挼【ruá】,在陕西方言中经常出现,作动词时表示用手揉搓东西,比如,挼面、挼菜、挼奶奶、挼小孩、挼小猫;做形容词时表示东西被揉搓、磨损、折磨过后显示起皱、破损、失水、失神的状态,比如,纸挼了(起皱褶了),裤子挼了(穿得太久破损了),菜挼了(用手揉搓后失水萎焉了),这人挼了(被批评或受难后没精打采的样子)。
在日常生活中,最常说的就是“挼人”,大致有揉搓人、折磨人、戏弄人、拿捏人、掌控人、入弄人等意思,不仅表现在肉体上,还表现在精神、思想、情感上。比如,“我被马局长挼了”,其意是马局长把我耍了、骗了;再如,“小王被你挼住了,对你服服帖帖的”,其意是小王完全被你折服了;再如,“她把院长挼在手里,可能院长的把柄被她抓住了”;再如,“这女孩不知吃了啥迷魂药了,被那个赖皮挼住了,竟然跟他好上了”,指女孩的感情和思想被赖皮控制,相当于现在的热词精神控、感情控。当夫妻俩床戏正浓,丈夫突然中止,妻子悻悻不悦,埋怨而语:“你咋咧,挼人呢!”与此意思相近的方言还有:如弄,花笑,欻【chua】弄,玩耍。

从文字起源和构成分析,挼【ruá】是会意字,从手,从妥,本意是抓揉、把控。而妥也是会意字,从爪,从女。爪指手,表意用手抓住女子就安定、稳妥了。抓住女子干什么呢?于是就引申出搓揉、摩擦、抚玩、玩弄、把玩、把控、拿捏等意。类似的字还有绥【suí】,从糸,从妥,糸与丝织品、绳索有关,合起来表示抓住了绳索,人就稳妥了,所以有绥靖、绥抚、顺颂时绥等词。同时也可以看出,陕西方言中“挼”的运用十分广泛,灵活随意,但细细品味又觉得十分妥当,生活气息极浓,表达的意思往往能在情境中见情趣。若深究其文字起源和文化渊源,又能感受到陕西方言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下面讲一个笑话,以便于你加深对陕西方言挼【ruá】的理解。
某单位有个喜欢养猫的女同事,名叫王晓燕,年轻漂亮,知性大方,温雅随和,男同志都很仰慕,人人趋之若鹜。单位有两个男同志与她关系不错,经常跟她开玩笑。
有一天,其中一个男同事悄悄给另一个说:“昨天晚上我把王晓燕挼了(玩了)。”
另一个不信,就说:“吹牛!恐怕把她猫(毛)挼了吧。”
吹牛的男同事不置可否,神秘地一笑走开了。
另一个寻思:这小子是不是真得手了,要不然我也试一试。于是就壮着胆子去找王晓燕,没想到被骂了出来。
第二天,被骂的质问吹牛的:“你小子挼我呢,拿我开涮!”
吹牛的一听哈哈大笑,说:“你是不是昨晚喝多了,酒壮倯(怂)人胆,你真挼人家去了?”
被骂地说:“你昨天不是吹牛你都挼过了吗?”
吹牛地说:“你不是说我挼的猫吗?”
被骂的一听,知道上了当,后悔不已,这下把人丢大了。

在这个故事里多处出现了“挼”,但意思稍有差异,细细品来,别有一番滋味。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愿意被别人挼,但我们也不要轻易挼别人,身体上挼一下尚可,精神上、感情上千万不要挼人。
记住:挼人者必自挼,挼不好遭祸殃。防挼之心不可无,挼人之心不可有。历史的、现实的例子历历在目,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
守信是防挼的首要。信用好的人绝对不会挼人,不守信的人即使没挼人也会常常误解为挼人。
警悟是防挼的关键。我们干什么事情都应该有后果的预判,对可能发生严重后果的一定要有警悟之心,即使开玩笑也不能开得太过,时刻防范出现不测。
良知是防挼的基本。有良知的人必是善良之人,有分寸感的人,他总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绝不会做挼人的事。
让我们都做一个守信的人、有警悟心的人、有良知的人。不要做挼人的人,也不要做被挼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