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村
董昌培
“又一村”是红杨镇香河村的一个自然村落。地处湾沚区南陲,青弋江与双叉河之间,村中间另一条号称九曲十八湾的小叉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故历来就有“活水转村”之说。清康熙年间,一位名士泛舟到此,竟被这里扑朔迷离的溪流弄得恍恍惚惚。因为船驶到拐弯处,眼前的绿水已被对岸的树木覆盖得严严实实,认为船真的到了水的尽头。可是船舵一转,眼前又出现一条碧绿的水道,一幢幢白墙黑瓦的农家小院又时隐时现地掩映在两岸的翠竹林中。他面对这奇妙的景观不住地颔首赞叹: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故村庄由此而得名。据考证,这位名士在临行时还留下来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四围绿树画难如,饶屋扶疏十里余。行到山重水复处,万家灯火一村居。”
又一村天然的地理环境不仅优美独特,而且点缀其间的自然景观更使人流连忘返。如村东的“暗冲潭”,村西的“五花潭”和村中的“九曲水双桥”等,无不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前来郊游消遣、游览观光、吟诗作画。清朝道光年间举人董景鹏曾以《五花潭渔歌》为题吟诗曰:“潭水源流似五花,少年骑马各家家。渔翁月里歌声远,唱得新腔祝满车。”光绪年间举人董景龙也以《暗冲潭渔矶》为题吟诗赞美:“花明柳暗一村东,别有风规自不同。料得此中多俊杰,渔矶谁是梦飞熊。”
清乾隆年间,一次雨过天晴,空中拱起一座美丽的彩虹。这时,村中举人董和中趁兴踱步来到九曲水双桥凭栏远眺,刚好有几个上学的蒙童从桥上跑过,董举人顿时见景生情诗兴大发,于是随口吟唱:“绿水排衙九曲湾,彩虹落处绕回环。此中应是发祥地,济济同登玉笋般。”
在乾隆年间,又一村人就注重办教育,村中最早建立的学堂名曰“三余堂”私塾(现遗址尚存)。村中举人董中和、董景鹏、董景南、董景龙等都相继在这所学堂里念过书。现有《三余堂书声》为证:“三余苦读立鸿功,原效前人董遇公。果是先生攀桂手,而今自得碧纱笼。”另外,学堂附近还建有竹里馆专供先生和学生休闲娱乐,也有诗为证:“竹报平安聚一窠,小登科更大登科。琴声不是广陵散,也有高人逸心多。”
“又一村”不仅风景旖旎,而且村史辉煌,尤其是清乾隆至光绪年间,村中人才辈出,小至秀才,大至举人,有的官做到县台和府台,着实给村庄风光了一时。若有兴到又一村游览观光,追踪古人足迹,不仅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而且对考古研究有一定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