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战龙神坳
文/吴华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谁还能记得七十四年前就在著名的虎渡溪渡口山坳曾经发生过一场解放青神的激战。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十五日,同一天解放军第10军两个师三个团分三路来解放青神。
北线,30师88团从资中赶到高台,攻打白果渡守军,缴获颇多。选择高台与太平之间敌人的薄弱地带偷渡岷江。
中路,30师89团从井研金峰寺,经两县交界处的瓦子坳出天池,攻击虎渡溪渡口。
南线,28师82团在慈母溪渡口深夜渡河,解放刘家场。
中路,瓦子坳到天池是两县交界的山区,是一条很成熟的挑火把柴的路。小时候走家婆屋,必经瓦子坳,上下坡都还是石板路石梯步。但并不适合负重的大部队行军,也许是想奇袭。说不知国民党部队早已摸透解放军一不怕吃苦,二不怕牺牲的战斗作风,早早地驻守在龙神坳,以逸待劳。
奇袭不成变强攻,旁晚时分县城能听到虎渡溪方向传来猛烈的枪炮声,官吏和百姓都知道打起来了。
解放军付出了几个人的代价,拿下龙神坳,控制渡口,等待后续部队集结,第二天上午攻向县城。这也比较合乎逻辑和想象。
这是小时候听到和后来了解的故事。
小时候在天池五大队,后改名两河村村小(张家坡)上满三年级,我就到县城求学。算起来就是九岁多的年龄,还是很小,又黑又壮,比多数同龄人偏高,初中毕业长定了,反而矮了。奶奶说我是冬天偏白,夏天晒黑。一周上六天课,周六回家,周天进城,一般是搭父亲的五洲加重自行车。第二年弟弟也进城上学,一人坐前杠,一人在后。父亲的负担更重了。两弟兄不知怎么闹矛盾,我悄悄地步行回乡下老家了。
起初是经常爬山翻越龙神坳,父亲也讲一些故事。后来乡武装部长张宇经带领乡民兵修公路打洞子。那时的基干民兵是发步枪的,枪带回家里,后又集中保管。就在龙神坳的下面打洞子,打穿整座山。也许是用了炸药,洞顶时不时会掉石头。里面黑魆魆的,深一脚浅一脚的,行人都很紧张,深怕有石头突然砸在自己头上。两头见光,越走越快,甚至跑起来。洞子中间铺了一条石板路,因为摸着走,有时踏在石板上,有时又踩到石板下面去了。自行车在农村还比较稀少,相当于后来的摩托车,和现在的轿车。推着自行车进洞,架子车也嘿扎嘿扎地拉进去。
这就是中岩后山那长长的山洞。
因为龙神坳翻山路是挑火把柴的必经之路,也许是有做善事的出钱铺了石板,宽的地方约有一米,山岩边窄的地方约三四十公,长石板顺着安。路的上下都是树林。树林中有老虎。老虎渴了到渡口喝水,渡口就叫虎渡溪。很多动物都会浮水,但我没见过,仅凭想象。
再激烈的战斗,也就是一会儿的功夫,意志力强人多火力猛的一方终究获胜。解放后,牺牲战士的遗骸被收敛安葬在瓮家烈士陵园,烈士的英勇事迹记入青神历史,每年清明人们纷纷前去瞻仰,敬献花圈,集体默哀悼念。上小学时候,我们学校也组织过悼念活动,从城里步行去烈士陵园。
2021年5月24日烈士陵园迁西龙镇龙凤社区6组赵家碥,占地11.0041亩。
七十多年过去了。至少已经过去一辈人了。我的孩子长期生活在县城,没走过龙神坳的石板路,也没钻过那时不时掉石头的山洞。山洞被人用来窖酒,前后封门。
后来沿河绕山修了土路、碎石路、水泥路、彩虹路,人们骑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开小车,行走在平顺的公路上,再也不去爬山或钻洞了。后辈人可能已经渐渐淡忘那段历史了。
故地重游,有些石板被撬了,有些路段甚至被茂盛的竹林挤占了,路型犹在痕迹犹在。石板上堆积厚厚的枯竹叶,走上去有打滑的感觉。居然在路边树兜上发现了一朵灵芝,这是重走革命先烈走过的路获得的回报吗?
昔日红苕玉米被密密麻麻的青青翠竹替代。竹林甚至遮掩了下面的彩虹路,偶尔露出的路段能看见一闪而过的轿车,能听到汽车转弯的鸣笛声。只缘公路在山脚,识不全公路真面目。
张吉弯儿出来,洞口下行,有一道厚厚的石墩子条石关起来的堰门,有水碾子的遗迹。天池人挑着背着粮食,过堰埂走山路去瑞峰街上粮站交公粮。郑勇曾在这里开神龙钓鱼场农家乐,城里人也开车来吃,红火了好几年。后来去外地开店了。
虎渡溪渡口公路上方新开了一段土路,蜿蜒到龙神坳半山腰,连接石板路。
虎渡溪渡口洒满落日的余晖,两三个停放好摩托车在码头垂钓。
自从青神建两座跨河大桥,青神至汉阳公交车通车,车费两元,虎渡溪几乎成了摆设。很少有行人渡河了。前几年还申报项目争取资金,专门水泥硬化了码头和下码头的路,现在闲置了。
虎渡溪渡口也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周末回家走到渡口一般是傍晚,也是洒满落日的余晖,上下远处的河流山脉或是被轻纱般的雾气笼罩,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夏天不坐船,跳下河随船游过去。或是替代师傅撑几杆划划桡,练习船工的手艺。见面发支烟、拉拉家常,师傅也不多等,早早地撑你过河。
暑假下暴雨,闲着无事,从家里走十多里路专门到渡口观看河里涨大水的样子。胆大的人奋不顾身地跳河里捞浮财,飘来的死猪、树木、家具之类的,犹如水中蛟龙,好羡慕他的身手哦。岸上的人在七嘴八舌地议论鼓劲喝彩。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替我们付出,我们应该永远记住那些替我们冲锋陷阵拼搏担当、甚至英勇牺牲的老一辈人。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