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往常一样,吃过早饭后,易林赶着羊群缓缓地上山了。
今天,对于易林来说,是足以铭记一生的日子。因为今天,是他翘首以盼能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日子,这一天对他而言,重要性无可比拟。他生长在这片十年久旱、贫瘠荒凉的黄土高原,作为土生土长的孩子,生活的艰辛如影随形,他吃尽了苦头,饱尝了辛酸。今天,或许是他挣脱命运枷锁、迎来新生的关键时刻,他边迈着坚定的步伐往山里走,边在心底默默祈求:一定能上线的。想到这里,他那被风霜刻画出痕迹的脸上不由自主地绽放出充满希望的喜悦笑容。羊群似乎格外善解人意,整整齐齐地前行,没有一只乱跑。也许这群温顺的羊儿们也深切地知晓他的心事,理解他长久以来对未来的热切期盼,支持他那想要走出大山、改变命运的坚定决心,所以不想在这个无比重要的时刻打扰他、扫他的兴。
易林是家里唯一一个上学的孩子,也是土保村第二个有勇气走进学堂的孩子。土保村,那是一个深藏在大山褶皱里的偏远小山村,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依赖着脚下的田地艰难谋生,思想保守且封建迷信,大多固执地不让自家孩子上学,认定上学就会学坏,宁可祖祖辈辈被困在大山里,过着贫苦清寒的生活。而易林,却成为了打破常规的例外。他自小就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为了获得上学的机会,他曾与父母据理力争,甚至立下誓言。若不是他的坚持,他也会和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早早地在这黄土地上挥洒汗水、辛苦劳作一生。如今,他已经高中毕业,村里的人们每次见到他,都会带着或羡慕或嫉妒的复杂情绪称呼他“知识分子”“大学生”。这样的高帽子戴在头上,易林的心里可谓五味杂陈。那些或讥讽或鼓励的话语,背后的深意也许是人们的嫉妒,也许是真心的鼓励,谁也无法确切知晓,只有他自己最清楚,这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从那时候起,易林就暗暗发誓要刻苦努力,一定要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的支持,对得起母亲为他精心准备的干粮,不辜负他们的殷切期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易林还在山上放羊尚未归来的时候,清脆的邮递员骑着那辆绿色的飞鸽牌自行车,风风火火地来到了他家门口。那响亮的自行车铃声,打断了正在院子里埋头苦干的易林的爸爸易海忠。
邮递员高声问道:“请问这是易林家吗?这里有一份信,收件人是易林。”
易海忠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一路小跑着过来,应道:“是,是。不知是什么信,我们这里平素从来不写信,外地也没有亲戚啊。”
快递员的脸上洋溢着兴奋与激动,大声说道:“大叔,这是您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恭喜您啊!咱们这里可是从来没有出过大学生,您可得好好供养他,将来指不定能做大官呢!”
快递员的这一番话犹如一道惊雷,把易海忠给震住了。他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结结巴巴地说道:“谢谢你!真的太感谢你了!”
这份录取通知书,无疑是易林对父母含辛茹苦养育之恩的最大报答,也总算给了他们一份足以慰藉多年辛劳的满意答卷,更是给村里的人们带来了一个惊天动地的惊喜。这让那些曾经一味否定读书作用的人,也不得不心服口服地承认书没有白念。
然而,当易林怀揣着满心的期待与紧张,从山上匆匆赶回家,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的脸上并没有出现众人想象中那种欣喜若狂的神情,反而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忧愁。按理说,在这样封闭落后、消息闭塞的山村里能考上大学,那是多么光宗耀祖、值得大肆庆祝的大喜事,父母在邻里间脸上有光,走出去也倍感有面子。可当他怀着忐忑的心情打开通知书,看到那格外醒目的数字——4800 元。对于这个人均年收入还不到 5000 元的贫困家庭来说,这笔学费无疑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天文数字。
易林紧咬着嘴唇,声音低沉而坚定地说道:“爸,我不想上大学了,大学也没什么好上的,我明天就到城里打工赚钱去,给您二老减轻负担。”
易海忠听了儿子的话,沉默良久,粗糙的双手不停地颤抖着。他深知儿子的懂事与孝顺,但又怎能让儿子放弃这千辛万苦才争取来的改变命运的宝贵机会?易林心里也清楚,家里那头老牛是父亲的心头肉,是全家种地的依靠,没有了牛就没办法耕种贫瘠的土地,这就好比作家失去了手中的笔。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距离开学就只剩下十几天了,可是易林的学费还远远没有凑够,这可把易海忠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他四处奔走,低声下气地向亲戚朋友借钱,甚至瞒着易林和老伴,偷偷地从私人那里借了高利贷,只为了能让儿子顺利走进大学的校门。这无疑让本就贫困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
好在,易林最终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和付出,坚持上完了大学。凭借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聪明才智,他在大城市里谋得了一份令人羡慕的工作。如今,事业有成的他在大城市里站稳了脚跟,把含辛茹苦的父母亲也接了过去,一家人终于告别了曾经贫困的生活,过上了幸福美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