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孟国泰先生《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之“价值理念”: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和谐世界。现就此价值理念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三)——退步原来是向前。
一日,朋友给我出了一道脑筋急转弯题:有一个人从海边的沙滩走过,他的身后为什么没有留下脚印?
我思考了很久,也没有想出一个自认为满意的答案。最后,我只得摇头说答不出来。
“知道你为什么答不出来吗?”朋友说,“通常,我们总习惯于向前看,向前走,即使撞上了南墙也不知回头,即使走进了死胡同也不肯往回走。有时,后退一步,海阔天空,它会让我们拥有更大的周旋空间,更大的成功舞台。电视剧《潜伏》有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退,是为了避开锋芒,避开障碍,解决问题,以便最终抵达目标,赢得胜利。这道题你之所以答不出来,就是因为你的思维只知道前进,而不知道‘撤退’,结果钻进了死胡同。”
朋友的点拨让我豁然开朗:一个人在海边的沙滩上倒着走,他的身后还会有脚印吗?有时候,倒着走、向后退,也是人生以退为进地解决问题、通向成功的一条有效途径。
不由想起五代高僧“布袋和尚”写的一首插秧诗:“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诗中的前两句把农人在田间插秧的情景描述得十分形象生动,而诗中的最后一句“退步原来是向前”,把诗意提升到了一个哲学高度,充满着禅意和哲理:插秧,人是向后退的,但每退一步,插秧就向前推进一步,极为形象地演绎了“以退为进”的哲学道理。
退与进,是对立的,同时又是统一的,你以为的退,换个角度去看,可能就是进了。所以,遇事要学会多角度地去看、辩证地去看。
以退为进的现象,不只是插秧,平时我们可以经常看到,比如跳远运动员,会先向后退两步,以此为助跑,再向前冲刺;再比如有的河道,在某一区段,看似向后回转,是在向后退,但那是为了绕过障碍,拐个弯后,更好地向前伸展。
插秧向后退,那是空间的以退为进,而人际关系以退为进的事例,也不在少数。清朝康熙年间,在安徽桐城,两家人为宅基地问题争执不下,后来,一家主动作出退让,让出三尺,另一家见对方大度,也让出三尺,由此让出了“六尺巷”,让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美谈。
为他人退让,为他人让步,给别人留有余地,其实也是为自己留有了更大的进步空间,这样,不同的人就构建了一个利益共同体,共建了一个大同世界!
“跳出框框想一想,换个角度想一想,由此及彼想一想,设身处地想一想,倒退几步想一想,正反两面想一想……想出一个新天地,创造人生新辉煌。”孟国泰先生如是说。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