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天竺帝国青铜器研究之一
——三星堆天竺青铜壶铭文考
王德埙
摘要
这一组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三星堆青铜器共有十四器.其中五器为:三星堆青铜神人(大神)、三星堆凤凰头盖青铜瓠壶、三星堆青铜细颈瓶、三星堆青铜尊、三星堆天竺青铜壶。另外九器作为“之二”研究。本五器距今6562年。五器均有错银铭文,唯三字一列上下对齐的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的主体铭文48字者入选考证。释文如右:禘爯(册命)若(大神),乃(大巫师)禘:爯(册命)伏可(“为天子”省)、(“册命”省)㓞(契)百丏王。亡(无)行川,它(设贞祭)王叫(大神附体通灵)。若叫乃(大神附体巫师通灵代言),困天子(为天子伏可建宫殿)。子阏伯,爯伯百(册命百丏王为伏可天子的伯爵)。契于王,川天之,若叫乃,行川它(到行川这个地方设贞祭):祀天竺。该器合金成分检测具有中国早期青铜器特征。三星堆凤凰头盖青铜瓠壶的凤凰崇拜。三星堆青铜细颈瓶的熊崇拜。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的三节竹筒崇拜。《后汉书》的“三节竹筒”确系“三男”,即三个民族:鳛人(髳人、僰人)、越人和巴人。反映了夜郎民族从母性崇拜到男根崇拜的过程。天竺的本义就是三节竹筒。“若”当训“大神”。见《庄子﹒秋水》。“乃” 朱芳圃认为是“绳”的初文,可从。上古结绳记事,主持结绳记事者,就是部族的高级知识分子,即大巫师。本铭准此。百丏王:天竺大鳛帝国契王之号,部族联盟长。行川应即今三星堆地区。“浅人”之“叫”是远古西南夷宗教术语。天竺大鳛帝国(天竺国、天夜郎国)他们曾经经营过古印度,建议印度国恢复正确的国家名称“天竺”。
关键词:
禘;爯;若叫乃; 伏可 ;百丏王 ; 天竺
一、五件三星堆青铜器概况
这一组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三星堆青铜器共有十四器,其中五器分别是三星堆青铜神人、三星堆凤凰头盖青铜瓠壶、三星堆青铜细颈瓶、三星堆青铜尊、三星堆天竺青铜壶。五器距今6562年。五器均有错银铭文,字数有多有少,有四字一列、三字一列、二字一列者。多错于圆柱体上。有的上下不能对齐,因而不能立即进入考证。字数少者,史学信息少,也不宜先进入考证。唯三字一列上下对齐的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的主体铭文48字者入选。五器中多有“困”字,字迹不清楚,于是在青铜神人上面找到了笔划清楚的“困”。走出了铭文考证的校勘学第一步。
One of the Studies on the Bronze Wares of the Sanxingdui Tianzhu Empire
——Research on the Inscription of Sanxingdui Tianzhu Bronze Pot
Wang Dexun
abstract
This group of Sanxingdui bronze artifacts in the collection of Xiaofeng Canyue Art Museum in Guizhou Province consists of a total of fourteen artifacts. Among them, five artifacts are: Sanxingdui Bronze God Man (Great God), Sanxingdui Phoenix Head Bronze Bottle, Sanxingdui Bronze Thin Neck Bottle, Sanxingdui Bronze Zun, and Sanxingdui Tianzhu Bronze Pot. The other nine vessels are studied as the "second". This Wuqi dates back to 6562 years ago. All five vessels have silver inscriptions, with only 48 characters selected for the main inscription of the Sanxingdui Tianzhu Bronze Pot, which is aligned up and down in a row of three characters. The interpretation is as follows: 禘爯. Death (no) flows through the river, and its king is called (Great God possessed by the body and channeled). If it is called 'Nai' (a great deity possessed wizard speaking through spiritual channels), it will be difficult for the Heavenly Son (to build a palace for the Heavenly Son Fu Ke). Zi'e Bo, 爯爯ł Bo Bai (the Count of Prince Baimian appointed as the Count of Prince Fu Ke). Qiyu Wang, Chuantian Zhi, if called Nai, Xingchuan Ta (to Xingchuan this place to offer a chastity ceremony): Sacrifice to Tianzhu. The alloy composition detection of this vessel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arly Chinese bronze vessels. The phoenix worship of a bronze bottle with a phoenix head cover in Sanxingdui. Bear worship of Sanxingdui bronze thin necked bottle. The three section bamboo tube worship of the Sanxingdui Tianzhu bronze pot. The "Three Sections of Bamboo Tube" in the Book of Later Han indeed refers to the "Three Men", which are three ethnic groups: the Yi people (the Yi people, the Bo people), the Yue people, and the Ba people. This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the Yelang ethnic group from maternal worship to male root worship.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ianzhu is three bamboo tubes. If "should be trained as the" Great God ". See 'Zhuangzi Autumn Water'. Zhu Fangpu believes that it is the initial text of "rope", which can be traced back to. In ancient times, the person in charge of knotting a rope to record events was a senior intellectual of the tribe, also known as a great wizard. This inscription is accurate. Bai Wang: The title of the Qi King of the Tianzhu Empire, and the leader of the tribal alliance. Xingchuan should be the current Sanxingdui area. The term "shallow person" or "call" is a religious term used in ancient southwestern barbarians. The Tianzhu Empire (Tianzhu Kingdom, Tianyelang Kingdom) once operated ancient India and suggested that India restore the correct country name "Tianzhu".
Keywords:
禘; 爯; If called Nai; Vok; Bai Mian Wang; Tianzhu
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第三节“竹筒”铭文释文如右:禘爯(册命)若(大神),乃(大巫师)禘:爯(册命)伏可(“为天子”省)、(“册命”省)㓞(契)百丏王。亡(无)行川,它(设贞祭)王叫(大神附体通灵)。若叫乃(大神附体巫师通灵代言),困天子(为天子伏可建宫殿)。子阏伯,爯伯百(册命百丏王为伏可天子的伯爵)。契于王,川天之,若叫乃,行川它(到行川这个地方设贞祭):祀天竺。
其他四器铭文解读容笔者日后陆续发表。
一般认为:青铜器是商周时期的代表,那么错金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巅峰创作。错金银工艺在青铜饰件上的运用,始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战国。其中一种方法叫涂画法,这是汉代金银错的次要装饰手法,汉代记载这种工艺说:“错,金涂也”。具体方法是先制造“金汞齐”。古人发现,汞,也就是水银,和黄金接触之后,可以将黄金或者白银包裹其中,形成金汞混合的金属。古人称“泥金”。然后是是金银涂。用泥金银在青铜器的凹槽上涂饰,各种精美的纹饰,或者富含深意的铭文,就逐渐填满了泥金。再就是加热,汞的沸点大概在356摄氏度,而黄金熔点在1000度以上,只要控制好温度,汞就会从器物表面蒸发,留下金银灿灿的图案。
本器证明泥金银或者错金银之法早在6000多年的三星堆时期就广泛采用了。
三星堆青铜神人
高29.8公分,通宽13公分;重512.1克。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藏品
三星堆凤凰头盖青铜瓠壶
高32.2公分,上口径5.2公分,肚径15公分;重715.7克。
送厦门寒江雪博物馆采用量子文物检测仪进行年份检测:
时间为公元前4543年,距今6562年。十四器相同。
厦门寒江雪博物馆同时又进行了该器合金成分检测:
钛0.03
铅2.69
铝2.9
硅6.91
锌25.99
铜58.63
主要为铜锌硅合金,铝铅锡少量,其他微量。合金配比具有中国早期青铜器特征。五器相同。
三星堆青铜细颈瓶
高29.3公分。上口径8.4公分,肚径13公分;重453.7克。
三星堆青铜尊
高26公分,上口径15.8公分;重837.4克。
本器首创蕉叶纹,通体雷纹打底,然后是错银花纹,夔龙纹次之,四出戢再次之,四层工。精美异常。该器开商周时期类似于青铜觚的束腰尊之先河。
三星堆天竺青铜壶
高30公分,中管口径7公分,肚径16公分;重1075.9克。壶腹部有张口獠芽兽面纹,开后世青铜器兽面纹之先河。
二、五件三星堆青铜器纹饰外观研究
(一)、三星堆凤凰头盖青铜瓠壶的凤凰崇拜
凤凰的图像,人们一般只能在商周青铜器上看到,距今6562年的凤凰的图像应为首次面世。因此,后世关于凤凰的种种猜想与疑惑,均可焕然冰释。
第一, 远古凤凰一雌一雄成双成对出现。《诗·卷阿》:“凤凰于飞,翙翙其羽,亦傅于天。……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毛传:“凤,灵鸟,仁瑞也。雄曰凤,雌曰皇。”
第二, 凤凰羽翼华丽,的确为百鸟之王。《尔雅·释鸟》:“凤,其雌皇。”郭璞注:“凤,瑞应鸟。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其高六尺许。”确实是鸡头,蛇颈,燕颌,龟背,鱼尾,五彩色。以物证史,《尔雅·释鸟》的记载是准确的。
凤凰出自西南,不是出自北方。其本为西南夷的图腾。《逸周书王会》记:“氏羌来献鸾鸟。”鸾鸟亦即凤鸟。南宋地理学家周去非编纂的地理名著《岭外代答》,记录了凤凰的详细情况:山凤凰
第一, 凤凰生丹穴,丹穴,南方也。今邕州溪峒高崖之上,人迹不至之处,乃有凤凰巢焉。五色成章,大逾孔雀,如今所画,而头特大。百鸟遇之,必环列而立。其顶之冠常盛水。雌雄更饭,未始下人间,南人谓之山凤凰。石湖‘虞衡志’云:“两江深林有卵,雄者以木枝杂桃胶,封其雌于巢,独留一窍,雄飞求食以饲之。子成,即发封;不成,窒窍杀之。此亦暴物。”德埙按:邕州即今南宁。许慎所言“东方”或误。
天竺大鳛帝国以凤凰为图腾,表现了天竺大鳛帝国区别于黄帝熊图腾族系之处,亦即天竺国的统治权掌握在西南夷上层领袖手中。亦即掌握在伏羲后人伏可手中。
(二)、三星堆青铜细颈瓶的熊崇拜
熊是黄帝部族的图腾。 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又云:“故黄帝为有熊。”《史记》集解引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又引黄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又,集解徐广曰:“号有熊。”班固《白虎通义·号章篇》也说:“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故黄帝部族的图腾当为“有熊”即熊。
黄帝传人的图腾也是熊。
契是帝喾与简狄之子。帝喾(kù)又叫帝俊或高辛氏。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侄子。同时他还是帝尧的父亲,帝喾还有一个儿子叫契,是商人追认的祖先。所以商代祭祀中,帝喾的地位是极高的。他也是现在发现的甲骨文中唯一出现名字的上古帝王。因此,天竺国百丏王属于黄帝一脉,这里的熊就是百丏王子契(阏伯)伯爵的图腾。
这就是我们过去提出的上古大西南的“双王制”。即天竺大鳛帝国的以凤凰图腾为主导,以熊图腾为辅佐的政治联盟关系。
(三)、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的三节竹筒崇拜
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的设计理念何以如此重视三节竹筒呢?
2005年第1期的《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社科版发表了王德埙的《夜郎、夜郎文化及其古乐舞复原之我见》,从贵州的夜郎竹文化的历史人类学视野,首次提出了 “三节竹筒”和“团结的多筒”的概念。
《华阳国志》(以下简称《华志》)之《南中志》对竹王的记载是这样的:
“有竹王者,兴于逐水,先是,有一女子浣于水滨。有三节大竹流入女子足间,推之不去,闻有儿声。取持归,破之,得一男儿。养之,长有才武,遂雄夷濮。氏以竹为姓。捐所破竹于野,成竹林,今竹王祠竹林是也。王与从人尝止于大石上,命作羹,从者曰:‘无水’。王以剑击石,水出,今(竹)王水是也,破石存焉。后渐骄恣。分侯支党,传数百年。------武帝转拜唐蒙为都尉,开牂牁,以重币喻告诸种侯王,侯王服从。因斩竹王,置牂牁郡,以吴霸为太守;及置越隽,朱提、益州,(四)郡。后夷濮阻城,咸怨诉竹王非血气所生,求立后嗣。霸表封其三子列侯;死,配食父祠,今竹王三郎神是也。”《史》、《汉》与《华志》记录相同。
《后汉书》的“三节竹筒”确系“三男”,即三个民族:鳛人(髳人、僰人)、越人和巴人。反映了夜郎民族从母性崇拜到男根崇拜的过程。当“三节大竹”成为竹王的“生命之舟”,就意味着夜郎民族进入到父系氏族的新时代。
(贵阳筑城广场的“三节竹筒”、“团结的多筒”景观图,王德埙参与贵阳市委的设计讨论会议)
显然,三节竹筒正是天竺国的祖灵圣物,亦即伏可天子和百丏王子契(阏伯)伯爵的天竺大鳛帝国一等一的圣物,必须有庄严的祭祀活动。
天竺的本义就是三节竹筒,故此三星堆天竺青铜壶为天竺大鳛帝国镇国重器。
三、三星堆天竺青铜壶第三节“竹筒”铭文研究
第三节“竹筒”铭文编码如下:
释文
禘爯(册命)若(大神),乃(大巫师)禘。爯伏可、㓞(契)百丏王。亡(无)行川,它(设贞祭)王叫(大神附体通灵)。若叫乃(大神附体巫师通灵代言),困天子(为天子伏可建宫殿)。子阏伯,爯伯百(册命百丏王为伏可天子的伯爵)。契于王。川天之,若叫乃,行川它(到行川这个地方设贞祭):祀天竺。
考证
编码1为“帝(通“禘”)”, 夏商天子宗庙之禘,以尊太祖。《说文》:“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
编码2为“爯”, 册命。《说文》:“并举也。从爪,冓省。”按:此为引申义。按:甲骨文有“爯册”(前7.25.1)于省吾曰:“爯、称古今字,册经典通用策。”爯者,述说,册者,册命。按照古代汉语互训的原则,“爯”在这里也有册命之义。
编码3为“若”,大神。《说文》:“择菜也。从艹、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艹。”段注训“择”“顺”“如”,在这里均不适当。
德埙按:“若”当训“大神”。《庄子﹒秋水》:“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这里的“若”专指“海神”、“水神”。而这个专指正是从上古的“若(大神)”演化而来的。
“若”在上古册命中由代神立言,后来就演化为后世册命的固定格式:“王代神立言”:毛公鼎之“王若曰:父厂音”和《尚书》中的“王若曰”和“周公若曰”,均应如是理解。诸家于此均未通矣。
编码4为“乃”, 大巫师。《说文》:“曳词之难也。象气之出难。凡���之属皆从���。”
按:许说不确,此字初义不明。郭沫若认为是“奶”的初文。朱芳圃认为是“绳”的初文,可从。上古结绳记事,主持结绳记事者,就是部族的高级知识分子,即大巫师。本铭准此。
编码5为“帝(通“禘”)”, 夏商天子宗庙之禘,以尊太祖。《说文》:“谛祭也。从示帝声。《周礼》曰:‘五岁一禘。’”
段注:言部曰。谛者、审也。谛祭者、祭之审谛者也。何言乎审谛。自来说者皆云审谛昭穆也。谛有三。有时谛。有殷禘。有大禘。时禘者。王制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蒸、是也。夏商之礼也。殷禘者。周春祠、夏禴、卽礿字秋尝、冬蒸。以禘为殷祭。殷者、盛也。禘与祫皆合羣庙之主祭于大祖庙也。大禘者。大传、小记皆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谓王者之先祖皆感大微五帝之精以生。皆用正岁之正月郊祭之。孝经郊祀后稷以配天。配灵威仰也。毛诗言禘者二。曰雝、禘大祖也。大祖谓文王。此言殷祭也。曰长发、大禘也。此言商郊祭感生帝汁光纪以玄王配也。云大禘者、葢谓其事大于宗庙之禘。春秋经言诸矦之礼。僖八年禘于太庙。太庙谓周公庙。鲁之太祖也。天子宗庙之禘。亦以尊太祖。此正礼也。其他经言吉禘于庄公。传之禘于武公、禘于襄公、禘于僖公。皆专祭一公。僭用禘名。非成王赐鲁重祭、周公得用禘礼之意也。昭穆固有定。曷为审谛而定之也。禘必羣庙之主皆合食。恐有如夏父弗忌之逆祀乱昭穆者。则顺祀之也。天子诸矦之礼。兄弟或相为后。诸父诸子或相为后。祖行孙行或相为后。必后之者与所后者为昭穆。所后者昭则后之者穆。所后者穆则后之者昭。而不与族人同昭穆。以重噐授受为昭穆。不以世系蝉聮为昭穆也。故曰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宗庙之礼谓禘祭也。禘之说大乱于唐之陆淳、赵匡。后儒袭之。不可以不正。
编码6为“爯”。
编码7为“伏”, 伏氏。《说文》:“司也。从人从犬。”
按:宋﹒绍恩《姓解》:“伏,平昌伏氏,伏羲之后也。”
编码8为“可”,人名。
伏可:天竺大鳛帝国天子的姓名,大西南土著部族伏羲之后。按神意“册命伏可”,又“册命百丏王”,是证天竺大鳛帝国存在世居伏氏与外来子氏部族的政治联盟。
德埙按:伏可天子建立的天竺大鳛帝国与子氏部族建立政治联盟以后,吸收了商族文化,为后来商汤建立商朝取得了统治经验,作了政治准备。天竺大鳛帝国文化亦即三星堆文化因此有了商文化的元素。
编码9为“㓞”之古体,即“契”(一作其别体:卨),音xiè,帝尧异母兄之名,后世尊其为"商祖"。该字左为三斜划,而编码9为二斜划。查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页356以第三期甲骨文为证,“足征丰字的二邪划和三邪划互作无别。”因此,编码9为“㓞”当无疑问。戴侗《六书故》:“丰即契也,加刀,刀所以契也。”“古来有书先有契,契刻竹木以为识,丰象所刻之齿。”
编码10为“百”,百者,言其多也。《说文》:“十十也。从一、���。数,十百为一贯。相章也。”
编码11为“丏”,见日﹒二濑西惠之说。音miǎn,遮蔽的短墙。上古部族的防卫设施,有绵长的巨石短墙或如防坦克壕一样的深沟(见半坡遗址),引申为部族。《说文》:“不见也。象壅蔽之形。凡丏之属皆从丏。”
段注:雝各本作壅。今正。其实许书当作邕也。礼经。乏参侯道。居侯党之一。西五步。郑曰。容谓之乏。所以为获者御矢也。周礼郑司农注云。容者、乏也。待���者所蔽。按之与丏篆文相似。义取蔽矢。岂礼经本作丏与。弥兖切。古音在十二部。以���宾字知之。
编码12为“王”,帝王。《说文》:“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李阳冰曰:“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
百丏王:天竺大鳛帝国契王之号,部族联盟长。
编码13为“亡(通“无”)”, 无。《说文》:“逃也。从入从���。凡亾之属皆从亾。”
《说文》:“亡也。从亾���声。”
段注:凡所失者、所未有者皆如逃亡然也。此有无字之正体。而俗作无。无乃���之隶变。���之训丰也。与无义正相反。然则隶变之时。昧于亡为其义。���为其声。有声无义。殊为乖缪。古有叚���为���者。要不得云本无二字。汉隶多作���可证也。或叚亡为无者、其义同。其音则双声也。
从亾。���声。
按不用莫声而用���声者、形声中有会意。凡物必自多而少而无。老子所谓多藏必厚亡也。武夫切。五部。古音武夫与莫胡二切不别。故无、模同音。其转语则水经注云燕人谓无为毛、杨子以曼为无、今人谓无有为���有皆是也。
虚无道也。
谓虚无之道上通元气寂寞也。玉篇曰。无、虚无也。奇字之无与篆文之?义乃微别。许说其义。非仅说其形也。
王育说。天屈西北为无。
此称王育说又无之别一义也。亦说其义。非说其形。屈犹倾也。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见列子及素问。天倾西北者、谓天体不能正圜也。
编码14为“行”,行走或小跑。《说文》:“行,人之步趨也。从彳从亍。凡行之屬皆从行。戶庚切。”
编码15为“川”,在千山万壑间贯穿流通的河。《说文》:“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昌緣切。”
行川:“行”有道路之义。行川系古代地名,应即今三星堆地区。
编码16为“它”,有省笔,字参包山楚简164、郭店楚墓竹简﹒六德14等。设贞祭。《说文》:“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艹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凡它之属皆从它。”罗振玉曰:“上古相问以无它,故卜辞中凡贞祭于先祖用不它亡它之遗言,殆相沿以为无事故之通称矣(卜辞中亦单称它,则当是有故不可以祭矣)。”相沿既久,或为设贞祭之代称。
编码17为“王”。
编码18为“叫”, 巫师遇大神附体通灵代言。《说文》:“嘑也。从口丩声。”
段注:古吊切。古音在三部。按㗊部嘂、言部訆皆训大嘑。与此音同义小异。疑叫字浅人所增。
德埙按:《孔丛子·抗志》:"有龙穆者,徒好饰弄辞说,观于坐席,相人眉睫,以为之意,天下之浅人也。"
晋 葛洪《抱朴子·行品》:"治细辨于稠众,非其人而尽言者,浅人也。"
因此,对于本铭来说,所谓的“浅人” 辞说,应为远古部族语言的意思。“浅人”之“叫”,就是远古西南夷宗教之术语。即巫师遇大神附体通灵代言的迷狂状态。清朝太平天国时期,广西人洪秀全大病时曾产生幻觉,后遂经常使用此技鼓动众人。“浅人”之“叫”作为远古西南夷宗教术语,还有充分的民间宗教依据,今黔北民间尚有为家中儿童“叫魂”的科仪,该科仪的执行人,就是巫婆。根据著名方言专家王国祥教授的研究,黔北方言为僚人语言的,即远古夜郎语言的遗存。历史人类学认为,这样的民间风俗,就是正史的材料。
编码19为“若”。
编码20为“叫”。
编码21为“乃”。
若叫乃:大神附体巫师通灵代言。
编码22为“困”,本义为居所,这里指宫殿。《说文》:“故庐也。从木在囗中。”
段注:庐者、二畞半一家之居。居必有木。树墙下以桑是也。故字从囗木。谓之困者、疏广所谓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也。
编码23为“天”,天空。《说文》:“天,顚也。至高無上,从一大。他前切。”
编码24为“子”。
天子:臣民对帝王的称谓。天子:顾名思义,天之嫡长子。远古社会对最高统治者天竺大鳛帝国领袖伏可的称呼。
困天子:即天子居,指为天子伏可建宫殿。
编码25为“子”,姓。亦为对有地位的男子的称谓。如“子禾子”(《子禾子釜》)。“子”这里为契王之姓。
编码26为“于(阏)”,上古音通“阏”; 于、阏二者韵部、声调相同。
编码27为“伯”。音bó五等爵位的第三等:~爵。秦伯素服郊次(《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又如:伯甸(以伯爵而居甸服);音bà,称霸。一朝而伯(《荀子·儒效》)。
阏伯:契王的 别称,中国早期天文学家。过去对阏伯的记录错误比较多①。黄帝距今一万年②,阏伯子契是黄帝后裔。
编码28为“爯”。
编码29为“伯”。
编码30为“百”。
爯伯百:“百”者,百丏王之省称。册命百丏王为伏可天子的伯爵。
编码31为“契”。
编码32为“于”,爲。《正韻》“雲俱切,”《爾雅·釋詁》“于,曰也。又往也。”《書·大誥》“民獻有十夫,予翼以于。”《詩·小雅》“王于出征。”又《儀禮·士冠禮》“宜之于假。”《註》“于,猶爲也。宜之見爲大矣。”
编码33为“亡(通“无”)”, 祭无巳曰祀。
祭无巳也。
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诂曰。祀祭也。
从示。巳声。
详里切。一部。
祀或从异。
周礼大宗伯、小祝注皆云故书祀作禩。按禩字见于故书。是古文也。篆隶有祀无禩。是以汉儒杜子春、郑司农不识。但云当为祀、读为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葢其愼也。至许乃定为一字。至魏时乃入三体石经。古文巳声异声同在一部。故异形而同字也。
编码34为“川”。
编码35为“天”。
编码36为“之”。
编码37为“若”。
编码38为“叫”。
编码39为“乃”。
若叫乃:大神附体巫师通灵代言。此句第二次出现。
编码40为“丏”。
编码41为“王”。
编码42为“子”。
丏王子:子姓的百丏王契,亦即伏可天子的伯爵,下一句铭文的主语。
编码43为“行”。
编码44为“川”。
编码45为“它”。
行川它:到行川这个地方设贞祭。
编码46为“祀”,。《说文》:“祭无已也。从示巳声。”
段注:祭无巳也。
析言则祭无巳曰祀。从巳而释为无巳。此如治曰乱、徂曰存。终则有始之义也。释诂曰。祀祭也。
从示。巳声。
详里切。一部。
祀或从异。
周礼大宗伯、小祝注皆云故书祀作禩。按禩字见于故书。是古文也。篆隶有祀无禩。是以汉儒杜子春、郑司农不识。但云当为祀、读为祀。而不敢直言古文祀。葢其愼也。至许乃定为一字。至魏时乃入三体石经。古文巳声异声同在一部。故异形而同字也。
德埙按:子姓的百丏王负责祭祀夜郎民族的天竺图腾,可见当时的政治联盟处于蜜月期。
编码47为“天”。
编码48为“竺”,音zhú,形声。从二,竹声。本义:竹。。《说文》:“竺,厚也。从二竹聲。冬毒切。”
德埙按:《说文》所言为dǔ,古同“笃”,厚。这里从《广雅》。王念孙疏证:“竺、竹同声字。方言有重轻,故又谓竹为竺也。”
天竺:王德埙、王长城认为,三星堆文字是鳛文字,以及在鳛文字影响下形成的印度河文字。三星堆遗址和金沙的遗址的鳛鱼图饰表现的是鳛国与鱼凫蜀国长期的拉锯战和停战谈判盟誓。早期的鳛国鳛国为诸太阳国之首,国王名为“凿齿”③。三星堆遗址为夜郎系鳛国所留存,在那里建立了6500多年前第一期大夜郎国——天竺大鳛帝国。三星堆和金沙遗址的贝币与象牙,是天竺大鳛帝国的物证。天竺大鳛帝国(赛里斯)的书证和上古南方丝路。比萨德人(Bisades,一作B^eseidai或者B^esatai的民族)就是夜郎系鳛人,或开明大夜郎国人。“赛里斯人是斯基泰人和印度人的混血种。”今之四川广汉为天竺大鳛帝国的都城(行川)所在;今巴基斯坦的Sindhu可能为天竺大鳛帝国的物资转运站。论证天竺国是天竹国,亦即天夜郎国。天竺大鳛帝国可能就已经包括了东南亚。天竺大鳛帝国有可能远征到古埃及,是为虞朝④。第一期大夜郎国——天竺大鳛帝国(天竺国、天夜郎国)他们曾经经营过古印度,建议印度国恢复正确的国家名称“天竺”;建议贵州省更名为“天竺省”。天竺国古代也简称“竺国”,如李贺诗“元从竺国来”,可见天竺的关键词是“竺”,也就是夜郎圣物“竹”。今印度曼尼普尔(Manipur)邦是标准的天竺国大鳛帝国的遗存。
(图王长城描绘)
2015年11月21日,由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和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联合主办的首届南平僚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重庆举行,王德埙、王长城向大会提交的论文:《论开明天竺大鳛帝国》引起大会的重视,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在大会学术总结中号召大家学习作者的史学创新精神。论文《论天竺大鳛帝国》载贵州省文化厅《艺文论丛》2016年2期。后以《论远古长江上游夜郎文明》为题,正式发表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年11月版。可通过知网下载。
祀天竺:祭祀开明天竺大鳛帝国的圣物——三节竹筒。“三节竹筒”由此成为天竺国的国徽。
四、天竺大鳛帝国在古代中国政治学上的意义
距今六七千年前,早期的西南夷通过政治联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政权:天竺大鳛帝国。为了保证政权的合法性,他们最早实行了君权神授的观念。三星堆青铜神人(大神)代表了上天的意志。而这个大神偶像的意志如何向世人传达呢?这就必须有一位人世间的大巫师——乃。通过三星堆青铜大神与大巫师乃发生通灵感应,乃于是代大神立言,册命天子伏可,册命子阏(契)为百丏王伯爵,主管各部族事务,包括纳贡和征讨等等。这就是天竺帝国巫术的功能。辅之以一整套有着图腾崇拜的青铜礼器,宣传共同存在,共同繁荣。最终确立了三节竹筒的祖宗崇拜,让天竺帝国的国徽得到超级大国各民族的认同。
民众的联合卓有意义。小的联合有小成绩;中的联合有中成绩;大的联合有大成就。在三皇五帝时代,最重要的伏羲、黄帝两大部族后裔的政治联盟,必然要取得最重大的人类成就——建立了横跨古中国大西南、东南亚、南亚次打陆、、印度河流域,乃至于古埃及这样的超级大国。这个令后人头晕目眩的成就却是千真万确的历史事实。
注:
①阏伯,子姓,名契(xiè,一作"卨"),商丘人, 帝喾之子、帝尧的异母弟,生母为简狄。他是中国早期天文学家,也是商族部落的始祖、商朝开国君主成汤先祖。
阏伯与兄弟实沈曾居于深林之中,因二人不和,父亲帝喾把阏伯迁居于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 ,把实沈封迁居至大夏(今山西省太原市),将兄弟二人分开。
尧称帝后,封阏伯为火正(司徒),后被封为契玄王,被后世尊为"火神"。又被赐封建立商国。《左传》载:"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
公元前2300年,阏伯发明了以火纪时的历法,在管火的同时筑造阏伯台观察星辰,以此为依据测定一年的自然变化和年成的好坏,为中国古老的天文学作出了重要贡献。阏伯呕心沥血,教化民众,深受人民的爱戴,故中国民间尊他为"火神"。阏伯死后被葬于阏伯台下,由于阏伯的封号为"商",他的墓冢也被称为"商丘",即今商丘市的由来。
德埙按:此传统说法有疑问,仅供参考。
②关于黄帝距今一万年的论证,见王德埙研究员的论文《“良渚文明文字二十五”与“三星堆文字一”考释》,2019年1月26号在寒江雪国际学术研讨会宣读。修改稿载会议论文集:2019首届中华伏羲论坛《中华伏羲论坛》论文汇编(一)2019.7.8页104—158。节选本发表在《上海思想界》2019年第7期,直报中南海。编者按指出:“厦门寒江雪博物院是香港著名爱国实业家邱季端先生创办,藏品数十万件。其中良渚与三星堆大型玉器件三千多件,堪称中华早期文明的一座民间宝库。《寒江雪博物院》的良渚文化藏品,历经数十批专家、藏家参观审阅、求证,足以惊世骇俗。良渚玉碑文字被译出,又是石破天惊,藏者、译者功德无量,定会被历史铭记。”
③王德埙:论开明天竺大鳛帝国,网搜。
④王长城、王德埙《古埃及(夏朝)问题初探》载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论文集《人文学术.思辨与实证》2017年11月版。可通过知网下载。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世界智慧科学院院士、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