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群之诗,一张推介潼关的诗意新名片
文/伍宏贤(陕西汉中)
题记:历史不可忘记!历史会在某一个节点,焕发出诗意的生机……
《潼关古城,一张厚重的历史名片》作者:范群
我轻轻地向你走来
雄鸡唤醒秦 晋 豫的晨露
一扇斑驳的城门缓缓启动思绪的机关
一张厚重的名片慢慢展开历史的长卷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也许是怕和你撞个满怀
黄河在你的身前转了弯
风陵渡的羊皮筏子成了金庸的噱头
冰冷的剑霜在杨过的眉梢凝结
潼关古城
护佑古今的百二雄关
那燃烧的战火依稀闪烁在天空
那弥漫的硝烟仿佛还残留在风中
登上高高的剑阁
依旧能听到战马的嘶鸣 ,箭簇的呼啸
依旧能看到曹操倚天长剑的寒光
哥舒翰 安碌山以死相拼的画面好象就在眼前
倭寇的铁蹄从未越过城池一步
潼关古城水坡村
横桥斜流烟火吟
高处唐井黄河声
几点街灯巷里明
是谁的吉他在蜿蜒的青石板小路尽头弹响
汩汩的唐井回应着黄河婉转的歌声
阳光不停地素描着乾隆树神奇的年轮
被串成玛瑙链的老屋在烟袋锅里闪着紫色的光亮
每一扇朱门都镌刻着夸父深深的足印
每一缕炊烟都飘动着女娲轻轻的呼吸
一座古城
一张厚重的历史名片
火红的太阳已经让你的热血沸腾
晶莹的月亮已经为你滋养了翅膀
在中国历史的竹简里
你正以青春之形走向天边的彩虹
你正以磅礴之势 向着未来高歌猛进
这是军旅诗人范群先生日前“行走渭南”时所吟的一阙诗唱。一处地理、一段史迹、一个故事、一个古村、一段回响,五节之诗,犹如一计重拳,砸出一个史迹煌煌的雄关!潼关就这般雄浑地扑在人们眼前。
一首诗为一座城扬名,不在于连篇累牍的写出所有的景象,而在于能够以点晴之笔,刻画出一个小点的神韵,以细节的力量去打动人心。比如斑驳的城门、倚天的长剑、倭寇的铁蹄、古村的老槐……这些意象都是潼关的准确描述,哪一个不是潼关的标志?
诗之所以厚重,是诗人对历史的融会贯通,然后以啼血之笔抒发心声,便有洪荒之力,便发滔天之声,让人有新感受,有新感触,有新感慨!范群先生的诗莫不如是!
在诗人范群的眼中,潼关何以成为一张厚重的历史名片?我觉可从三点透视其状,其韵,其美:一是走近潼关见其雄。潼关在秦、晋、豫三省鼎立之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令人有窒息般的景仰;二是推开城门如翻开厚重的史籍,便见其韵。潼关历来处于战火纷飞的前沿,一条黄河成为天然屏障,欲攻陷者无数,扼守者却逾加顽强,故历史的烽烟始终萦绕在一部潼关的字里行间,让人翻阅而深思:这是怎样的一处关隘?!三是深入一个古村落,可从唐井的汩汩里听到黄河轰隆隆的声响,在历史与现实的钩联处,会看见深邃的沧桑与生动的鲜活,听见远处黄河的呐喊与村井辘轳的嘶哑鸣唱。潼关之美不只是雄浑,还有柔情,不只有虎踞龙盘,还有高天雁阵!此刻,手捧范群先生递过来的这张潼关名片,不仅会感受到它的厚重,更会看见它熠熠闪烁的光芒。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去走近潼关,不去领略潼关,不去品味潼关?!
深值关注的是,范诗中嵌入的两首古风诗,尤如一枚钻戒一枚金镶玉,成为“诗眼”所在,亦是整首诗歌诗意展开的前奏曲,中医处方中的引药“甘草”,磁吸住了读者的目光。
终古高云簇此城,
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
山入潼关不解平。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走向潼关的因由:潼关是悠远的,是高古的,是有趣的,所以我要来探索。
第二首诗云:
潼关古城水坡村,
横桥斜流烟火吟。
高处唐井黄河声,
几点街灯巷里明。”
是说,已经走进潼关深处的诗人,目睹了一个叫“水坡村”的凡常古村落,它的风貌即是煌煌潼关形象的缩影,走在满是石头的村巷之中,一棵“乾隆槐”如村中一位贤者,默默地讲述这个村子的兴衰和风云潼关的故事。古诗的嵌入,使这首潼关之诗有了深邃的长安诗国的意蕴,从而增加了诗之思想和艺术的高度,使这首诗歌真正成为了推介潼关的一张靓丽诗歌名片!
这就是潼关,这就是诗人范群展示给读者的一张潼关历史名片,亦是诗人笔下吟唱的一曲高亢的秦腔——我的大美潼关!
2024年7月6日~7月7日,于古都西安北院门
老悟,真名伍宏贤,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协会员,汉唐文学艺术社理事,有诸多诗文发表、入刊、出版。退休诗人,居汉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