳话。这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有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据文献记载,《韶》是由舜帝所创的一种用来歌颂尧的德行的上古乐舞。尧在位期间关心民间疾苦,受百姓爱戴。舜感其德,作《韶》乐以颂扬尧德,教化后代。据说这种乐舞有九节、九次变化,当表演进入高潮时会有“凤凰来仪”。另外,由于《韶》乐中所蕴含的礼仪教化、所体现的深层次意境与孔子的儒家理论相契合,故由它所产生的思想道德典范和文化艺术形式,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古代文明,《韶》乐也因而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韶》乐被誉为“中华第一乐章”这一至高无上的名誉,当属发生在临邑县(漯阴县)疆域内。清代著名学者张尔岐,徒骇河右岸店子人,一生著述十二部著作;徒骇河右岸白杨村高平,是甘肃省作家协会主席,小说、散文、诗歌著述颇丰。还有左岸铺路、兴学、建桥的周氏庄园。
更有传承三千余年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邑地方剧种一勾勾,从战国时期的“一姑讴”曲调,一直在徒骇河两岸传唱,徒骇河承载了诸多历史文化的根脉。
究竟是“种国槐出人才”,还是吉祥的徒骇河水滋养了古槐与众多才子雅士,衍生、蕴涵了这一带的深厚的文化根脉?广泛流播在民间的传说是:千年古槐为徒骇河两岸人民带来了福祉,在垛石镇西原洪济寺院内,有一棵唐槐,又称仙槐、神槐,几次遭受雷击起火,但,国槐好像有一种灵性,一千多年来几次死去,几次又起死回生,每当古槐遭受磨难时,垛石镇一带便出现洪涝或干旱灾害,当古槐起死回生兴旺时,这一带必定会风调雨顺,人才辈出。(另篇详述)
夏口东街也有一棵近千年古槐,据林业专家鉴定,此古槐年龄应该在八百至一千年左右,那时的夏口东街还是一片沃野良田。国槐这一古老的树种,每到夏季便籽粒悬挂于枝头,一颗成年槐树,每年可以结下30——300公斤,按平均120公斤计算,每粒种子平均30克,一年可以结出4000多粒种子。自然条件下,即使种子成活率为千分之一,每年也有四棵槐树成活,何况,自古就有家家种国槐的习俗,但是,树龄能够百年的不过几棵,超过千年的国槐是仙槐,有人说:这棵古槐的种子应该是被神鸟——凤凰吃下后撒下的种子,是上天赋予了灵性。
燕王扫北又称靖难之役,以燕王胜利告终,但中原人口为避战乱四处逃散,朱棣为了恢复生产,明朝永乐年间,全国人口大迁徙,王姓家族从寿光先迁往济阳王圈,一百年后,又从王圈迁往夏口东街,在这棵古槐旁安居乐业。此时古槐已经近五百年,树围超过一人环抱之多。王姓家族视古槐为宝,精心呵护烧水除虫,古槐更加枝繁叶茂郁郁葱葱。王姓家族迁居此地后,家庭和睦人丁繁衍兴旺。
时间到了1937年,日本鬼子入侵中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王姓家人得知日军在夏口大街两旁杀人放火,便携家带口离开了家园,但是,有一家只有老两口,行动不便,更别说跑了,打算随日军任意宰割吧。日军来到夏口东街时,早已人去室空,日军找不到老百姓,不能随意杀害百姓,见有一棵古槐十分茂盛,这些日军大概懂得槐树茂盛对附近老百姓有护佑作用,要想法破坏掉这棵千年古槐,由此可见,日本人是多么龌龊不堪。他们如果用斧头砍锯子剌,坚硬的木质他们一时难以把树弄倒,于是,从每一户的角门上,卸掉一扇门,唯独把没有逃走的老两口家的两扇门全部卸掉,扔在古槐下,点燃起熊熊烈火,欲把古槐烧死,古槐在大火的灼烧下,一边的树皮烧焦,树干烧成木炭,叶子全部烧光,丧尽天良的无耻日军,才哈哈大笑地离开了东街。
有灵性的古槐,第二年春天竟然又冒出来新芽,树干虽然被烧得空心,但,两侧仍有未烧焦的树皮,往树的枝干上输送着水分和养料。两侧没有烧坏的树皮、树帮逐渐长成了树干,坚强、遒劲地支撑着大树。如今八十多年过去了,古槐依然生机勃勃枝叶茂密。夏天,老人在树下乘凉喝茶消闲,孩子们高兴地围绕在树下嬉戏追逐……
古老的槐树虬枝盘曲,绿叶摇曳,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徒骇河、夏口老街的蹉跎岁月!
七绝·古槐
古槐茂盛历沧桑,风雨千年铁志刚。
承载人间多少事,一枝一叶尽华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