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垭口之恋
作者:季志林
一 大漠深处防沙兵
于立东一大早就起床了,尽管昨天半夜接送列车后睡得很晚,但他还是坚持按时起床,这是他多年来形成的习惯。看着对面床上的新兵小刘,此时睡得正香,于立东不忍心叫醒他,小刘是南京市人,入伍前可没吃过这样的苦,熬夜这事儿就经得更少,瞌睡多点很正常,就让他多睡一会儿吧。他蹑手蹑脚地穿着整齐,扛起铁锹准备上铁路去巡查。他在这个防沙点工作将近六年了,每天晚上两点左右接送列车通过风沙区段,如果遇到积沙埋道现象,必须及时清理并发出列车缓行或停车信号,向司机说明情况,然后再护送列车安全通过。而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巡查风沙区段的铁路,他必须掌握风沙区段的线路情况。
他脚下的这条铁路是唯一通往卫星发射中心的军事专用铁路,人们习惯地称其为“大漠生命线”,当年修建这条铁路时,出于保密要求,选择了穿越杳无人烟的戈壁荒漠。复杂的地理环境也给铁路的维护和行车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于立东看守的防沙点叫垭口,这里的地形很特殊,多年的积沙在铁路两侧形成了两座沙山,铁路从两座沙山之间穿过,每当刮起风沙,这里就容易出现积沙埋道的情况,为此,部队专门在垭口设立这个防沙点,由他和小刘负责值守,遇到轻微的风沙埋道他俩直接清除干净,埋道严重时便向连队汇报,全连官兵会迅速赶来清理。
于立东来自河北平原,个头不高,长得敦敦实实,沙漠中强烈的紫外线将一副圆脸晒得黑里透红,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喝滹沱河水长大的于立东就是个性格耿直的河北汉子,说话办事喜欢直来直去,眉宇间总透出一股倔强刚毅之气。他出生时恰逢立冬那一天,所以父母给他起名叫于立冬,入伍后来到东风航天城,他立下誓言努力工作献身航天事业,所以改名为于立东。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配到铁路维修连队,连队轮换防沙点人员时看中的就是他这个人工作认真,性格很拧干事踏实。连长说这样的兵能靠得住,他就喜欢带有点个性的兵。防沙点只有两个兵,没水没电,工作环境极其艰苦,肩负责任十分重大。连队一般对防沙点的人员每半年轮换一次,可于立东却一干就是将近六年,每次更换人员时,他总是主动要求留下,他说在垭口待习惯了,那个孤零零的小房子就是自己的家,他还舍不得离开这个地方。因为他能吃苦,责任心强,连里的领导对他负责垭口的防沙工作也很放心,所以这些年一直由他带班值守。他自己更是任劳任怨,年年圆满完成防沙任务。
防沙点有两间小平房,外面的一间是于立东和小刘的宿舍,一张桌子两张床。虽然只是两个人,但是他们把房间整理得十分整洁。被子叠得像豆腐块一般,白床单平展展的一看就很舒服,水壶挎包一字儿排开挂在墙壁上,地面干干净净没有杂物。一进门就让人感到这是两个训练有素的兵。里面的一间存放常用工具,一张小桌上摆着案板和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桌子下边放了一个煤油炉,一副物品架上摆放着米面和蔬菜,他和小刘须自己起灶做饭。防沙房外面有一片空场地,竖立着用枕木和钢轨拉杆做成的土单杠,这是他俩唯一的运动健身器材。
防沙房位于沙山之上,如同沙海中的一座孤岛。但居高临下便于观察。站在门外放眼望去,四周沙包连绵起伏,黄沙莽莽直通天际,如果刮起大风,沙丘就忽东忽西来回流动。垭口两边用石片铺设了护坡,为了表达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志向,铺设护坡时,战士们还专门用鹅卵石拼成了“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十个大字,过往的旅客透过窗户看到这条令人热血沸腾的标语,无不露出敬畏之容。久而久之,垭口在卫星发射中心竟然越来越有名了,人们都知道这里是军事专用铁路最艰苦的地方,也是卫星发射中心所有边远点号中最苦最小的一个。从防沙房到铁路边大概有四十多米距离,为了行走方便,他们在沙丘上用废旧枕木铺设了一条通道,于立东给这条路起了一个十分浪漫的名字:航天大道。巴丹吉林沙漠本身就是不毛之地,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而垭口的环境更差,于立东在这样的环境下默默坚守了近六年,的确十分不易!
于立东出门后习惯性地活动了一下身子骨,他每天坚持在单杠上做二十个引体向上,再做几个杠上转体动作,然后扛起铁锹走下沙山,沿着航天大道上了铁路。其实巡查铁路这个工作不复杂,就是看看垭口两侧有无积沙埋道现象,但于立东心里清楚,别看这么简单的一件事,却关系到军事专用铁路的行车安全,万一出现事故那可是了不得,所以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每次巡查都特别认真而且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仔细不能马虎。看着他要上线路了,卧在门口的小黑狗摇着尾巴也跟了上来。小黑狗名叫黑子,毛色乌黑发亮,它已经跟随于立东三年多了,自然知道主人的活动规律,每天都忠实地伴随着于立东在铁路上来回巡查。
沙漠的清晨十分宁静,没有大城市里的喧嚣声,也没有深山中的鸟鸣声,当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时,你会感到天光下的沙海波涛起伏,连绵不断,有一种特殊的线条美。此时,于立东在沙海中独自前行,开启了自己守护这条铁路的新的一天。
二 风沙中的坚守
春季是风沙肆虐的季节,戈壁滩上流行着“一年一场风,由春刮到冬”的传说,这句话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充分说明巴丹吉林沙漠春季的大风天气的确是很多的,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巴丹吉林沙漠成了沙尘暴的策源地,狂风刮起,整个天空风沙弥漫,铁路行车安全受到影响,所以防沙任务十分艰巨,于立东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经受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
这一天接到的行车计划是:旅客列车正常运行,下午还有一列由发射中心开行的参试人员及设备返回北京的专列。这种专列属于铁路特种军事运输,安全及保密要求极高,于立东接到行车计划之后,神情马上紧张起来。他知道,特运专列上的人员都是参与导弹卫星发射的技术专家,那可是我们国家航天界的精英,列车上的设备全是高尖端设备,运输途中绝对不能出现任何问题。
上午风平浪静,旅客列车安全通过。午饭过后,突然狂风大作。防沙房内充满了沙尘,小狗黑子惊恐地躲在门后。于立东心想:“坏了,这趟特运专列遇到麻烦了。”他看了看表,正常情况下距列车到达垭口还有两个小时,凭经验,起狂风时飞沙随风走,钢轨两侧不会有积沙,当风力减弱后沙子被钢轨挡住就会出现积沙埋道的现象。
大风一起,连长的电话来了,询问垭口刮风情况,于立东做了简要汇报后,急忙带上电话机、防护标志牌和信号旗,带着小刘扛上铁锹准备到铁路上去查看沙情。
然而他们此时已出不去了。扑面而来的风沙势头正猛,狂风席卷飞沙山呼海啸般地朝东南方向翻滚而去,整个天空一片昏暗,若不是戴着防风镜,在一片飞沙走石的环境中根本就睁不开眼睛。于立东只觉得耳边尽是狂风的呼啸声,风沙无情地拍打着他的双颊,大地被风沙摧残得浮躁不安,眼前的瞭望距离仅有十来米的样子,狂风中根本无法行走。于立东刚入伍后就听老兵们讲过,他们连队曾经有一个战士在巡道时遇上沙尘暴,被狂风吹到了百里之外,幸好被一户老乡的羊圈挡住,否则连命可能都保不住。于立东一看出去无法行走,心想即使上了线路也无济于事,他俩也只能等待风小之后再走。
一个小时后,风力逐步减弱了,于立东和小刘急忙奔上线路,小狗黑子紧紧跟在后边。这时,已出现沙子埋没钢轨的情况,有些地方甚至越积越多,他俩在埋道区段仔细察看,好傢伙,就这一时的工夫,足足埋了一公里还多,凭经验于立东感到埋的不浅,至少都在半米以上,看来麻烦不小,他必须立即向连队汇报。
于立东和小刘深一脚浅一脚地踩着积沙爬上了一个大沙包,这里有部队的通信线路,多年的风沙积累已经把十多米的电话线杆埋得只露出一米多高了。于立东熟练地把两根线头夹在电话线上,摇通了连部电话报告风沙情况,然后,又迎着列车开来的方向去设置防护标志。
风沙就是命令!连队的反应极其迅速,半小时后,连长带着两个排的人马赶到现场,这时风力已逐步变小了,连长二话不说,招呼部队散开干活儿,战士们一声呐喊,挽起袖子就干上了。
清沙这活儿,必须有耐力,积沙埋道处一般都有四五十公分厚,有时厚达一米多,战士们一锹一锹往外扔,体力消耗很大。因为特运专列一会儿要通过垭口,大家都知道今天这活儿不能马虎,一个个埋头苦干也顾不上休息,唯恐延误了特运列车。他们连队特别能战斗在铁管处是出了名的,一阵突击,铁路上顿时又是黄沙飞扬,只不过这次是人工清沙,被风刮得越远越好。大约两小时后,一路遭受风沙袭击的特运列车缓缓到达垭口附近,司机远远看见防护标志,立即减速慢行。于立东一边显示停车信号,一边迎向列车对司机说明前方路况。
本次专列除了乘坐参试的科技人员以外,还有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摄制组人员,这次来发射场拍摄卫星发射的纪录片。这些同志平生第一次遇到如此恶劣的天气,一个个不住地抱怨这鬼天气太恶劣了!这鬼地方太差劲了!这鬼差事太辛苦了!是啊,北京的春天虽然也刮风,但哪见过这样的天气啊?抱怨归抱怨,当他们得知列车正处于军事专用铁路条件最艰苦的区段,现在全连官兵正在全力以赴清除积沙后,无不为铁路维护部队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精神所感动。不知谁喊了一声:“还愣着干嘛!部队为了护送专列辛苦了这么长时间,咱们可不能老坐在车上发牢骚,走!帮忙去!”摄制组的同志纷纷跳下车厢奔向清沙现场,加入了正在清沙的队伍。这时,一向善于捕捉热点新闻的摄影师敏锐地感到遇上了十分难得的新闻素材,灵机一动,立马扛着摄影机记录下了这难忘的一幕。事后摄影师还说了一段令人动情的话:“来到发射中心后,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所有参试部队的作风非常过硬,能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去本身就不容易,何况还要这么辛苦地工作。我真佩服这支部队,人人只讲奉献不计报酬,我们在这里处处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任凭多么艰难困苦,部队不但能坚持下来,而且保持着高昂的士气,干起活儿来嗷嗷叫,硬是把卫星送上了天。今天,在这些战士身上,又一次让我看到了什么叫艰苦创业无私奉献,什么是精神的力量,什么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真不容易啊!”后来中央电视台还专题报道了铁路管理处基层官兵扎根戈壁守护铁路的先进事迹。使用的资料就是于立东他们清沙时的真实画面。连队官兵看到他们竟然上了电视,更加为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骄傲和自豪。
这一阵突击持续了将近三个小时,当他们把特运专列安全护送过垭口时,列车上的所有乘客从窗口探出身子向战士们挥手致意,他们在这里看到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士兵,更体会到了奉献精神的深刻内涵,他们从这些被风沙刮得黑不溜秋的战士身上,看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
三 星空下的对话
防沙点除了每天接送往返发射中心的两趟旅客列车,隔几天还会有加开的货物列车。看着列车安全通过垭口后便完成了工作任务。风平浪静时工作还算轻松,若遇上风沙埋道,一干就是几个小时。累一点倒能适应,年轻人有的是力气,但一年到头守在防沙点上,出来进去就两个人,时间长了就会感到非常寂寞非常枯燥甚至非常无聊。于立东他们每天和外界的接触就是接送列车那一刻,他俩站在沙丘上目送列车通过,尽管只有短暂的两、三分钟时间,但能看一眼火车他们已经非常知足了。
除了接送列车,他俩每天还要坚持军事训练和业务学习,主要练习单兵动作,比如军姿站立、齐步、正步及跑步等,俩人互相之间纠正动作。于立东常讲:“咱是一名战士,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保持军人形象和作风,看护铁路就是执勤,必须正正规规像个执勤的样子”。因此,尽管不在连队,他俩始终自觉坚持训练,一步一动都十分认真。防沙点距连队4公里,连队组织集中学习教育时,各排都是乘火车去。但火车不在防沙点停车,他俩只能步行到连队,晚饭后又返回防沙点。回到防沙房还要自学。于立东在墙壁上办了个学习专栏,他俩的学习心得体会全贴在上边,每次上级领导机关下基层检查,直夸奖他们的学习专栏办得好。
真正属于他们自己的时间是每天晚饭后,在寂静的旷野中,他们可以放开嗓子唱家乡小调或流行歌曲,小刘喜欢弹吉他,于立东唱歌他伴奏,有时干脆自弹自唱。唯一的听众就是蹲在门口的黑子,这个小东西很有灵性,它随着主人的情绪时而蹲着时而站起时而尾巴摇个不停。在大漠中放声歌唱,是他俩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分。
夏夜,沙漠里出奇的静,他俩常躺在沙滩上,望着清湛深邃的夜空边数星星边聊天。
于立东:“小刘,你来了三个月了吧?”
小刘:“师傅,三个月零十八天。”于立东当了近六年兵,连个班长都没有做上,小刘到防沙点后,于立东在各方面都是手把手教他,所以小刘称他为师傅。
于立东:“咱们这儿可比不上你们南京,南京是六朝古都,又繁华又热闹,听说那个夫子庙步行街是最热闹的地方,卖小吃的可是不少。秦淮河啊玄武湖啊好像也不错,不过我没有去过南京,大城市肯定到处都是高楼大厦。你在南京住惯了,如今这地方就咱光棍两根,天天和风沙作伴,习惯不?”
小刘:“师傅,说实话,刚来时我真忍受不了。参军时想象中的军营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当个火箭发射兵肯定很神气很威风,还能学到技术。没想到咱们连队是修铁路的,整天和风沙打交道,更没想到这个点上只有咱们两个人,我们解放军里居然还有这样的部队!”
于立东:“其实部队干啥的都有,都是革命工作需要嘛!你看这个防沙点,如果没有咱们守着,风沙埋了铁路怎么办?”
小刘:“师傅,这个道理我懂,我不怕艰苦,我会慢慢适应的。”
于立东:“我说小刘,咱俩聊天,你就不要师傅长师傅短的了,我听连长说你自己要求到垭口来,明知道防沙点只有两个人,你为啥还想来?过去连里换人至少是当过一年兵的啊!”
小刘:“我在家时看外国电影里的沙漠探险很刺激,成天想着什么时候也能像电影中的大侠一样在沙漠里闯荡一回那才叫痛快!我在新兵连训练时就听说垭口很艰苦,只有两个人,我想这地方肯定也像电影里边一样刺激,就向连里要求来了。”
于立东:“感觉到刺激了吗?”
小刘:“刚来时感觉挺新鲜的,这儿的沙漠和电影里的一模一样,我喜欢!就是有点太单调了吧,没水没电不说平时连个鸟儿都没有,更不用说能看见个人了,时间长了觉得无聊。师傅,你能在这儿待这么长时间,真不容易,你不觉得这地方寂寞吗?”
于立东:“咋能不寂寞呢?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
小刘:“听说连队每次轮换人时,你都是自己要求留在这儿,有人说你是一根筋,在这儿辛辛苦苦干了六年,到现在连个班长都不是,图啥吗?”
于立东:“这事看咋说呢,我虽然不是班长,但我是共产党员,应该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对不对?别看这防沙房只有咱俩人,责任可是非常重要的,看守不好误了行车,影响大着呢!”
小刘:“师傅,我看得出来,你是一心一意在这儿守着,你把这儿当成自己的家了。”
于立东:“对啊!这里就是咱们的家,有首歌不是这样唱嘛:“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说着,于立东仰望着星空不由自主地唱起来了,小刘本身就特别喜欢唱歌,于立东一唱,他马上跟着唱,这时候,他俩又感到很浪漫,在茫茫无际的沙海中对着星空放声歌唱,听众就是那漫天繁星,这样的人生经历,有谁经过?
小刘:“师傅,你说这天上的星星中,能不能看见咱们的卫星?”
于立东:“能啊!不但能看见,而且咱们的卫星还在太空中播放着《东方红》呢。”
小刘:“那你看过卫星发射没有?”
于立东:“没有,卫星发射是保密的,不能随便看,咱们连长说他当了十二年兵了都没看过发射。”
小刘:“要是能让咱们看上一次多好!”
于立东:“是啊,有时做梦都想看卫星发射,听说那火箭有五六十米高,威风得很,发射时一点火就端直冲到天上去了!”
小刘:“咱们在卫星发射中心当兵,却没见过卫星发射是个啥样子,以后回家要是同学朋友问起来,这话咱都不好说。”
这时候,于立东沉默了。这些年,他守在这连只鸟都看不到的防沙点上,经常这样望着星空发呆,做梦都想看卫星发射,但每天面对的是滚滚黄沙。卫星发射距离如同这星空一样遥远。此时,他望着星空想了很多。想到近六年在防沙点默默无闻的坚守,想到连长多次对他的嘱咐,想到在学校时同学们畅谈自己对未来的追求,也想到父母对自己的期望……
此时的沙漠更加宁静,夜空中最忙的应该是那点点繁星,偶尔还能看见一颗星星在空中飞行,那可能就是我们的卫星。银河系是如此的精湛透亮,广阔的宇宙还有多少秘密等待我们去探索。月球,火星,太阳……
星空之下,两个防沙兵悄然进入梦乡,或许他们今晚做的就是观看卫星发射的梦。
四 两个人的春节
转眼间,农历春节即将到来,这几天运输任务也突然多了起来,预示着发射中心新的一年事业兴旺发达。
除夕早晨,连队司务长就带人给他们送来了过节食品,米是产自东北的优质大米,颗粒饱满,晶莹发亮,面是部队特供的优质面粉,蒸出馒头松软雪白,这些东西平时很少看到,只有国庆和春节破例供给。过年了连队改善生活采购的食品档次也高了,过去炒菜总是土豆白菜萝卜“老三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卫星发射中心和外界的交往也逐渐地多起来,这不,连部送来的鲜菜就有黄瓜辣椒西红柿等,最馋人的是那一大块猪肉,做出红烧肉一定很香。连队的猪圈里有二三十头猪,司务长说过年了生活要搞好就宰了两头,给他俩送的这块肉咋说也有六七斤重,于立东不禁心头一乐:今年过年看来是很丰盛了!
司务长他们坐了一会儿就要回连队去了,他还操心着这上百号人过年的事呢!临走前,他告诉刘立东把防沙房整理好,今天上午上级首长要来慰问。
送走了司务长一行,于立东和小刘就忙里忙外整理卫生,被子叠得方方正正,换洗过的白床单铺得平平整整,连个皱褶都没有。地板扫了一遍又一遍,门窗玻璃擦得透亮。墙壁上的学习园地也换上了他俩新写的学习笔记,小刘才思敏捷,喜爱文学,还专门写了一首诗贴在上边。
室内室外收拾停当,于立东和小刘又张罗着把他俩早已糊好的一对大红灯笼挂在门前,他们糊的灯笼很别致,用铁丝编成一个立体五角星,然后四周糊上红纸,下面还吊坠着一串黄穗子,按于立东的话说,红五星既代表着人民军队的形象,又寓意着卫星发射事业,别看咱这防沙房小,胸怀可大着呢,过年嘛就要有点年气,挂上灯笼图个吉利!
挂好灯笼之后就该贴春联了,在家过年都兴年三十贴对子,咱也按传统办。于立东是个书法爱好者,平时有空就练一会儿书法,虽然还是学习阶段,但字迹工整端庄,倒也有几分耐看。他写的春联是:
上联:狂风可卷千堆雪
下联:壮士能抵万顷沙
横批:志在航天
刘立东边贴春联边对小刘说他可没有这个水平写出这样的内容,这副对联是连长的杰作,连长上过大学有文化,平时很喜欢写作,每年春节他都给营区大门贴春联,内容全是自己撰写的。连长还说贴春联不但图个喜庆,奋发向上的内容最能鼓舞官兵的士气。
春联贴好后,他站在门前又仔细端量了一会儿,觉得还算满意,便招呼小刘:“抓紧收拾,说不定首长们一会儿就到。”
军事专用铁路的领导机关叫铁路管理处,每年春节前,处首长都要到每个点号慰问基层连队官兵,顺便给大家拜年,他们深知同志们常年驻守铁路沿线的艰辛,逢年过节都要深入基层看望大伙儿。
“师傅,我在新兵团训练时就听班长讲,咱们铁路管理处是发射中心最大的单位,是这样吗?”小刘问道。
“是的,光铁路就有将近三百公里,还有三千多号人,绝对是全发射中心最大的单位。”于立东自豪地回答。
“那处长是多大的官呀?”
“处长就是咱们团长!”
“那你见过处长吗?”
“不光见过,处长还能叫上我的名字,以前他常到点号来,把我都记住了。”
于立东回忆起这些事,神采飞扬滔滔不绝说个不停,好像他和处长是老朋友一般。
说话间,远远地传来汽笛声,想必是慰问车到了,他俩迅速整理军容风纪,站立在航天大道迎接首长。
“于立东,你们好啊!”
看到处长给他们打招呼,他俩赶忙立正敬礼,处长拉着于立东给随行的其他领导介绍:“别看这小子黑乎乎的,挺能干,在防沙点干了五六年了吧?小于啊,今天给大家拜年,司政后领导全来了,你看,拜年的人比你们点号的人都多,哈哈一一”随着处长爽朗的笑音落地,于立东陪着首长们进了防沙房。
要说这首长慰问还真讲实惠,水果糖,大红枣,核桃,瓜子装了两大包,还有军棋,跳棋等娱乐用品,甚至连烟花爆竹都送来了。按处长的话说:“过年嘛,得让战士们吃好玩好不想家,领导机关就要像战士们的父母一样关心他们”。
小小的防沙房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真显得有点拥挤,首长们围着他俩问这问那拉起家常,吃的用得怎么样?平时暖和不暖和,室内通风口在哪?有没有煤气味?过年了想家不?如此等等,还看了他们写的学习心得体会,尤其是对小刘写的诗和于立东写的春联赞不绝口,都说这个内容好,有咱们铁管处人的风格。毛笔字也写得不错,字体端正,运笔流畅,好好练下去以后可能就是个书法家。处长还表扬了他俩的工作,说他们守在全处最艰苦的地方,任务完成得非常好,全处官兵都要学习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精神。
首长们的亲和力让于立东和小刘感动不已,他俩知道首长们都很忙,但是还把点号这些生活小事装在心里,暗暗想着今后更应该干好工作让首长放心。
短暂的慰问活动结束了,首长们还要到下一个点号继续慰问部队,处长握着于立东的手说:“小于啊,今天是大年三十,你俩好好包顿饺子炒两个菜,高高兴兴过个年。我们还得看望其他点号,就不多停了,祝你们新年快乐!”
此时,于立东眼眶里的泪珠快滴下了,他感觉处长就如同亲人一般,首长们这么忙还能想着他们这些守在小点号的兵,他感到知足了。他知道首长们走后这里依旧是他们两个人的世界,他紧握着处长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只是久久不愿松开……
首长们乘坐的轨道车已渐行渐远,于立东和小刘仍然站在寒风中目送着首长们的离去,他还在回味处长刚才讲的话,坚守岗位,无私奉献,是啊,我们就是这条铁路的维护者和守卫者,也是航天事业的奉献者,这个世界上可能没有几个人知道我们的艰辛,更不知道我们为航天事业做出的奉献,当全国人民都在热热闹闹迎接新年的时候,我们依然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默默地祝福祖国母亲更加强大更加繁荣昌盛,祝福家乡父老日子越过越好……
“师傅,进屋吧!”小刘一声提醒,打断了于立东的思绪,他转过身和小刘一起洗菜切肉准备包饺子,随着小刘手中一阵鞭炮声响,于立东精神一振:新的一年到了!
五 垭口之恋
春节过后,一封家书让于立东作难了。
“立冬儿:最近工作忙吧,我和你妈身体都好,今年的庄稼长势也不错,你可不必挂念。今天来信不为啥事,你姨父前天来家里了,他说你对象秀莲家已催他几次问你何时退伍,能不能尽快把婚事办了?去年这个时候我就写信催你退伍,你说工作太忙离不开,如今整整过了一年,全家人都盼着你早日退伍回来把婚事办了。如今我和你妈年龄都大了,你妈整天念叨个不停,她可是急着要抱孙子,况且,有些活儿我们也干不动了……”
于立东入伍六年了,前年只探过一次家,当时他姨父给他介绍了个对象,其实也是比他低一级的高中校友,在学校时经常碰面只是彼此没说过话。姑娘叫秀莲,性格开朗大方,接触了一段时间后双方都很满意,于立东归队后两人通过鸿雁传书互相了解更多,而且明确了恋爱关系。于立东今年25周岁了,按家乡的婚俗习惯,也到了结婚的年龄,此前家里来信己催了几次,但于立东都以工作忙离不开为由推讬过去了。
面对家信,于立东想了很多,父母养育他们姐弟三人,两个姐姐先后出嫁,家里的农活全凭父母去干,如今他们都年过六十,按说应该享点清福了,但因为自己在部队服役,父母不得不继续干下去。从家里的情况看,确实该是自己承担家庭重任的时候了。
从连队情况看,自己今年已超期服役整三年了,属于全连最老的战士。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和他同年入伍的战友基本退伍了,按规定服役满六年的义务兵如果不转志愿兵必须安排退伍。听说再过几天就要搞退伍教育,估计连队这回要安排自己退伍了。
但是从工作考虑,于立东越想越觉得要坚持干下去。前些日子参加全处工作总结大会时,处长在大会上讲,今年是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工程建设的关键之年,许多任务等着我们去完成,垭口虽然是个不起眼的地方,但防沙工作对确保列车运行安全极为重要,搞好防沙工作,就是在为国防科技事业作贡献,和家里那点事儿,孰重孰轻自己还能分清楚。况且,秀莲也是支持自己再干上一年的。
于立东感到这些年自己经和防沙房融为一体了,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尽管很普通很平常。但他认为非常有意义,它必将成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熟悉垭口风沙形成的规律,喜欢与风沙搏斗,他觉得风沙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毅力,使他变得更加坚强。要是过去,让他在这种环境下独当一面那是不可想象的。如今面对风沙他从来没有退缩过。什么时候起风哪些路段容易埋到他掌握得清清楚楚。他意识到自己深深地留恋垭口,舍不得离开垭口。况且整个发射中心都在为载人航天工程忙碌着,自己在这个时候退伍,岂不是临阵退缩?
但看着那封家书,他又觉得这些年已经让父母十分劳累了,他理解父母盼望他早日回家的心情,他甚至能想象出母亲每天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等待他突然出现的情景,不管是寒风中还是烈日下,都能在大槐树下看到母亲那瘦弱的身影……
于立东在走与留的问题上苦苦思索了好几天,他实在舍不得自己的事业,舍不得垭口这个地方,他甚至想象不出如果听不到风沙声和火车的汽笛声,他的生活将会是什么样子。
聪明的小刘看出他的心思,他问道:
“师傅,我看你这几天心里好像有事,是想家了吧“
“不是想家,而是家里希望我退伍。连队也可能安排我退伍。”
“那你怎么想的?”
“这两天我脑子有点乱,按说也该退伍了,但又不想走,工作了六年的地方,现在突然说要离开了,真舍不得啊!”于立东长叹一声。
“师傅,要说这些年你也不容易,刚来连队时我认为沙漠里边一定很刺激,那是好奇,稍过些时间以后又觉得这地方太艰苦太寂寞,还不如早早退伍。跟着你干了这么长时间又好像明白了防沙工作其实很有意义,咱干的是大事!师傅,我看你是舍不得走吧?”
“让你说对了,我这不是正为难着吗?”
“师傅,依我说,你再留一年,把你的经验传给我,明年你如果退伍了可以放心走,我留在这里坚守!”
小刘这几句话,顿时让于立东心里热乎乎的,一个入伍刚满一年的新兵,已经有了这样的思想觉悟,他感到很欣慰。其实他和小刘聊天要的就是这句话,垭口防沙工作是艰苦,但总得有人在这里坚守,他担心的就是自己离开了工作怎么办?连队不是缺少人手,而是要选一个责任心强能靠得住的人。通过这大半年的观察,他感到小刘虽然是个城市兵,而且来自六朝古都南京,但是身上有一股不服输能吃苦的劲头,别看嘴上老说图刺激,其实他这个人对工作生活面临挑战始终很乐观,看起来小刘是个干事的好苗子,把垭口的工作交给他,自己也放心。
于立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此时他似乎明白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这条军事专用铁路是几代人心血和汗水筑成的,指导员在传统教育时讲过,老一辈铁管处人有志愿军老战士,有从各铁路局调来的职工,如今,他们中许多人已经退伍、退休或调离,有的甚至长眠在大漠之中,为了这条铁路,一代又一代官兵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辛勤工作,到了小刘他们这一代,应该比自己做得更好。想到这里,他知道自己后边该如何做了!
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于立东和其他即将退伍的战友一起胸戴大红花,整整齐齐地列队向相处几年的军营行举手礼作最后告别,这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是培养锻炼他们成长的摇篮,他们在这里洒下了汗水,承受了困苦,遍尝过艰辛,付出了青春,如今要永远离开这里,他们从心里对这座孤零零屹立在大漠之中的营房有着万般的不舍。他们把自己对部队的深厚感情一次又一次地传递给留队的战友,希望他们珍惜在部队期间的工作和生活,守卫好这条大漠生命线!
几分钟后,老兵专列将通过垭口,于立东探身窗外不停地向自己工作生活了六年的防沙房挥手告别,小刘和另一名战士坚定地站在于立东昔日接车的位置,庄严地向列车行举手礼!小狗黑子远远地看见了于立东,“汪汪一一汪”一边叫着一边追赶火车,于立东再回头望去,防沙房离他们越来越远,越来越远……
作者简介:季志林,陕西省咸阳市农业农村局退休干部。《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北京中宣盛世国际书画院研究员;
北京润墨斋书画院高级院士;
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陕西省咸阳市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大漠生命线》,
其军旅小说,诗歌,散文,书法作品多次获奖。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