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业 四 部 曲
一、清 明 育种
80年代初期,中国的田亩制度,实行的是“包干到户”。每家每户根据家里人口的多少,可以分到相应数量的责任田。从以前集体的吃“大锅饭”,到现在的“单干”,这无形就是一个很大的改革。“大锅饭”的年代,出现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也不干一个样,磨洋工”的场面,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行了“包干到户”以后,以后全部都是自己替自己干,排除了那些“混水摸鱼,滥竽充数”的人,不劳动就没有饭吃。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出生于80年代的我,温饱和吃饱饭的问题,在中国的广大农村,我个人感觉到应该是解决了。对于老一辈的人来说,珍惜粮食、节约粮食,是他们根深蒂固的思想。在我很小的时候,吃不完的饭往地上一撒,倒给鸡吃,往往会遭到我的父亲,我的祖辈们轻则一顿训斥和责骂,重则拿在手里的筷子敲到我的头上。而我往往自己受到的委屈,终于有一天,我参加过农村的生产劳动,成年了,才明白其中的缘由。
一、清明(育种)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中国的古人是很有智慧的,根据农业的生产,气候的变化,将全年分为24个节气。每到一个节气,准备干什么,种什么农作物,很有科学规律。
到了清明节气的时候,往往是阳历4月初旬,万物开始复苏。雨水也多了,天气变暖和了,树开始发芽,草慢慢的长出来了, 这时候的父亲把准备了一个冬天的稻谷种,装在袋子里,口袋扎紧。放在一个池塘里,浸泡个三四天的时间,让稻谷种子彻底的吸足了水分,再拿起来,倒在家门口的水泥地上。用砖围成一个长方形的方格,均匀的布满,然后去田里扯上一些草覆盖在稻谷种子上面,我们家的地不算多,也不算少,一般就是三四袋子谷种。在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草,其目的是到了晚上让谷种保温。这中间还要不间断的洒些水,经过四五天的时间,稻谷种在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水分下,开始发芽。那一粒一粒的谷种,从侧边冒出了一个小小的、白色的嫩芽,这就是稻谷种最初的原始状态。
那田野经过了一个冬天的沉淀和积累。父亲开始犁田了,80年代普通农村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养猪为过年,养鸡为花钱,养牛为耕田”的生活状态。
当年我们家共着与别的人家养的一头牛,到了农忙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耕牛犁田。父亲把一个“人”字的木托站在牛的后脖上,牛在前面走,父亲在后面扶着犁具,掌握的方向跟着。那牛缓慢的行走,泥土在犁具下一层层的翻过来,变的稀松起来,成块成块的土壤就像机器刨土一样,大块大块的翻了个遍。父亲跟在后面手扶着犁具,不放过任何一处死角。往往在犁田干活的中途中,就有别的人家也要用牛犁田。中间还要问一下什么时候干完?甚至有时候就在田埂边坐着,等父亲把活刚干完,再把牛牵走,几乎大家都在同一时间赶着农忙干活。最可怜的是我们几家共用的那头牛,轮番作业不停的转。
直到在我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几家共同养着的那头牛。父亲告诉我,那头牛老了,辛辛苦苦耕了一辈子的田,现在干不动活了。被其他的人家拿去市场卖了,最终逃不了宰牛吃肉的命运。父亲跟我说这件事,透露着伤心难过。自始至终,我所知道的父亲,始终没有去参与卖牛的事情。时隔多年以后,到现在我还记得这事。
有时候我在想:“世间的许多事情,自己想去改变,不知道怎么去改变,也不知道如何改变……,是自己的能力有限,还是什么? 有些事情自己是左右不了的,只有让它顺其自然……
犁完田后,就要往田里抽水。父亲和母亲起了一个大早,抬着100多斤的泵头到水塘边,然后从家里抬来管子,拿电闸道,电线和竹竿等。这些抽水的的“基本物件”备齐需要两小时的时间,然后下水安装抽水泵,牵线挂电线等,农村的抽水泵都是380伏的电线,那时候人们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对电缺乏基本知识。因抽水触电身亡的事情在我小时候经常发生。没有人组织专业的培训知识和教育安全知识,出现意外事故那是经常的发生。一块田里抽满水,需要大半天的时间,需要有人守着点,田间稍大一点的,或者是水沟长的话,搞到天黑才能够把水抽满。
抽完了水,接着就是耙田。耙田就是把犁出来的,大块大块的土壤,用牛经过一遍后,成为小碎块。牛在前面拉,父亲在后面扶着农具跟着走。这可不是在陆地上走的那么顺利,在水田行走的时候,打着赤脚,卷起裤腿,那水牛和农具带起来泥巴溅的满身都是。父亲深一脚浅一脚的跟着,水田的泥巴淹没了小腿,有时候还要小心玻璃和金属物之类,一不小心就把脚割的鲜血直流。早期的时候,还有那水田中的蚂蝗和水蛭,蚂蝗趴在人的腿上吸血,水蛭蜇一口让人生疼的要命。
小时候的我,还要配合着父亲耙田。由于身体的重量站在耙田的农具上,碾碎大口的土壤变成小块。有的人家没有像我一般大的同龄人,在耙田的农具放上几块砖头来增加重量。
我打着赤脚小心翼翼地蹲下身子,两脚横跨在耙的方木之间,一会泥巴就把耙的边缘打湿了,那耙的耙齿扎进了泥土里。变得十分的湿滑,我站在两脚之间几次都差点掉下来,担心那耙齿会扎进我的腿,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很害怕,每次都要掉下来的时候,我都会忍不住的大叫一声,我父亲就会让牛停止前进,重新站好位置,还好,每次都是有惊无险的。
耙完田后,就是抄田。就我所知道的,农村干农活就牛拉的农具就有三四种。抄田的目的就是把水田的杂草给清理出来,或者“抄”在田里的泥巴下面变成肥料。也需要用牛拉,整个在田里来一遍。完了就是整理田垄,每家每户根据田的多少,需要整理多少面积的田垄。父亲一般也就是整理三四条田垄,中间还要起一条沟。把田里的水放完,用一个自制的木三角形把田垄修的是平平整整的,上面的杂草清理的干干净净的。认真负责的人家修的如同一个平面镜子,甚至可以到出人影。需要一两天时间的就可以搞完。
整理好了田垄还要晒干一天,接着就是撒谷种了,需要小心翼翼的,轻轻的去用手捧好谷种。如果一粒谷种的胚芽不小心弄坏了,那这粒谷种就无法生长了。要均匀的撒在田垄上,不能过密,而不能过稀,这就需要凭着多年种田的经验。
(犁 田)
阳历四月的太阳,晒上大约一个星期,中间撒上草木灰,这是很好的钾肥,能够促进谷种生根发芽。根系深扎在泥土里,生长的一个星期后,再用抽水泵抽水稻田里,这时候的谷种已经长出了2-3cm,成了秧苗了。这中间还要除草、施肥、打农药、是为以后秧苗更好地生长。这一过程,基本上是在清明时期完成。
傍晚时分,父亲牵着水牛,扛着农具,佝偻着身体,在那夕阳下,步跚褴褛的回家了。简单的清洗一下,盛上一大碗饭,蹲在屋门口,趴着碗里的饭菜,有时候可以吃上3碗饭,才“对得起”一天辛苦的工作。在那个缺肉少油的年代,这样的饭量在中国的广大农村里是很普遍的。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清明》,流传的一千多年。在我看来,清明节时期,不是想象中的古代诗人,去走亲访友、野外踏青,找个酒家坐下来喝酒,吟诗作对的情景。也不是现在的人“回归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的艺术追求。而是中国的广大农民到了清明节气的时候,是下地辛苦的耕作,劳动人民竞赛热火朝天的场面。
2024年5月18日
(陈志亮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