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巩义程家大院位于河南省巩义市米河镇双楼村,现保存有程家祠堂、石臼泉及龙王庙等历史遗址。二千多年以来,一直由程家后裔居住和管理,这里的程家大院是春秋时期被孔子仲尼誉为“天下贤士”的程本“子华子”故里。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程本,字子华,周时晋人也。史书多有记载,他是著名的程婴救赵故事主人公,程婴的孙子。晋自项公失政,政在六卿。赵简子得志,招来贤俊之士,为其家臣。
子华生于斯时,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和时代感染,博学能通愤典,求索及传记之书,性克爽,善持论,不肯苟容诸侯。聚众著书,名籍闻诸侯。他擅写论著文章,简子欲仕诸朝,不能致。遗使者奉重币以爵执圭,时简子杀窦渎及舜华二贤。孔子为临河之操,子华以逡不肯。赵简子大怒,将胁子以兵。子华背晋而去齐,齐景公不能用,子华子馆于晏氏之家,著书名“子华子”。后简子卒,襄子立,子华返于晋。时已年老矣,遂不复仕以卒。
子华子家近洛河,时河图洛书研究更为出名。他常常把当时当地的政治与古代的河洛哲理结合起来。如:程本赴齐时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县)西的路上,遇到去晋国游说的孔子。程子将知道赵简子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并对时政进行了详细的交谈,双方促膝谈心十分投机,孔子和程本经过一天多的相谈,很受感动。孔子经常对他的七十二弟子说:“真是天下的贤士啊。”并让子贡拿出很多布帛赠程本。在古代历史的不朽传世资料中,这一事件有较细的记载。
程本来到齐国,得到齐国国王的重视。齐国按照他的学说治理国家,惠利于民,国力得到发展,很快齐国成了春秋时代的强国。年纪大了以后,他又请示退隐石臼泉故里,继续河洛文化研究。收罗弟子,讲述古今文化,尤其是河洛文化。后被弟子对其文章整理二卷二十多集,流传于世。
米河镇双楼村西北大约500米就是程家大院的程家寨。大院坐西面东,设计朴素大方,依山就势,建房、修窑既井井有条,又错落有致,古香雅幽。一直有程本后裔居住,时代虽久远,朝代虽更迭,经过多次重修,但原貌仍保留不变。建筑面积有3600平方米,都是清末民初重修后的建筑。
现存院落5个,窑洞10孔,楼房近70间。五个院落依次由北向南排列,均为二进院。
临街设大门,前院有南北厢房,上房后院,也有厢房、窑洞。因土窑在大黄土高原之内,它随气候变化达到冬暖夏凉。
五个院落,头院基本完好;二院现存,上房16间;三院、四院基本完整;第五院存前院倒座和后院4孔窑洞。
在五个院落外,原来的建筑都大部分改成了现代风格的建筑。院落修建是程家后裔费了心思的,它既大方宽敞,又坚固隐蔽。环境十分优雅,远看是山,近看为塬,到跟前是庭院。历代巩县政要,省府官员都多次给程家大院赠写匾额,以示对程氏先贤的敬仰。
程家祠堂,又称子华子祠。距程家寨大约有50米,也在寨内。祠内有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和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重修程祠碑记。
祠始建于明朝,现有大殿三间,厢房8间,祠内有重修祠堂和明道、伊川先生(程颢、程颐)古碑共三通。解放初期曾为小学,重修后仍为程氏祖祠。
古迹石臼泉和龙王庙,在双楼村东约一里处。它西靠程家山,北邻程家地。石臼泉是程子故居。二千多年来唯一的一个实物证据。巩义很多史志都对此有所记载。
《巩县县志》记载:“石臼泉……先贤程子华居处,泉底有石径七八尺,中凹如泉,水涌凹出,深丈余”。
西侧有一古建筑名曰龙王庙,主体建筑十分特别,也叫“无栋殿”。他修建的年代无详细记载,因设计建筑特殊,虽历经战火、冰霜雪雨,仍然保留了下来。
现有碑一通,是清道光年重修时立的,碑文记述为“子华子故居”。龙王庙宽12.8米,进深8.36米,卷棚配有大殿,殿存卷棚三间。大部分因年久失修而塌落,东西墙上镶嵌有两通石碑,是重修金装神像,建戏楼的碑记。碑文为汜水县训导所撰。碑文有:“巩县东南,石臼泉,先贤子华子故居也”。北山临流,幽深环曲,居然仙境……。创之何时世远年湮,几有摧折之虞……
时代湮远,山名未变,日居月满,古迹犹存。巩义程家大院,子华子祠,石臼泉和龙王庙,为千古名贤程本留下的一笔珍贵的文化资源和物质文化资产。
保护和利用这些古迹文物是历史赋予我们当代人的使命,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任务。我们要乘建设文化中国和宣传河洛文化强劲的东风而努力奋斗,永远向前。
未完待续......
敬请关注下期
文化巩义——五、康百万庄园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