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著名作家吴勇老师的长篇历史小说:《国之宝桢》第一百三十九辑「飘舞的剑」(6310辑)

十九
上年的都江堰维修工程在用条石代替笼石改建人字堤和金刚堤这方面犯了比较大的错误,幸亏及时地采取了有力措施,才没有出现严重的恶果。但是这里必须清楚的是,改建人字堤和金刚堤只是丁宝桢治理都江堰整个工程中的一项,还有另外两项却做得很成功。一是鱼嘴的上移扩建,二是灌渠的全面疏浚。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春天所完成的主要就是恢复笼石砌堤。这一项与上年保留的另外两项一起,使都江堰终于完成了近百年来最大的一次修缮。

这样,由于鱼嘴上移后对岷江水更好地分流,也由于恢复笼石砌堤对内外江良好的调节作用,还由于上年就对灌渠进行了全面而彻底的疏浚,光绪四年的成都平原上数十万亩水稻终于满栽满插,长势良好,丰收有望了!
丁宝桢又一次巡视了广袤的田野,心情格外欣喜,吟诗道:
江水迁移未可知,农田利害属官司,
无他妙计纾民困,且籍浮言作我师。
鱼嘴分流期合法,人堤蓄泄望因时,
一年两度河干走,安得苍生勉溺饥。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非常明确的。当官的就必须为群众谋福祉,兴修水利是官府的职责。要相信群众中有很多好的意见,去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只要认定是应该做的事情,就要雷厉风行地去做。经常深入解决实际问题,为千千万万群众的温饱不辞劳苦。从艺术方面看,这首七律音律严谨,对仗工稳,符合凤头、猪肚、豹尾的标准。总的来说算得上一首思想与艺术结合得很好的一首好诗。

事实上丁宝桢对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清代二百多年的历史中的一大亮点。从此后,数十年形成的“索水风波”再不存在,民生得到根本性的安定。灌溉范围的扩大更充分证明其功绩:雍正年间仅有六个县得到灌溉,嘉庆年间略有扩大也仅为十个县,至丁宝桢总督四川的九年间,都江堰的水利灌区已经扩大到成都、华阳、汉川、金堂、双流、新津、新都、新繁、温江、俾县、崇宁、彭县、灌县、崇庆州等十六州县,奠定了都江堰至今近百余年来的基本灌溉格局。
在距离丁宝桢一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二王庙前塑起了历史上对都江堰有杰出贡献的六功臣像,其中就有一个是丁宝桢,足见其突出的历史作用。
但是,当整个成都平原的人们都在口碑传扬丁宝桢功绩的时候,却有一些躲在黑暗角落的人又开始动作了!

图片提供,青年作家周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