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本中心在“都市头条” 时代风采栏目 和“三秦视野”刋发本中心西安工作站通讯员吕宝山同志撰写的《渭南人在北京》的两篇纪实小通讯后,在全国网友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纷纷给后台留言,说《渭南人在北京》作为纪实小通讯,它以及其宽泛的视觉来看世界,而不是胡编乱造。文章描述手法采用实话实说,夹叙夹议的方式,使镜头和笔端尽量亲临实地,经过精雕细刻,增加阅读者的美感。说实在的,现在人都很忙,由其是人们的眼睛特别忙,只有用精短的文字,优美的话语,让读者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不厌,就能吸住读者眼球,增加粉丝浏览量。《 渭南人在北京》一稿就是作者把自己的在京所见所闻,以优美的文字和实景奉献给亲爱的读者,使其产生共鸣,增加传媒浏览量。仅第二篇全国浏览量就高达113万人次。为应广大网友读者的强烈要求,我中心编辑部将继续连载刊发《 渭南人在北京》。今刊发第三篇《 渭南人在北京》供网友读者浏览!

渭南人在北京
本网陕西讯 (吕宝山) 西洋楼遗址群,《圆明园》被焚遗址集聚区,也是园中园。迈步栅栏,抬首四窥,中国封建帝国的最后辉煌,世界造园艺术之典范,中西合璧之精品,清代皇帝游玩行宫西洋楼群,被八国联军侵略者,一把罪恶之火烧进了历史。一百五十多年过去,强盗们的焚园之火,早已烟飞灰灭,但那些裸露在秋藤野草之中的汉白玉石柱、石拱门、石墙断壁,曾浴火不屈,百年不倒,向来园的游人看客,青年学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言胜有言的诉说着它们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耻辱,如警钟长鸣,告诫着一代代后来人,勿忘园焚国耻,万众一心,中国才能盛强。 园中的《圆明园展览馆》,向游人无票开放。馆前,人称镇馆之宝的十二铜首,一排排憨态可掬的恭候着八方游客;馆内,文图影像并茂,游人可细览圆明古今,追忆那历史尚未走远的1860…。 走出西洋楼遗址,秋阳已经西钭,圆明游园正当时。我站在《福海》湖畔,举目远眺,在那蓝天碧水之中,轻舟戏水,画船逍遥;环视《福海》周岸,秋风吻柳,游人漫步,自由自在,如诗如画,胜似《清明上河图》。这就是今天的中华,今天的圆明园,她已浴火重生,走进新时代。
(作者系时代风采传媒中心西安工作站通讯员)
审核:孔绪牢
责编:雷世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