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江南,你的心是否倏尔就温柔起来,脑海里浮现出----小桥溪水柳丝长,青瓦白墙燕子梁,独立乌篷烟雨里,流苏伞巷遇丁香的唯美画面呢?是的,我们心中都萦绕着一个柔美的江南梦,蕴藏着一怀细腻的江南情,飘浮着一幅灵动而婉约的江南画!曾经,我无数次想象过江南的灵秀山水,然而都是从他人的文字或图片中参得的零星点滴。今年五月的乌镇之行,让我真真切切地欣赏到了江南水乡的旖旎风光、秀美景色。她那轻柔温婉的美,令人心醉,她那古朴典雅的韵致,使人魂牵梦回。让我身处江南,情陷乌镇。
五月的江南绿水滋生,物华繁盛,到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清晨,我们的旅行车迎着蒙蒙细雨穿梭在江南秀丽的山水之间。一路上清风飘荡,雨丝飞扬,我呼吸着温馨的空气,领略着江南独有的神韵,陶醉于这水碧天青色的画卷中。
不知不觉前方的绿海烟波中,出现了一座乌青色的小镇。高大的门楼上赫然写着“乌镇”两个乌青色的大字,目之所及,屋顶上都是乌青色的琉璃瓦,古色古香的建筑将历史的气韵点点摊开。在细雨的映衬下,乌镇像是一幅水墨画向我们轻启她丹青的一角。又仿佛是一位身着青衣的女子,飘然而来,于万千人海中轻摆她秀美的身姿,展示她绝世的容颜。
穿过乌青色的高大门楼,展现在我眼前的是横河悠长的水道。两岸的街楼依水而立,人家逐水而居;石拱桥勾连着岸边的回廊和亭阁;低垂的柳帘在微风中摇曳,轻拂着水面;乌篷船穿过玲珑的小桥,分开丝丝柳帘慢慢飘来;身着汉服的女子轻抚沾满珠雨的鬓角,回身手提衣裙灿然一笑。一切都是那么静谧而美好!
我踏着脚下的青石板路,凝眸远望,看淅淅沥沥的雨打在屋檐上,打在桥栏上,打在迎面飘来的乌篷船上。细密的雨丝如同纤纤玉指,滑过油纸伞尖,掠过青石小巷,拂过檐角街廊,用最温柔的琴弦轻奏一曲雨碎江南,千回百转间,如梦如幻。
我独自撑着雨伞,漫步于一排排老旧木屋之间的幽深的小巷,轻嗅着小镇历史扉页上的那一抹淡淡的芬芳。华美的丝绸锦缎是她迎接八方来客的盛装;染坊前高高挂起的蓝色花布是她誉满世界的印章。叠叠的油纸伞撑起了江南小镇最古朴的繁华;片片乌青色的琉璃瓦堆砌着南国水乡最悠远的情长;薄薄的团扇装扮出吴侬软语间最柔美的模样。一痕痕斑驳的印记是历史风干后的沧桑守望和美丽回想。千年的历史积淀,百世的风霜洗礼,让飘扬的空气中和纵横的脉络里都饱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我踩着这一方丰润的土地,聆听脉脉弦风语,感受悠悠古韵情。
乌镇始建于一千三百多年前,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美誉。古人诗云: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乌镇虽不属苏杭,却是马家浜文化的发源地,是贯通苏杭的枢纽,境内水系发达,河流纵横。京杭大运河依镇而过,更丰富了水乡的韵致,拓宽了她的轮廓。形成了人在镇中走,水从脚下流的水乡丽景。
乌镇被交错的河流分为东、西、南、北四栅。东栅的廊棚、水阁是最好的赏玩之所,置身其中让你瞬间融入江南水乡独有的清秀、婉约的气韵之中。西栅店铺林立,折扇、香囊、木梳、烟斗、丝织品应有尽有。各色的小吃带你体味传统饮食文化历久的弥香。袅袅升腾的炊烟,让你感受到小镇最浓郁的烟火气息。
这里钟灵毓秀,名家辈出。《文选》的编纂者昭明太子萧统就来自乌镇,这里也是文学家茅盾的故乡。乌镇声名远播不仅仅是因为她秀美的风姿,更在于她传承的技艺和古老的文化。现代诗人戴望舒的一首《雨巷》,把江南的美描摹得淋漓尽致。乌镇自然成为人们心中最美的梦影,他们到这里来寻访雨巷,寻找丁香,寻觅诗人未尽的衷肠。更多的是来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抒发尘外之想,让身体和心灵得到休憩,调整状态,更好地面对生活,迎接明天。
如果你也向往江南,向往天青色的烟雨,不妨也背起行囊,来乌镇过小桥、走雨巷、乘乌篷、访古迹、话情长。乌镇所折射出来的文化魅力,不仅仅是历史的传承,更是一种文明的延续,一缕精神的寄托,一番情怀的抒写。愿你也在这里染得灵魂的芬芳,焕发出智慧的光芒,续写一曲梦里水乡!
文_言语
2024年6月1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