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失的记忆——毛乌素沙漠
文/木叶
沙漠,历来是一个孤寂与荒凉的中心。人们不喜它的寸草不生,不喜它的百无聊赖,更不喜它的铁面无私,在这里,一切虚伪和尘垢无处躲藏。目光所及之处便是赤裸裸的黄沙。在这里,虽然生命的繁衍异常艰难,但古铜色的版图里留下了无数个直抵人心的治沙故事,让我们再次见证了生命的绿色奇迹。
毛乌苏沙漠是这万千沙漠中最不起眼的一个,坐落在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它没有太多的绿色点缀,植被的稀少更增添了它的苍凉。一望无垠的黄色沙砾便是它的常态。在这里,漫天的黄沙曾独成一派,风沙所到之处,便是“房屋埋压人移走,看见黄沙就摇头”的惨象。
岁月流逝,它愈发苍老,再也没有年少“绿树成荫”的记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嫌弃,但只有它清楚地知道这并不是它的原貌。
5世纪的天空是草绿色的,它记得,那时的它并没有现在这么孤独。成群的牛羊在这里大口觅食,深深浅浅的脚印落在草滩上,像是一串无法磨灭的时代印记刻在眉宇之间。远处,偶尔几只野鸡掠过湖面,七彩的长尾沾染着几滴混合着青草香的露珠,一起落在匈奴人的马背上。在这里,他们自由贸易,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谈笑风生。
而这一切,终究抵不过人们对土地的热忱。一场浩大的土地开垦运动开始了,人们拿着铁锹、锄头,疯狂地攫取着他们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一番轰轰烈烈的作为之后,它终于变成了最“干净美观”的土地,而这亦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
狂风裹挟着黄沙而来,顷刻间,房屋庄稼被悉数掩埋。到处都是“风刮黄沙难睁眼,庄稼苗苗出不全。”的惨状。豆粒般的风沙打在每个开垦者的脸上,疼在每个摧毁原生态者的心里。他们眼睁睁地看着房屋牲畜被黄沙吞噬,却无能为力。一切以破坏自然力与生命力为代价的索取也注定以一无所有的惨痛教训而告终。
人们在漫天黄沙里捶胸顿足,在赤裸裸的贪婪与索取中不断反思,“还原“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信仰。于是,一场规模性的治沙运动开始了。
殷玉珍夫妇,便是这治沙队伍中最普通的一员。居住在寸草不生的沙漠边缘,他们每日饱受黄沙侵袭的折磨,肆无忌惮的风沙落在房屋上,发出巨大的响声,夜深人静之时便如恶鬼的咆哮,直勾人心。这愈发坚定了殷玉珍夫妇治沙的信念。
“宁可种树累死,不让风沙欺负死”,他们两人开启漫长而艰辛的治沙生涯。从一棵树到三十万棵树,他们用脊背扛着每一棵树苗,一次次反复栽种在这干涸的沙漠。青春的年轮在十几年的治沙中走完,随之而来的是年老的考验。
逐渐衰老的身体已然成为最大的考验,但信仰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崩塌。他们一如既往地坚守在这片熟悉的沙漠中,身后的绿树成为一道最坚硬的屏障。他们在沙漠里不停地种植梦想,身后的点点翠绿是繁衍的希望。他们在荒凉之地开拓出一片绿的希望,而这亦成为更多治沙人的新动力。
“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越来越多的治沙人自愿加入到他们的种树队伍中,他们一起用双手种下一棵棵“沙漠卫士”,在苍凉中一点点还原生命的绿意盎然,“生命不息,植树不止。”这是无数治沙人的心声,在60年的奋斗中,他们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
如今,毛乌素沙漠被再次还原了它原本的生机盎然。绿树怀抱着每一寸土地,湖水哺育着无数干枯的生命,它们重新释放着生机与活力。在这里,每一次相遇,都能唤生命的原始,每一次抬头,都能发现生活的美好,璀璨流动的绿色长廊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共同见证,毛乌素沙漠也成为沙漠板块中消失的记忆,这背后是无数人用信念与汗水凝结的永恒!
作者简介:
郝建梅,笔名:木叶,一名来自陕西的在职教师,业余时间喜欢写作,多次参与征文活动,作品深受喜爱,荣获多个奖项。透过文字感受世界,传递情感是我最大的爱好。以文会友,希望能遇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