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家旬刊》2024年第26期
● 伟人诗词
毛泽东诗词手迹欣赏
● 文艺理论
茅盾:技巧不是神秘的东西
读者审美心理与文学虚拟空间的建构
● 本刊特稿
本刊主编担任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研究员
● 夏日书法
书法作品《夏 茗》(作者:陈 宏)
● 诗歌人生
《故乡的那棵枫树(外一首)》:柯良才(江西)
《案板上的黄月亮(四首)》:潘硕珍(甘肃)
《春雨落在诗里》:挥别天涯(四川)
《月下河缘》:周洪丽(四川)
● 诗词鉴赏
《七排·党辰礼赞》:凌远科(广东)
《祭屈原(外一首)》:李玉珍(江西)
《五律·山林逸景(外一首)》:白 蕊(重庆)
● 散文漫笔
《夏季的少年》:袁卫东(江苏)
《茶 韵》:陈光荣(福建)
● 诗意中国
毛泽东诗词手迹欣赏《清平乐·会昌》
毛泽东脍炙人口词章《清平乐·会昌》“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 文艺理论
茅盾:技巧不是神秘的东西
一定要先排除通常的对于“技巧”的神秘的看法,然后能够来谈怎样学取技巧。
凡借文字构成的文艺作品,最基本的单位是“字”。从前人讲究作文的方法,开头便讲“炼字”。这就是:为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或所要发泄的情绪,所要告人的物与事,找到那最适当最新鲜最响亮的单字。我们现在也主张“炼字”,也主张要那样去找去。不过从前人(现在也还有人)以为应当在书本上去找,我们却主张在活人的说话中去找——至少是要把这一个办法作为主要的基本的工作。在这一点上,我不反对“摆龙门阵”。
(节选自《怎样练习写作》)
读者审美心理与文学虚拟空间的建构
广义的文学空间不仅指作者所创造的叙事空间,或由外部因素影响下的空间生产与权力结构,还应包括由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介入和诠释而形成的空间建构。这样的文学空间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虚拟空间,由作者、作品、读者和社会环境等各方因素共同参与才得以完成。文学虚拟空间是丰富多样的。具有不同需求和背景的读者对同一部作品进行解读的方法和视角可能大相径庭,因此产生的虚拟空间也各不相同。从文学的审美心理角度来看,读者对作品世界的认知体验、审美经验和情感注入是影响其参与文学虚拟空间建构的主要心理要素。这三个要素之间互相融合、互相影响,共同决定作品的价值实现。
—— 摘自《文艺理论》2024年第2期
作者:冯 涛 顾明栋
本刊主编担任北京民艺非遗研究院研究员
近日,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发出第三批研究员名单公告,经研究院审核,确定评选出第三批研究员144名,现予以公告。本刊主编陈宏担任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
北京民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一直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承工作。此次评选出的 144 名研究员,均是在各自领域具有深厚造诣和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
陈宏主编作为本刊核心人物,长期以来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播发展。

书法作品《夏 茗》(作者:陈 宏)
故乡的那棵枫树(外一首)
柯良才(江西)

一片叶子,
染红了游子脚下的土地,
在这秋的季节,
读懂了故乡那棵枫树在风中召唤的影子。
从出生的源头,
我悄悄的走来,
老屋前的那棵枫树,
记录着不断成长的记忆,
门前的池塘倒影着它坚强的身影,
一直全力的向上攀岩。
这棵树,
是母亲在我满月的那天种下的,
如今,
根深,枝壮,叶红
······
虽然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多年,
但每年这个季节,
我都会抽出时间,
回去绕着这棵树走走,
再静静的陪陪它,
就像当年母亲抱着我,
在树下陪它一样
······
村口的目光
灶台上,田野里
那双手,柔嫩变得粗糙
比高山坚实,比大海深沉
白昼,晴朗还是风雨
地里劳作的身影依旧
夜晚,一针一线缝补
忙碌受苦,成了代号
好像与神圣无关
她的眼泪,她的内心
很少有人关心
而她对家庭无微不至
时光,偷走了青丝
留下一缕白发
在村口孤单守望

案板上的黄月亮(四首)
潘硕珍(甘肃)

八月十五这天
尾随落日的农妇
来不及抖落一身疲惫
进入烟熏火燎的厨房里
在案板上擀出一坨
辐射金色麦芒的圆月亮
阖家人坐在天朗气清的院子里
吃一顿香味无穷的团圆饭
胜过城里人跪在石榴裙下
捡拾美女吃剩的瓜果和月饼
乡亲们爱过九月九
农人头顶一盏启明星出门
再带一盏月亮回家
天天攀登云雾缭绕的大山
给自家做马当牛,春种秋收
在一亩三分地里刨挖光阴
时兴过金菊插满地头的九月九
敬老人喝一碗甜醅酒
希望他们健康长寿
吃一坨内涵丰富的蒸花糕
希望来年光景步步高升
土豆变成了金蛋蛋
从土里刨出来的洋芋蛋
被身怀绝技的厨师
碎尸万段后下了油锅
身价不知翻了几翻
貌不惊人的土豆
变成了啧啧称赞的金蛋蛋
拔茬根
外孙女用尽吃奶的力气
要拔光姥爷七长八短的狗鱼胡子
使老人想起了童年时代
在秋老虎踏瓷实的麦地上
拔茬根煮饭的情景
姥爷的头发胡须和眉毛啊
就是故乡的炊烟染白的
待客方式
在我的家乡
来了客人
就双手抬起旱烟锅
在火盆里煨上罐罐茶
吃过家常便饭
还没有走的意思
赊来一瓶廉价辣酒
就铆足劲跟人家较量
拳头上的功夫
哪怕砂锅舀水也行
让站着走进来的客人
腾云驾雾飞出去
显得主人实诚厚道

春雨落在诗里
挥别天涯(四川)

春风挥舞着笔墨
把春雨写意在江南的书笺
于是
春雨化作伊人的两行热泪
在盈盈一水间
将一帘春梦柔情深种
于是
春雨似温馨的暖流
在淅淅沥沥里
将一股清泉汇入溪头
于是
春雨像天女散花
在飘飘洒洒中
将一盅玉液琼浆抛洒人间
春雨落在诗里
是诗人莫大的荣幸
温润那不竭的诗情和万丈豪气
春雨在诗笺里流淌
把五千年的蕴藏
把唐诗宋词元曲的词藻
一齐发酵
酿成一首首瑰丽的诗行
散发诗意的芬芳
春雨就落在这个春天里
轻轻的柔柔的
用纸笔静静地耕耘这畦诗地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作者简介】笔名挥别天涯,男,汉族,来自四川成都,美篇认证文学领域优质作者,作品浏览量近600万,曾获美篇教师交流园地管理团队颁发的“最美师心奖”等。
月下河缘
周洪丽(四川)

月河波光粼粼,映出古老的传说,
月老轻摇蒲扇,红线牵绕心头。
河水潺潺流淌,诉说着千年的等候,
月光如水洒落,照亮每一对眼眸。
河畔的柳枝轻舞,似那恋人的娇羞,
月光下的誓言,随着河水悠悠飘流。
月老啊,你可知这河边的守候,
是多少痴心人,对爱的执着与追求。
河水映出月影,摇曳着温柔的梦,
月老的红线,系着千里的情浓。
在这寂静的夜里,我听见心跳的声,
那是爱的呼唤,穿越时光的重重。
月河啊,你承载着多少情深意重,
月老啊,你见证了多少海誓山盟。
在这美丽的夜晚,我许下一个愿,
愿每一对恋人,都能白头偕老,共度此生。
月河依旧流淌,月光依旧明亮,
月老的红线,依旧在人间飘荡。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月河的见证下,永结同心,不离不弃。

七排·党辰礼赞
凌远科(广东)

图:电影《问苍茫》海报
风雨兼程百载长,锤镰灿灿铸辉煌。
红船破浪开新宇,星火燎原耀禹疆。
担道铁肩情最重,凌云壮志气尤昂。
图强改革晴春暖,遂愿腾飞硕果香。
苍昊神舟频揽月,深渊妙器迭寻璋。
幽幽天眼追仙跡,赫赫祝融探阖阊。
玉兔灵童蟾殿闹,龙槎母舰舜塘狂。
扶贫甘澍滋黔寨,致富琼霖润蜀乡。
党露精濡桃李盛,紫阳普照栋梁刚。
倡廉屡见绳贪虎,反腐常闻逮恶狼。
丝路嚣繁车马啸,商坛喧沸主宾忙。
群夷莅访连欧亚,诸国朝仪逾汉唐。
民族复兴金梦近,炎黄崛起夏邦昌。
初心永葆铭宗旨,使命恒挑奔远方。
伟业千秋凭砥砺,烟霞彼岸引征航。

祭屈原(外一首)
李玉珍(江西)

汨罗江畔痛心波,肮脏身廉岂一窝。
内政外交求探索,离骚天问伴君歌。
章台柳·端午粽
端阳粽。端阳粽。四角长方样多种。
箬叶青青糯米包,豆沙红枣肉儿宠。


五律·山林逸景(外一首)
白 蕊(重庆)

朝霞绚碧天,林静鸟声绵。
翠影遮红石,溪流抚粉莲。
风舒云缱绻,雨落雾潺烟。
把酒吟诗赋,逍遥世外仙。
七律·山居暮色
苍山日暮岚烟隐,碧水悠悠照影眠。
僻野偏幽人迹罕,高天云霁晚霞怜。
稻花香里丰年颂,麦穗新抽笑语传。
宿鹭惊飞林愈静,鸣蝉乱噪月难圆。

夏季的少年
袁卫东(江苏)

进入六月后,气温一天比一天高,绿幽青郁的夏季正式进入“热度升级”状态。坦率地说,夏季并不是我很喜欢的季节,因为户外的躁热如影随形,总是让人有如芒刺背的不适。尽管如此,我还是会经常怀想小时候在农村的夏天,那些有趣的日日夜夜。
四十多年前的农村,那时候,农药化肥还很少,绝大部分的田间施肥,用的都是生产队里农民统一自制的“草料肥”,所以对农田旁边的小沟小河污染很少。那时,小河沟里的水,不仅可以喝,还可以下河洗澡。立夏过了没几天,同一个生产队里十岁左右的小伙伴们,就开始偷偷地相约,一起去大队部旁的八中沟里游泳了,因为这里有一座水泥桥,也是最理想的“跳水台”。每一次在这里游泳,大家会从水里上岸再到桥上,一个个光着屁股往下跳,那整齐的欢呼声,那惬意的“快活”劲,真的是大人们无法体会的。
到了七月份,就是秧田里的青蛙们“集体发声”最强烈的时刻,它们此起彼伏的鸣唱着,让人午觉都睡不好。这样一来,也正好成了我们这些年少无知的小伙伴,“轮番出击”的最佳时刻。我们带上用硬铁丝自制成的鱼叉,盯着毒辣的太阳,在秧田埂上或小河边旁,屏住气息,蹑手蹑脚,慢慢地寻找着它们的踪迹,一旦确认目标,便迅速发动“攻击”。每一次,冒着被烈日的“烧烤”,常常在一个下午就能“俘获”二三十只青蛙。晚上,一顿肉嫩汁白的“蛙肉蚕豆米汤”,就摆上了饭桌,这也成了家里改善伙食,最好的一种来源和方式。
在夏日,乡村里的小男孩,能够玩耍的“娱乐项目”当然不止这两个,像到河里摸河蚌、捉甲鱼,在自家土坯房四周的墙眼子里逮蜜蜂吃等等这类的活动,也是不断“推陈出新”,只是这些只可以在白天做,真正“刺激”的活动,就要在晚上干了。
射阳河支流的河沟里鱼虾丰富,八中沟也不例外。这河里的野生草虾个大腿长,都像画家齐白石常画的那一种。夜幕降临的时刻,正是草虾出动的好时机。我们捕捉草虾的工具,都是用家里面母亲和姐姐常用来“钩”被子专用的大号缝衣针所特制的,有的用8到10根的针绑在一起,用火烧弯做成灯笼形状;也有的做成直排鱼叉形状,带上一个铁壳的手电筒,就迈着坚定的步伐去“作业”了。
夜晚河里的野生草虾眼睛是发红的,手电筒的灯光照下去,看着就显得更加醒目。它的敏捷度似乎比青蛙要快了许多,常常是我们的“专用虾叉”一入水,它就一缩腰,便跑得无影无踪了,所以“刺虾”的收获常常不尽如人意。但是这草虾肉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从几十年如一日的高价位,就能感受到人们对它的喜爱。这也正是小伙伴们“刺虾”的日子,总比“捕蛙”消耗时间多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夏天的晚上,当然不只是“刺虾”这一种好玩而有趣的事。你看,每到晚上,在乡间的小路上或河边草丛,总有“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萤火虫在穿行,对于这些“行走的灯光”,我们就会紧追不舍上去捕捉,哪怕是它们躲进路边的草丛,也一定会俘获几只,放进准备好的罐头玻璃瓶里带回家,放在漆黑的屋子,看着它尽情的“闪烁”,宛如欣赏一架在夜空中航行的飞机,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少年时的夏季,从来不觉得漫长。夏天的故事,几十年来一直在平静地延续,改变的,可能是青春的容颜,不变的,是永远飞扬在心中的那份欢畅!

【作者简介】袁卫东,男,1971年生,江苏射阳人,杂文学会会员,先后在国内各级报纸杂志与网络媒介发表新闻、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各类作品,并出版作品专集。
茶 韵
陈光荣(福建)

宁静的午后,几缕阳光透过纱窗晒进了茶几上,一杯明前茶正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迷漫着整间茶室。
我静静地坐在茶座上,轻轻端起茶杯,端详着杯中慢慢自下而上沉浮的茶叶,有直竖的,有横浮的,也有不规则地漂着,细细品味着茶中的奇韵。
茶有韵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个韵对于每个饮茶者来说感觉都是不同的。有人说,茶韵如同一幅古画,清雅而古朴;有人说,茶韵如同一首古诗,深沉而含蓄,也有人说,茶韵如同一篇优美散文,多情而动人。然而,在这个茶香四溢的空间里,我感受到的韵却是一种和悦、宁静和安详。
陶醉于茶韵之中,一位颇有几分茶道神人的老者走了进来。茶店老板赶紧起身迎了过去,“大师,今天是啥好日子,把您老给吹来了?”他环视了一下答道:“听说你最近进了一款新茶,想来品品。”他在当地茶界颇具名气,年轻时多次参加斗茶频频夺魁,年龄稍大后就成为斗茶大赛的评委,被誉为茶界的传奇人物。他优雅地坐在左侧一间茶室,这间是靠东边的头间,南墙全是玻璃幕墙,外面有绿竹几丛,鲜花点点,还有假山流水等点缀其间,显得格外幽静典雅。他轻轻地拍了拍身上,然后找到一个通透外面的座位坐下,微笑着说:“茶是有韵的,不仅仅是一种味觉和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抚慰。”
一位茶店的小妹叫青青,长的可人清纯,她那灵巧的小手轻盈而娴熟地开始了加水、消毒、取茶、剪袋、入杯、洗滤,每一个环节都不敢怠慢,冲水要离杯多远,每杯要冲几下,都是很有规矩的很有讲究的。
她今天尤为小心谨慎,深怕出了差池,原本麻利的动作显得有点笨拙。但她总是乐呵呵地说道:“大师,您在这儿我的手脚都不利索了。”她熟练的给他斟了第一杯茶,他先是目不转晴地盯着看,然后很有讲究地用拇指和食指端起茶盏,放在鼻子下方闭上眼晴让茶气上矄,几秒后,轻启他那厚厚的唇啜了一小口,“嗯,好,果然很好!”他这一出声,小姑娘轻轻吐了口气,如释重负。
他尽饮了杯中茶,细细品味着茶中的韵味,然后又深吸了一口茶香。他的眼神变得深邃起来,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回到了那个茶起源的地方。
两盏茶喝下去,他神清气爽,轻启左手说:“茶,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千百年来的智慧和情感。我无烟无酒可以,无鸡无鸭也可以,但一日无茶就六神无主,三天无茶犹如害了大病一场。我这辈子被茶绑架了。”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一股脑儿全要倒了出来,我们听得云里雾里,不过从中感受到了中华茶文化的渊源流长和精深博大。
大师继续聊着,说起茶,不得不提福建的武夷岩茶。今年五一前夕,正是武夷采茶盛期,受到茶盟茶企的老板狗哥之邀,专门去了一趟,走茶山看新茶满山翠绿,访茶企闻茶香沁怀,品“牛肉”余香满腹。零距离体验武夷茶的韵味,感受武夷茶的厚重。当晚还去体验一番由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大红袍”。武夷之茶已然住进了我的心坎里,曾写下了“坑涧嘉许千层绿,华厦叶瑰万古香”诗句。去了牛栏坑山上看了正在采摘的新茶,听了这里的故事,现场感染,情不自禁。
李素英在《国茶崛起》这本书的序言写道:“茶叶,在以前一直是个农业问题,是农作物,是农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品和产物,与之并行的是中国人心中的乡土情结:茶文化,茶道,禅茶。茶既是中国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又是琴、棋、书、诗、画、酒、花、茶八雅之一。它在中国人的心中可俗可雅,可上可下,其地位可见一斑。”这开门见山的见解,点出了茶的历史之韵和现实之味。
在这个茶座里,我仿佛置身于一个悠远而宁静的世界。茶水在杯中轻轻起舞,茶香在空气中缭绕,茶道大师的话语如同一阵微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灵。
我们看看中国人对茶的独有之好。在品茶时,总是先以滤渣、冲洗器具;紧接着是闻香、观色、品味、辨形;然后,才开始细嚼慢品,享受回甘和余香。每一个步骤都要小心翼翼,尽显出中国人谦和、细致性格特点,也从中感悟出中国茶文化的浓郁氛围。
在闲暇时泡壶茶,却能在茶香中找到灵感;借茶的载体,抒发自己的心情和思考。茶道兼容并蓄,既能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能激发人们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茶在中国如同外国人之咖啡,披萨和牛奶面包一样,家家有备,人人能享,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品种繁盛,异彩纷呈,各有所好,各有特点,各俱味香,各显色泽,也各得其乐。如今中国茶已跨山越海,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国茶道,用茶来感受东方文化的无穷魅力。
茶之韵味,正如人生之韵味,需要慢慢地用心去感受,用心去体味。
(编辑注:文字略有删节)

诗 意 中 国




来源:央视网

《作家旬刊》编辑部
中国·城市狮龙文化传媒 主 办
合作伙伴:诗经故里文化传媒
《中华诗经阁》、冰心文化传媒
主 编
陈 宏
主要栏目
小说故事
格律诗词
现代诗歌
散文随笔
投稿邮箱
zuojbjb@163.com
一本致力于推广优秀作家作品的刊物
一个为作家们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著名书法家、唐诗研究院高级顾问
作家王忆唐题写刊名
教育部全国百姓学习之星
当代诗联名家李景宁为本刊题写楹联
——文炳千秋欣创刊;梅香万里喜怡心。
本刊顾问由封面人物、领航人物
专家学者、编辑记者
律师及嘉宾组成

征稿通知
《作家旬刊·原创版》长期征集小说、故事、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字数在5000字以内。投稿时请附作者生活照一张和200字内作者简介发送到邮箱:zuojbjb@163.com。来稿超过10个工作日未见采用,可另投它处。
稿酬标准
作品发表12小时内,自然点赞数在20以上的,稿费20元;点赞数在50以上的,稿费50元;点赞数在100以上的,稿费100元。作品发表后,请作者主动加官方微信,以便领取稿费;作品发表12小时后不领取稿费,视为支持平台建设,不再第二次发放。
感谢广大读者对本刊的厚爱与支持,如果读者发现刊物中的错误,请致信本刊,我们将给予适当的奖励以示感谢。
签约作家
担任《作家旬刊》签约作家,须具有一定创作实力和作品积累,并渴望提升空间的诗人和作家,详情请联系微信:china69888办理。首届签约作家证书为釉黑色烫金荣誉证书。

《作家旬刊》接受各地企业、各界人士赞助,赞助名单长期公布在“特别鸣谢”栏目。同时,欢迎业务合作,共谋发展,有意者添加官方微信:china69888(备注“赞助”)。

作家名人录
☞ 请点击下方“收藏”键收藏本刊
☞ 请点击下方“分享”键分享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