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南关探街巷之三
东大街
府前街社区:刘孟领
【内容提要】
好南关,是邢台市的外城。相对而言,其内城就是中兴东大街往北到北关街的古老城市。既有内城,又有外城,别具一格的邢州古城,因为“好南关”而闻名遐迩。
好南关共有八条主要街道。从北往南,依次为北大街、靛市街、东大街、西大街、花市街、牛市街、马市街和羊市街。
八条街道各有特色。北大街的茶叶、饭铺、副食是出了名的;靛市街是染料及染坊的集中地;东大街的竹货麻货远近闻名;西大街是好南关的商业繁华区;羊市街以经营皮毛而成为邢台的五大行“老大”;花市街主要经营棉花及棉织品;牛市街和马市街则是买卖牲口家禽之地……
从古至今,好南关老街巷充满津津有味的历史文化故事,令人鼓舞。 三、东大街——竹货麻货贸易场所
东大街,长575米,宽12米,东起东围城路〈开元南路〉,西至西大街东口,北大街的南口,花市街的北口交界处。沥青路面,西高东低,分车、人行道。沿街多为居民住宅和门店商铺。
因该街位于邢台南关十字路口东,故名东大街。清道光七年《县志》和民国三十二年《县志》记载(后志录前志)曰东街。可知该街当时已称东大街,简称东街。1969年曾改名红卫兵东路,1980年复原名。
东大街的竹货和麻货是出了名的,直到如今,大街两侧的木板插排的老式店面,正默默述说着600年来这里经营土特产的沧桑历程。这里老字号甚多,诸如天和兴麻店、益兴魁麻店、德聚奎麻店、德顺兴竹货店、永盛宫竹货店等。 廖家巷,曾是加工和经销麻绳的坊店。据介绍,麻绳加工都是纯手工,人摇动绳络子,另一头固定,使其拧劲。绳粗细可随时调整各股绳子的多少,粗绳股多,细绳股少。合好股的麻绳,打包待售。姓廖的是廖家巷的创建传承者,至今仍在小东街生产。廖师傅家过去也经营中药材,其门店在上东街,即接近东大街西口的地方。
东大街还有好多巷子,如左家巷、张家巷……而最出名的是两个相对方向的七道弯----南、北七道弯。北七道弯,从东大街北通道向靛市街;南七道弯,从东大街南侧通向牛市水台。
北七道弯这条羊肠小巷,长268米,宽1.5米,炉灰路面。巷内拐弯多,故称七道弯。为区别东大街南侧的七道弯巷,故名北七道弯巷。 南七道弯巷,长90米,宽1.5米,炉灰路面。中间略高于两头,外表七扭八拐,内在纵横交叉,沿巷均为居民住宅,被巷子串联起来,走在巷中,别有风味。
小东街,北与东大街相连,南至牛市街,处于东大街中段路南。它长250米,宽10米,北窄南宽。市第十五中学驻该街。
据查,该街为东大街向南支伸的一条街,比大街小,但又大于巷子,故名东小街,后遂称小东街。 “鸳水灵井”这个明清时期的八景之一的景点,就在小东街路西。《邢台县志》记载:鸳水灵井,“在南关小东街,鸳水庙内有亭,八角,俗名‘八角灵源井’,相传旧有金翅鲤鱼,人以为异”。
鸳水灵井是鸳水庙内的一口八角水井,井深莫测,水甘如饴。鸳水庙,坐落在八角井周围(原东街小学院内),它本是城区南部的七里河〈古称鸳水〉河神之庙,其位置原在七里河岸边,后迁至南关之内。鸳水灵井是庙内的附属建筑。水井壁是八角形状,井上的八角亭,依井型而建,亭子顶用琉璃瓦覆盖,飞檐翘楚,斗拱雀替雕刻鸟兽,形象逼真。顶尖,用葫芦状的琉璃封顶,故称八角琉璃井。传说,八角井的每个角,都通着邢台的百泉、达活泉呢。水井里住着的金翅红鲤鱼总帮人们办好事。周边谁家有红白大事,需桌椅板凳、锅碗筷勺什么的,只要头天晚上祭拜神鱼,第二天早上尽管使用。因此,把它叫“灵井”。 邢台解放后,东大街小学进驻鸳水庙。把鸳水庙旧有建筑做校舍,空地做操场。后来,小学改建,拆了庙。现可见到的,仅是散落在院落之内的古建筑石构件及石碑一通,水井被掩盖在房舍之下。
龙王庙,就在东大街东头路北,至今逢初一十五开门。负责消灾治水的神----龙王,主管行云布雨。由此可见,古邢台的水是多么充足。 在小东街,聚集了大量的土特产买卖。产自邢台西部山区的邢枣仁,在此十分热销。西山皇寺镇李梅花村、尚梅花村、韩梅花村、黄梅花村一带,生产的枣仁,在明朝时就被《中国药典》称为“邢枣仁”,可见这种药材在全国的销量是多么可观。从西山运来的板栗、核桃 、黑枣、柿饼、蜂蜜等,销往大江南北。同时,邢台东部平原的粮食、棉花、蓆子等也从此再由驼队或马帮运往山西。每逢集日,东大街上旗幌招展,走卒贬夫,车推肩扛,人喊马嘶。叫卖声不绝于耳。 随着时代变迁,东大街上的行当几经更改,很多独门大院改建成了多家合住的深宅院子,临街的日杂、百货、维修、理发等服务行当,伴着居民的日常生活也经久不衰,一道道数十年味道不变的特色美食令食客魂牵梦绕。每到饭点,就推起毛肚儿,肥肠摊点车、等排队的客人就餐;路南可以自带鸡蛋炸布袋的早餐点,还有路北老太太做了几十年的哈尔滨香肠,软中含韧,清香无此,让人流连忘返。老街道留下了老味道,很多木板门、老门洞、窄巷子的古色古香,弥漫在南关上空,传承着城市文明。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