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成功做皇帝与做皇帝的不成功
﹡济南名人﹡
【内容提要:在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人杰地灵的山东仅出过一位 “皇帝”。王莽出生在西汉末年显赫大家族,年轻时饱读诗书,至孝谦恭;在姑姑、元帝皇后王政君和家族伯叔扶持下,由黄门郎、射声校尉,升光禄大夫侍中、大司马,到摄皇帝、假皇帝,直至做了新朝皇帝;王莽改制彻底失败,被绿林起义军杀头,留下千年骂名;是非成败众说纷纭。】
知书达理少时贤,半世谦恭半世廉。
莅祚新朝十五载,民殃国丧死难眠。
(开篇词˙通韵)
山东是个好地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物阜民丰。但在不少人心里都有一个“结”,那就是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原始社会以后),人杰地灵的山东几乎没有诞生过“皇帝”。如果说有一位,便是原籍山东的“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是一位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历代封建统治者都骂他是大逆不道的“篡权”叛臣、贼子。古代学者大多以“正统”的观念,认为其是“篡汉自立”(篡位)的“巨奸”。也有学者认为,其是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用“篡弑”手段窃取皇位,亵渎了“忠君”这一最神圣封建道德信条的封建帝王、乱臣贼子。但近代很多史学家认为,他是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甚至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社会改革家”。近代学者胡适则评价王莽为“中国第一位社会主义者”。甚至有外国学者认为,王莽“是一个能干而有雄心的人,在必要时也残酷无情。他具有吸引人追随他的才能。”“他对亲戚的感情可能完全是真诚的。在早期,他根本不可能怀有篡夺皇位之心。”“他不是班固在《汉书》中所描述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
那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如何客观、公正、全面的看待王莽这个历史人物呢?
王莽家谱
一、王莽出生于王氏大家族
王莽的祖先本姓田,他是战国时期齐王建(即田建,废王,齐襄王之子)的后代。秦朝灭亡以后,项羽把齐国分为“三齐”,封田安(齐王建之孙)为济北国王,到汉兴,田安失国。齐人因田氏家族世代为王,便称其后人为“王家”,从而以王为姓。
西汉文景年间,田安的孙子王遂携家带口迁居到东平陵城(先有东平陵,后有济南府),即现在的济南市章丘区。到汉武帝时期,王遂之子、王莽的曾祖父王贺因故被朝廷免去绣衣御史之官后,由于与东平陵的终氏家族结怨不和,便举家迁往魏郡元成(今河北大名东)。公元前45年,王莽出生在元成,祖父是王禁(时已逝)、父亲是王曼。所以说,王莽原籍为山东,出生地为河北。
就在王莽12岁时(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太子刘骜嗣位,史称汉成帝。王莽的姑姑(成帝的母亲)王政君被立为皇太后,随后其伯父王凤任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叔叔王崇被封为安成侯。成帝在位二十多年,王氏一门先后出了十侯、五大司马和几十位列侯。可以说,依靠裙带关系崛起的王氏家族,以“王凤专权、五侯当朝”为标志,牢牢控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权力,成为西汉历史上左右政局时间最长、势力最大的贵族集团。所有这些,无不对王莽的成长和未来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王莽的成长之路
王莽虽然出生在非常显赫的王氏大家族,但他在少年时期的生活却颇为艰难。
在王莽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后来他哥哥王永也早逝。从此,年幼而又孤单的王莽就和母亲、寡嫂及幼小的侄子生活在一起,度过了一段比较难熬的日子。还是姑姑王政君同情他们,把他们接到东宫居住,生活大为改观。
据史料记载,王莽的不少叔伯、堂兄弟等族人由于地位高,多数都生活骄奢淫逸,声色犬马,唯独王莽能独守清净,生活简朴,为人谦恭。不仅如此,王莽还特别尊师好学,饱读经书,成为一个“知书达理”少年。王莽的这些行为,特别是至孝之举,成了王氏大家族中的另类、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从而备受关注,声名远扬。
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岁的王莽入中枢开始做官。由于王莽办事认真,对人谦和,深得同僚好评。
后来,王莽的伯父王凤病重,他日夜守候在身边,甚至连续几个月没有脱衣上床睡觉。王莽的孝心和行动又一次深深打动了王凤。王凤临死前,请求成帝并嘱咐妹妹王政君一定要关照好王莽这个好侄子。就在这一年,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后升为射声校尉。
王莽内侍诸父,外交儒生名士的谦恭行动,为他的官途开辟了道路。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30岁,其叔父王商上书成帝,表示愿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让给王莽,当时朝中的许多知名人士都为王莽说好话,成帝也认为王莽很贤能。那一年,王莽被封为新都侯,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在皇帝左右很有影响力的侍卫近臣。
王莽的地位越来越高,权力也越来越大,但他依然谦恭下士,从不以权势凌人。不仅如此,王莽还特别乐善好施,仗义疏财,交友广泛,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不惜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因此,王莽在民间深受爱戴,也常常受到朝野名流的称赞和歌颂,尤其是在统治阶层获得了很高声望,这是王氏兄弟之辈望尘莫及的,也使在朝堂之上做大官的伯父叔父们相形见绌。
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上疏请求离职养病,并举荐王莽代替自己的大司马之位。于是,年仅38岁的王莽成为王家继王凤、王商、王音、王根四个伯叔之后的大司马大将军。王莽执政后,克己不倦,招聘贤良,所受赏赐和邑钱大多分送给士人,生活更加节俭。有一次,他母亲生病,不少公卿列侯前去探望,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俭朴,像家仆佣人,都十分吃惊。从此,王莽和夫人克勤克俭,平易近人的美德被广泛传扬开来。
公元前7年,成帝去世,哀帝继位,王莽被迫卸职隐居于封地新都(今河南新野),遂闭门不出,安分谨慎。期间,王莽的二儿子王获杀死一个家奴,王莽随进行严厉责罚,最后逼其自杀。在王莽隐居三年间,有数以百计的官员和许多平民上书为王莽鸣不平,要求他复出。哀帝只得以需要侍奉王太后的名义,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居住,为其恢复官职做了准备。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哀帝去世,太后王政君地位恢复,急诏王莽进宫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令及禁军,可谓大权在握。其后王莽拥立九岁的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务,得到朝野的一致拥戴。
这个时期,王莽虽然也做了一些排斥异己(如王立、何武、公孙禄等),培植自己的心腹和党羽(如甄丰、甄邯等)的事情。但总起来说,他还是比较谨慎和谦恭的,非常注意维护自己在朝堂和民间的形象与声望。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们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庙”的功绩与霍光一样,应该享受与霍光相等的封赏。王莽得知后,上书表示,他是与孔光、王舜、甄丰、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奖励他们四人,“等百姓们都富足(小康)了,再考虑奖赏他。”他不顾太后的多次诏令,坚决不接受奖赏。在再三推辞之后,只接受了“安汉公”的称号,始终拒绝接受封给他二万八千户食邑俸禄(属于超大奖励)。这件事进一步提升了王莽的声望。就连王政君都觉得王莽政治上已经比较成熟,随把地方官吏的任免权交给了他。不久,王莽与其三大亲信升任“四辅”之位,其中王莽为太傅,领四辅之事,位居三公之上。“四辅”大权独揽,除封爵之事外,其余政事皆由“安汉公、四辅平决”。
此后,王莽先是建言应该首先对诸侯王和功臣后裔大加封赏,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的礼乐,使百姓和鳏寡孤独都得到好处,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从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带头过俭朴的生活,自己又贡献钱百万、田三十顷救济民众,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大旱,并发蝗灾,受灾最严重的青州百姓到处流亡。王莽亲自带头捐助,有二百三十多名大官和富人献出土地住宅救济灾民。灾区普遍减收租税,灾民得到较好抚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销,改为安民县,用以安置灾民。连长安城中也为灾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陈崇为宣传王莽,上表赞颂王莽的功德,说他可与古代的圣人相比。
王莽的这些做法,到底是“伪善”还是真心所为,虽然史家有争议,但客观上王莽的声望却是“与日俱增”。
三、王莽成功上位做皇帝
公元3年,王莽担心汉平帝的外戚卫氏家族会瓜分他的权力,引起宫廷斗争,便以“戒前事,为后代法”为名,将平帝的母亲卫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国,禁止他们回到京师。王莽长子王宇怕平帝日后怨恨报复,极力反对此事。王莽借机诛杀了闹事人员,并将参与其中的儿子王宇逮捕入狱逼其服毒自杀,王莽的夫人为此哭瞎了双眼。这次王莽表现的确实很残忍。有大臣却向皇帝奏称,王莽“为帝室不敢顾私”,属于“大义灭亲”。
公元4年,王莽的长女王嬿被立为平帝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后改封为黄皇室主)。48岁的王莽被赐“宰衡”称号,位在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请建立明堂、辟雍、灵台等礼仪建筑和市(市场)、常满仓(国家仓库);同时为学者建造一万套住宅,网罗天下学者和有特殊本领的几千人至长安,大力宣扬礼乐教化,得到了儒生们的广泛拥戴。先后有48万多民众,以及诸侯、王公、宗室上奏请求朝廷加赏安汉公王莽,请王莽接受封地。随后,公卿大臣900多人请求为王莽加九锡。于是朝廷赐予王莽象征至高无上礼遇的九锡之命。至此,王莽的威望达到巅峰,成为人们心中治国平天下的贤良圣人。
公元5年,平帝大病,王莽又以自身祈祷上天代平帝而死。平帝病死,王莽遂立只有两岁的宣帝玄孙刘婴(即孺子婴)为皇太子。太皇太后王政君秉承群臣之意,让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自称“予”。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元为居摄元年,他在朝中的势力如日中天,几乎等同于皇帝。此后,虽然也出现了几次反对王莽专权的事件和叛乱,均未形成气候,都被很快平息了。王莽遂有称帝之野心。
居摄三年、初始元年(公元8年),齐郡等地出现“符瑞之象”,民间又有人趁机向朝廷进献“金匮图”和“金策书”,声称黄帝命令刘邦传玺于王莽,称王莽为“真天子”(王莽曾自谓:他是黄帝--舜帝--妫满--田建--王遂之后裔)。这显然是有人假意而为之。如果说王莽确是一个大阴谋家,其主要表现就在这时。
12月1日,53岁的王莽头戴纯金王冠、身着黄色龙袍,在未央宫举行登基大典,接受孺子婴禅让称帝,尊王政君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之前王政君被迫交出传国玉玺),改国号为“新”。公元9年为始建国元年,王莽即新始祖。
王莽自谓是黄帝舜帝妫满田完之后裔
四、王莽当皇帝推“新政”彻底失败
在我国历史上,从秦朝开始,至清朝灭亡,朝代的更替和皇权的获得,无不是通过贵族革命及平民起义实现的。王莽在朝野的广泛支持下,通过所谓“和平手段”(符命禅让方式)登上了最高权位,并“废汉”建立新朝,无疑是开了一个先例。但是,王莽在做了“皇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制”,推行“新政”,却没有取得成功。
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认为天下要恢复到孔子所宣称的“礼崩乐坏”前的礼治时代,才可能实现政通人和。因此,王莽企图通过复古西周时代的周礼制度来达到他治国安天下的理想,于是仿照周朝的制度开始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或“王莽新政”。
王莽改制的内容很广泛,如带有土地国有性质的“王田”制、国家统制工商的“五均六管”等,涉及方方面面。简单概括主要内容有:一是将天下农田改为“王田”,收归国有,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实行近似现在的家庭承包责任制;二是改革中央机构,加强相权、兵权;三是重新划分郡县,更改地名,更改官制与官名;四是改变币制,把盐、铁、酒、铸钱等垄断行业及山林川泽等收归国有;五是利用皇权、王权控制市场经济,平衡物价,防止商人剥削,增加国库收入;六是改奴婢称“私属”,与王田一样均不得买卖;七是恢复“礼制”,召集文人编汇《汉语典》《医典》《婚丧典》《文学典》等典籍,上至官室封国、刑罚、礼仪、田宅车服等仪式,下至百姓养生嫁娶,皆依周礼,等等。
这一系列改革,充满了浓浓的理想色彩,有的是复古,有的是革新。可以看出,有些政策,还是十分超前的(有人戏称王莽是现代人穿越到汉代),有些政策只求名目复古,多数政策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而且在推行这些新政时,采取的措施和方法也不正确,在遭到激烈反对后,又企图通过严刑峻法强制推行,使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违反法令而受到重罪处罚者不计其数。有人说他因此“得罪了所有人”。王莽改制不仅没有解决西汉末年日益复杂的社会矛盾,还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内忧”日趋严重。
西汉时期,国内已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而唯独缺少西海郡。王莽掌权后,为了凑全“四海”,他穷兵赎武地出兵,强行占领了青海湖一带的土地,设置西海郡。而为使这块荒地像一个郡,就必须强制移民,于是增加了五十条严酷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万的罪犯,满足移民的需要。应当说,为了这个西海郡,王莽开始招来了全社会对他的不满。
在对外政策方面,王莽将原本臣服于汉朝的匈奴、高句丽、西域诸国和西南夷等属国统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为“侯”。还带有“污辱”性的收回并损毁“匈奴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玺”,甚至将匈奴单于改为“降奴服于”;高句丽改名“下句丽”,等等,致使边境属国、小国因此拒绝臣服新朝。王莽新朝还主动挑起与邻国的争端,轻率地动用武力,不仅导致边境战乱不断,还使数十万大军长期陷于边疆,无法脱身,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边境的动乱,既造成国库空虚,国力下降,还招致周边国家对新朝强烈不满,“外患”日趋严重。
总之,王莽掌权特别是上位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国家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项政策时常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从,从而导致天下豪强和平民强烈不满。新朝末年,全国各地的起义风起云涌,迅速形成巨大反莽浪潮。
在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公元23年十月一日,绿林军率先攻入长安,十月三日杀掉了最后陪同、护卫王莽逃往湖中渐台的一千余人,68岁的王莽被起义军战士商县人杜吴所杀,不久其头颅悬于宛市之中(据说,王莽的头颅被后来历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晋惠帝时,洛阳武库遭大火,遂被焚毁)。只存在了不足15年的新朝彻底灭亡。
五、王莽成败的历史必然性
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王莽作为汉朝外戚大臣,自己上位当皇帝,有其历史必然性:一是由于西汉末年以来,政治腐败,朝廷奢华无度,地方搜刮盘剥,再加上豪强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使得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经济凋敝,人心浮动,政治危机愈演愈烈,而当权者又统治乏术。这是时代赋予王莽建立新朝的历史机遇。如果没有王莽的篡政,西汉王朝也将亡于农民起义战争,王莽的新政只是缩短了西汉王朝存在的时间而已。
二是到西汉末年,刘氏王朝已运转了二百多年,开始进入衰退阶段,出现了刘氏后裔黯弱无能,外戚专权的特殊局面。而王氏家族经过几代人、上百年的努力,已经由平民跃入贵族行列,正处在兴旺发达时期。尤其是王政君意外成为汉元帝皇后以后,至成帝之世,其家族“居位辅政,家凡九候、五大司马”。王政君以其不凡的政治家的姿态,在宫廷之中稳健应对了元帝、成帝、哀帝、平帝和孺子刘婴等六代的重大变故。这是王莽顺利上位,改朝换代的重要保证。
三是王莽顺应时代变化,以儒术赢得了天下人心。早年的王莽与众不同,以孝友仁爱、恭卑谦让、谦虚谨慎,在家族内和社会上留下了好声誉。王莽为官之初,其言行以儒家为根本,迎合了当时以儒术兴利除弊的社会倾向,甚至有人把他比作古代圣贤。他称帝之前,恭俭谦让,包括“愿须百姓家给,然后加赏”的言辞,捐钱献田救济灾民的义举,大义灭亲、不敢顾私的境界,他兴建明堂、辟雍、灵台时的高超指挥能力等,都给汉朝臣民留下了极好印象。他的社会威望不断提高,以致有几十万人为他上书请赏,获得了当朝官员和黎民的广泛拥护。这是他能顺利登上皇帝宝座的重要条件。
简而言之,当时王莽获得皇位有其必然性和历史的巧合。同样,王莽当皇帝由于受其封建思想和历史局限、阶级局限等影响,注定会失败,也有其历史必然性。这是因为:
其一,王莽的新朝,是建立在危机四伏的社会基础之上的,他所进行的“改制”和“新政”,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当时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王莽一心想要实现儒家所赞美的理想社会,与现实之间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他必须以既复古又革新的方法来兴利除弊。他所采取的一系列统治政策,既没有使黎民百姓得到好处,又触动了大地主和贵族、朝臣的利益,引起广泛的反对,注定不会成功。
其二,王莽的复古革新引起社会大动荡以后,他又没有能力找到更好的办法来应对,便只好借鬼神的力量,依靠铸造威斗,用“厌胜”(即压服邪崇)的办法来制服暴乱和闹事的百姓。这些措施当然无效,各地起义闹事的人越来越多,声势越来越大。后来王莽虽然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不正确,甚至毅然决定改正错误,宣布“除井田、奴婢、山泽、六管之禁”,并把他“继位以来诏令不便于民者皆还之”。但为时已晚,他已经失去了民心。
其三,王莽执政以后,没有广泛的网络、发现和使用人才,相反他喜欢听信和依靠所谓的“亲信”。在他专权期间,一面大封其亲信,多达395人,一面将刘氏宗族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废黜,更排除社会民间人才。没有建立完善推行“新政”的体制、机制和法律、制度体系。
其四,王莽不顾社会现实,没有选择合适的历史时机,单凭所愿,兴师动众讨伐匈奴和周边少数民族,并且大兴土木,极大的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徭役负担,甚至造成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非命。如征句町时,王莽发吏民二十万,因军粮前后不相及,士卒饥疫,三年死者达数万人之多。
其五,王莽上位后,横征暴敛,人祸加上天灾,使土地荒芜,物价腾贵,民不聊生。王莽推行新政后期,各地连年出现大旱和蝗、瘟疫、黄河决口改道等重大灾害,国库空虚无法拨款赈灾,出现了民众生存难以为继的局面。比如米价,就由汉文帝时的每石数十钱涨至二千钱,到后来甚至达到了每斛米(125斤)价值黄金一斤的惊天之价。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甚至不少地方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面对这种现象,王莽无计可施,竟然异想天开,派人教导流落关中的饥民“煮木为酪”。这种悲惨的生活,怎么能使百姓不铤而走险呢!
王莽及其新政的彻底失败,充分证明了一个真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主要参考资料:
①班固《汉书.王莽传》,范晔《后汉书》
②司马光《资治通鉴》
③李贽《史纲评要》
④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⑤郭沫若《中国史稿》
⑥翦伯赞《秦汉史》
⑦胡适《1900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王莽》
⑧孟祥才《王莽传》
⑨《济南名士评传》《章丘历史与文化》
⑩《剑桥中国秦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