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妙之门
佛陀涅槃一百年后,由于印度东西两个地区在人文、经济诸方面的差异,使得统一的“原始佛教”开始分化。
当时,印度东部地区经济比较发达,人们比较富足,有钱的信徒为表示信仰的虔诚,便向僧侣施舍大量钱财。僧侣们为了本区域佛教事业的发展,也想接受丰厚的施舍,便对佛家戒律进行改革,做出僧侣接受钱财施舍的新规定。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僧侣,评击东部僧侣持蓄金银违反了教规。于是佛教徒在毗舍离城第二次结集,双方在辩论戒规时各持己见,互不相让,最终导致了统一的佛教教团分裂。较自由的东部僧侣组成“大众部”,西部僧侣以正统自居组成“上座部”。佛教这次分裂,史称“根本分裂”。
后来,两大部内部也开始分化。“上座部”衍生出“说一切有”、“犊子”、“法藏”等学派。“大众部”衍生出“一说”、“多闻”、“说假”等学派。史称“枝末分裂”。“枝末分裂”后,佛教便形成了两个大部,二十个小学派并存的复杂局面。史称这一时期的佛教为“部派佛教”。
统一的“原始佛教”分裂形成“部派佛教”,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僧侣所在的地域不同,但其根源却是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同,政治状况不同,文化传统不同,人们的精神诉求不同。由于以上原因,各地佛教为争取民众,必然采取不同措施。这样一来,就不能把教义当作教条,需要依据当地新的情况,变化了的社会势态,对教义作出必要的修正和解释,以适应经济发展,融合文化习俗,来满足信众的精神诉求。如此一来,佛教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必然催生出不同特色的教派。
再者,佛陀的说教和信条作为佛教的基础理论,既不会包罗万象,又不可能尽善尽美达到了顶峰。实际上,还存在着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空间。
例如佛陀在世时,他只注重探讨人生痛苦的原因,以及解除痛苦的办法,却不愿意深究有关宇宙本体论方面的玄奥哲理。像宇宙的本原是什么?人有没有灵魂?这些问题佛陀一直忌讳莫深,从不正面回答。佛陀这种偏重研究人生哲学的做法,必然为后世弟子留下不少悬而未决、但又无法回避的问题。
又如,佛陀宣扬人有生死轮回,但却没有指出轮回的主体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后世弟子作出明确的回答。
再如,佛陀只承认自己是智者,然而佛教的善男信女却需要有自己的信仰神,不希望自己崇拜的仅仅是位凡人。这样一来,为满足信众的精神诉求,后世僧侣们就不得不修改,关于佛陀的原有描述,以达到神化佛陀的目的。
总之,佛教只要步入发展的道路,僧侣们就不能拘泥佛陀的学说,而是对佛陀的说教进行必要的修改。由于各僧侣集团对佛说的修正不完全相同,这就构成了佛教分派的根源。
当然部派佛教时期,各部派的观点和实践,与原始佛教相比的确有了明显变化,然而这种变化并不是对原有教义的背叛,恰恰相反,这种变化却是对原有教义的补充和完善。例如,自从犊子学派提出“补特加罗”,即灵魂的概念后,生死轮回便有了自己的主体,因而使佛陀在宇宙观方面的不足得到了补充。
又如,有关佛陀前世功德的种种传说被编纂整理出来,形成了像《佛本生经》之类的经典,从此完成了对佛陀的神化。
又如,各部竞相整理自己的戒律及有关理论,尤其是《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经典的出现,使佛教的戒律得到了完善。
又如,通过各派对佛教典籍的整理,佛陀的教谕及其传教活动的记录被整理为“经藏”,佛陀对僧侣道德生活的规范被整理为“律藏”。
再如,由于各派对经、律加以分类、注释和阐发,尤其对世界是否具有实在性的问题各抒己见,著书立说,逐渐形成了“论经”。
这时佛教的“经藏”、“律藏”、“论藏”三大典籍全部产生,使得佛教经典系统而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