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琴挑》之古人风雅
文/陈莹
“琴挑”是昆曲《玉簪记》里刚开始的一折,这两个字的组合就特别有意思,“琴”字浸润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自带清辞丽曲之古典美,自带高山流水之知音美;“挑”字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及行动的过程,两个字的联合蕴含了古典文化中丰富的情致与意趣。
古代文人,在高情远致的修养中,在浮云般的功名之外,打造了闲适的神曲妙音,极尽风雅豪放之姿,斗酒诗百篇、手提金缕鞋、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曲水流觞,文辞历尽古今词章之华美,琴棋书画诗酒茶花,诸般皆备,诸般皆风雅至极。那如花美眷,琴瑟之好中,俱是欲言又止欲罢不能,水袖金扇、钗影羞面,极尽文雅招数,这招数之慢、之繁,充满了无穷的智慧,隐含着无穷的雅趣,更何况是行走了六百年之久的“百戏之祖”的昆曲,那个慢、那个雅,哎呀呀……是捻着绣花鞋、迈着方步走来的,它慢条斯理地吟诗说话、唱曲衔雅;它安分守己地抖袖云手、安适如常地在四书五经中之乎者也,历尽古往今来之长途跋涉,依然青春依旧风韵绰绰,从容不迫地旖旎着漫漫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之采。
也许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太繁华了,繁华下的市井社会就会有浮躁短促的东西,而少去了细致深邃的内涵。至于感情,从古到今都不缺乏温度,缺乏的是有韵味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具有曼妙的深情之美,这种深情之美,并不是单单的两情相悦,而是古风之美浸润在生命里的点点滴滴,是细水长流的禅意,在生命中的滋润。
借琴寄情、以琴谈心,今日社会还能有几人呢?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崔莺莺和张生、《诗文会》里的车静芳、“琴挑”里的陈妙常和潘必正,就是武侠片里也有杀伐决断和忧怀的琴声,直听得刀光剑影、风云变幻……古人听琴,并不全是听其技艺如何,更多的是从琴音中听出弦外之音的人生情怀和心境,弹琴之人则是在斑驳的光阴里,找到一个灵魂的安顿;在繁琐的生命里,找到一个心灵的寄托。这些琴心知音的古雅之美,从古到今皆是稀疏难寻、凤毛麟角的了。
现在的学琴之人,无论长幼尊卑,多以功名瞻首,哪里还有知音琴心可谈?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在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人心也变得浮躁功利、快马加鞭了。
“琴挑”的时代远去了,但我们可以沐浴古风,沉淀自心,寻觅这千古之美,感怀古人吟诗之豪情、唱曲之风雅、行为之规矩。
昆曲《玉簪记》讲的是道姑陈妙常和书生潘必正的爱情故事:南宋初年,开封府丞陈家闺秀陈娇莲为避靖康之乱,随母逃难流落至金陵城外女贞观,皈依法门为道姑,名妙常。书生潘必正也因其姑母为女贞观主,应试落第,羞于回乡,寄寓观内复读学习。潘必正初见陈妙常,惊其艳丽生情,两人几经磨合,不顾礼教和佛法的束缚,相知相爱、结为连理。“琴挑”一折表现了潘必正月夜难眠,信步妙常住所附近,听到有琴声传来,感怀那琴声幽怨缠绵,不禁驻足聆听。起初,他不知道是陈妙常所弹,只是听出琴音怅然,与自己心声一般无二,继而有了共鸣,感动心怀。
笙箫管笛声起,丝丝雅韵溶溶月夜,潘必正悄悄闲庭地唱着“月明云淡露华浓,欹枕愁听四壁蛩。伤秋宋玉赋西风,落叶惊残梦。”此一段【懒画眉】多少是好呢!一个静谧的秋夜,月华高悬落叶翩然,一个青年公子细数落叶忧怀惆怅,此情此景,惊断愁梦、落寞感怀。在今日断然没有哪个年轻人有此情怀心境,有的是网络中抖音快手的歇斯底里……
一阵琴声飘来,依旧是【懒画眉】的曲牌,陈妙常上场了“粉墙花影自重重,帘卷残荷水殿风,抱琴弹向月明中。香袅金猊动。”唱毕,盘足柔肠满腹心事,自言自语地消遣了:
(陈妙常 白)我,妙常,连日冗冗俗事,未曾整理冰弦。今夜月明如水,夜色新凉,不免弹《潇湘水云》一曲,稍寄幽情。(唱)人在蓬莱第几宫。
(潘必正 唱)步虚声度许飞琼,乍听还疑别院风。妙!听凄凄楚楚那声中。谁家夜月琴三弄,细数离情曲未终。
(陈妙常 唱)朱弦声杳恨溶溶,长叹空随几阵风。
(潘必正 白)弹得好!
(陈妙常 惊唱)仙郎何处入帘栊,早是人惊恐。莫不为听云水声寒一曲中?
(潘必正 白)小生忽听花下琴声嘹亮,清响绝伦,不觉闲行到此。
(陈妙常 白)小道亦见月明如水,夜色新凉,故尔操弄丝桐,稍遣岑寂。远辱尊听,实切惶恐。
两人在琴声的牵动下,在溶溶月色中相见了,寒暄一番,万福客套中互相请教一曲,各怀忧思愁绪,那琴音岂不是同病相怜的吗?喜琴之人,必定是情商至高心思细密,又都是伤秋挂怀心事绵绵,冥冥之中的靠近,在一曲三叹的水磨腔中,宛如抽丝一般地打磨着两人年轻人细腻多情的幽情与共鸣。
正所谓是知音,清绝的琴音没有显露男女之情,甚至不知对方何人,却在琴音中不知不觉地走到一起,这古雅的人、古雅的曲、浪漫的月夜、才情的男女,心意,在琴曲里滋长了、延长了。
自古男女情事,应该都是男孩主动一些吧,呵呵……于是潘必正弹奏了一曲《雉朝飞》“雉朝雊兮清霜,惨孤飞兮无双,念寡阴兮少阳,怨鳏居兮彷徨。”琴曲诉说了自己青春年少,尚未娶妻。陈妙常问“君方盛年,何故弹此无妻之曲?”潘必正赶紧说“小生实未有妻。”妙常生气地说“这也不干我事。”潘必正无语,请教陈妙常弹唱一曲:
(潘必正 白)此乃《广寒游》也。正是出家人所弹之曲。只是长宵孤冷,未免难消遣些。
(陈妙常 唱)【朝元歌】“长清短清哪管人离恨?云心水心有甚闲愁闷?一度春来一番花褪,怎生上我眉痕。云掩柴门,钟儿磬儿枕上听。柏子座中焚,梅花帐绝尘。”
陈妙常自说自话,反复表白自己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岂不是有点“此地无银三百两”,又有点“犹抱琵琶半遮面”呢?这种含蓄的传达方式,一步三摇地水袖掩面,低眉含怨中蕴含着一种昆曲雅致的深情之美,不仅仅是体现在戏曲昆曲里,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当事人心如止水、安然寂静的心境中,这也是现代人在苦苦找寻的修行境界。与现在年轻人快餐式分分合合的感情纠葛,有着天壤之别。有时候,我们一味地寻求一些难以得到的东西,倒不如沉下心来,在这些古典戏曲文学里沉淀心意,久而久之,可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继而古雅一番了吗?呵呵……
(潘必正 白)好个冰清玉润。
(陈妙常 唱)果然是冰清玉润。长长短短,有谁评论,怕谁评论?
(潘必正 唱)更深漏深,独坐谁相问。琴声怨声,两下无凭准。翡翠衾寒,芙蓉月印,三星照人如有心。只怕那露冷霜凝,衾儿枕儿谁共温。
(陈妙常 白)潘相公,你出言太狂,屡屡讥笑,莫非有意轻薄于我。好啊,我去告诉你姑娘,看你如何分解。
(潘必正 白)啊,仙姑。小生信口相嘲,出言颠倒,伏乞海涵!(唱)巫峡恨云深,桃源羞自寻。你是个慈悲方寸,望恕却少年心性,少年心性。
你轻薄狂妄大胆胡言,下场就是潘必正被陈妙常轰了出去。但他没有走远,非常有心计地躲在外面,觑听陈妙常在他走后的反应。
话说那妙常道姑,在潘必正走后,也不免伤情,依旧幽怨善感,自我解嘲。
(陈妙常 唱)【朝元歌】你是个天生后生,曾占风流性。看他无情有情,只见他笑脸来相问。我也心里聪明,适才呵把脸儿假狠,口儿里装做硬。我待要应承,这羞惭怎应他那一声。我见了他假惺惺,别了他常挂心。看这些花阴月影,凄凄冷冷,照他孤另,照奴孤另。
(陈妙常 白)夜深人静,不免抱琴进去罢。正是,此情空满怀,未许人知道。明月照孤帏,泪落知多少。
这正是古代女子的矜持之处,一番情深怎么告诉人呢?亦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梦里巫山云雨来相见,生死回还情念间,也正是古人风雅的表达,反映在昆曲里,可不是天外雅韵仙人驾云一般的享受,这一种古韵风雅,浸润了古代文人无限之聪明才智。
潘必正听出弦外之音,晓得了女生的心事:
(潘必正 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妙啊!
(唱)听她一声两声,句句含愁闷。看她人情道情,多是尘凡性。(白)妙常……
一出“琴挑”不过是情愫显露,却埋下了花好月圆的兆头,给观众带来了兴致,看到这里,是不是很想继续看下去了?这正是剧作者调动观众情绪而抛下的引子。
“琴挑”之后,潘必正相思成病,陈妙常前去问病探视,在书童、道姑参与的一折中,众人表演诙谐有趣,特别是潘必正,装疯卖傻,只为避开姑母的视线,对妙常表白。后来的一番“偷诗”演绎,潘必正的相思病立时痊愈,与陈妙常心意相通三生缘定,一个历尽磨难的美满因缘瓜熟蒂落了。
《玉簪记》中的“琴挑”一折,与《西厢记》的“琴心”一折有着异曲同工之美,男主角都是因为相思成病,又都是被女主的“诗词药方”治愈,皆大欢喜的情缘,枝繁叶茂千古流芳。
古代文人善于琴音和鸣寻觅知音,琴音下的相识相知,在一对青年人懵懂的情感里生根发芽,虽然有现实的阻隔,正是这种磨合,拉长了昆曲里人物感情的深情之美,不能不说更是一种精妙的传奇之美。昆曲的美是你侬我侬的温文尔雅,是琴声心声的相敬如宾。
其实,昆曲就是一个深情的剧种,它的深情来源于古代人们车马人稀的过程,而这种从容没有任何功利的驱使,所以才能这样打动人,才能让戏里戏外之人都能修成正果。古雅中激起的涟漪,不是巨大的,却是萦怀的、圆满的。正如《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在昆曲的磨砺中生死互换,成就了金玉良缘,岂不是天下美事一桩呢?
“琴挑”一折,非常挑战演员的功力,在昆曲演出中,有生演“琴挑”、旦演“游园”之说,是昆生旦角必学的基础课,演出很展功力。我看过两次《玉簪记》,一次在北京正乙祠古戏楼,是“观其复”系列的演出,古戏楼里演绎古雅的昆曲,与现代繁华一墙之隔,是一种身心情致的穿越。凡是喜欢昆曲的人都会被这种古雅打动和感染。第二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戏剧厅,一连三天的“观其复”系列演出,每每沉浸在这种昆曲的古韵之美中,不能自拔。而那次《玉簪记》里扮演潘必正的是北昆青年女演员翁佳慧,一个清丽瘦弱的女孩,把个痴情公子演绎的神形兼备风流倜傥,趣味横生,妙哉、妙哉!
我们今日看“琴挑”,看舞台上古人情天孽海的风花雪月,聆听六百年雅俗共赏的琴瑟和鸣,更欣赏古典传统的精粹和沉淀。一个人,心意沉淀了,就从容了;大家都沉淀了,社会就从容了。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沉淀从容,阔达心意,才是最富足的自己。
作者简介:
陈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等。酷爱文学艺术,喜欢读书码字。热爱古典戏曲,也能像模像样地唱几段,戏语流韵在字里行间,感受古典精粹的魅力无限。喜欢旅游,感怀山水人情,用清淡感恩的心境面对生活。著有散文集《琴心》《青衣》《懒画眉》《浮生戏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