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山藏秘景
文/吴华
“共酬秘境印丹心,
世外桃源又一村!”
-郑玉婵
因为碧山,才会邂逅秘景;
因为邂逅,所以心生惊喜。
碧山只是中转站,秘景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地。
下午骑车往南,翠竹长廊,已觉凉爽,有风徐来。青神至中岩路途中,从黄水凼进去,这里是青神闻名遐迩的萤火虫观赏地。昨晚经过时看到外面田坝里坐了六桌,越走越清凉,两臂两腿已明显凉寒入侵,后悔没有带上衬衣长裤。彩虹路弯曲延伸,穿行在密密麻麻的竹林深处。茂竹修长从山脚层层叠叠漫山遍野密布到山顶。有大人小孩在溪涧里戏水。
昨晚进来时,路遇四位脱衣大汉和他们的女伴,真佩服他们有一副好身体,在这样寒气逼人的地方居然行走得大汗淋漓。其他的行者也三三两两,一群一琅的,却没这么夸张。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随着竹海的形成,县城以南几里地的黄水凼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城里人心中的避暑胜地。不用去峨眉山零公里,不用去雅女湖畔七里坪,茶余饭后来黄水凼走一走,还可及时回城。傍晚时分,公路边停车场榕树下坐满了茶客,车多人也多,卖菜卖水果卖冰粉凉糕的小贩也来凑热闹,山村小集市。
柏油铺就的黑化路一平如洗,三条彩线如彩虹弯延。在黑化路的尽头,就是马儿山大堰埂,碧山秘景的大门。石条封溪,流水汩汩,高大的砖柱上架门,上书“碧山秘景”。这是诗人冷静的手笔,一步一景,一柱一诗,藤蔓花卉在头顶上空枝架疯长怒放。我们走进了诗人冷静的诗歌世界:
居泡一茶而隐,
用一帧娴静守一眸清风远去古角争鸣,
追月三千丈,择一山而锦瑟。
穿越唐风宋雨辗转千年,云水间是谁弹一曲高山流水把雨声约住,唤醒一池青莲。
诗人冷静曾是华夏文学社社长,拥有会员十五万,有八个网管编辑,每晚定时开会。现在他偏居一隅山川,独守内心宁静,在黄水凼深处建立了凌霄书院。木楼亭院讲台课桌俱备,光阴烟火日子乡愁齐全,流水断章,伴清风明月。
烟雨江南,描画芳菲绚丽的易水风烟,此岸我是你琴弦上一段音符,彼岸你是我素笺上一抹桃红。
亭台楼阁一砖一瓦皆由他冥思苦想精心设计精心打造,耗费数年功夫。诗人的华丽诗句篇章演变成匆匆那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前几天放水捕鱼朋友聚会,诗兴大发,咏一首诗下一杯酒;唱一首歌闷一大囗,文人骚客们的聚会就是不一样,不知道的还误以为一群疯子喝醉。
其实,碧山秘景只是一民宿,沿溪而建,山谷之中。前庭后院,前门圆形叫月之门,门上有对联一副:赏月赏灯赏花香,轻舟凉夜渡岷江。门廊由四根百年老木搭建,柱下石磴也是专门寻找的老物件。推开两扇大木门,见屏风墙,墙上开洞窗,一眼看尽庭中楼亭。庭中独立亭子八座,亭子四周开窗,饰以轻纱画布,横樑吊挂短幅。两排亭座中间是长长洗笔池听书台贯穿前庭,前面有讲台,放长条茶几,诗人端坐台上,抚须长啸:同学们,开课了!
台后明月楼,雕花精致装潢一新的木楼。亭座门口挂条状木牌,上书诗人冷静的诗句。走过去是诗歌牌,转过来是诗歌墙,抬头望诗歌楼。望穿秋水,终于等到诗人开窗抛绣球,抛绣球喽,女弟子们楼下哄抢。
诗人的手机里还保存着当初文朋诗人的照片,时常回忆以前线上线下交流的点点滴滴,他之所以建这么大的诗歌园,一定是期待有朝一日能在这里与朋友们相聚,把酒言诗,人生幸事。
碧山诗歌乐园还隐藏着另一道人文秘景。话说当年诗人资最一筹莫展时,缘分很暖,人间自有真情在。美丽高雅的安徽才女模特教官导师郑玉婵女士,在没来碧山实地考察之前毅然打来几万元资金帮助冷总度过难关。过后耗费数年时间蹲守,出资鼎力相助且主动放弃控股,显示徽商的心胸格局。郑总以前家有保姆,十指不染阳春水,每日只醉心于文学和艺术,屡获模特大赛奖项,培育指导艺术人才颇受欢迎,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但为了建设碧山诗歌乐园她做出了许多无私的奉献,终于才有碧山秘景今天的规模和美丽。去年因为卫片执法溪边建筑瞬间变为废墟,她心里真的很痛,情不自禁地流下委屈的泪水,饱含创业过程中的辛酸苦辣麻滋味。
四围高山绵延起伏,郁郁葱葱。我们不满足于诗歌,更想走出去探索神秘山中神秘景,吟景抒怀。秘景在哪里呢?
进山的路有两条,一条走公路平顺,一条走沟底崎岖。沿水泥路弯延上山,竹林的荫凉一路相伴,甚是惬意。绕山头大半圈,终于走到尽头,旁有农家和坟墓。弥猴桃挂枝头。
沿小路下坡,路上铺满枯竹叶,一直下到沟底再沿沟上行。山坡一米二米宽的台地全是竹林,沟底田里的慈竹也遮天蔽日,断竹朽木随处可见,树林里寂静得让人头皮发麻。一边是汗珠涔涔,一边是心生恐惧。于是一边走一边唱歌,用歌声为自己开路,用歌声与自然交流,虫虫蚂蚁快让开,大王今日进沟来。
沟底山坡时不时可见山坡上塌出来的大石头,乱七八糟地四五块七八块,长满青苔杂草。甚至拦鱼网上一根横放系铁丝网的树干上,长出了五六枝嫩Y,生机盎然。各种不知名的药材也随处可见。
下坡沿沟底上行三四百米,终于看到一根直立水中的竹篙,以前撑划竹筏的,好大的一洼水……两边都是高山倒映水中,谷底无风,水也不兴。山坡遍布密林,枝繁叶茂。也不见有堰埂,水也没漫出。这就是龙拖山地震堰塞湖,有人叫龙池。
传说以前农家地坝里不知怎么跑来一条大蚯蚓,土鸡啄之吞食,顿时山崩地裂,形成龙拖山现在的地貌。这个堰塞湖里也没人专门饲养,湖里每年捕鱼一次,鱼重四五斤,属自然生长的冷水鱼,肉质鲜嫩。竹筏拖网打捞,岸边取水煮鱼,饱餐一顿散去,各提一袋鱼。岸边还能见到灶穴和黑灰。
竹筏解体,竹干堆码,唯留竹篙插水中,待来年再相聚。竹篙和竹筏的聚会,亲友与捕者的聚会,湖鱼与食者的交流。
湖边杂草丛生,踽踽前行,四处选择比较,咔嚓咔嚓拍照。有人说旅游就是上车观景,下车拍照,完了再撒一泡尿。云南人说是唱歌,泉水叮咚响的歌。恋恋不舍地与一泓湖水告别,与山野清风告别,只因为那一眼款款深情的凝望,换来绿水青山千年的守候。我们踩着厚厚的竹叶,软塌塌地沿狭窄的山路小心翼翼地下行。破杂草,穿竹林,走土埂,蹬石梯,一竹平过再一树,二树三树四五树,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中间小憩三二次,壮胆的歌声始终回荡山林间。
待到精疲力尽时终于看到弥猴桃农房坟墓,坟墓也似乎不再那么恐怖,重新走上水泥路。上车,出发,重返人间的喜悦。绕山下陡坡下缓坡,一步一降奔山脚碧山秘景。主人冷静已经煮茶以待。院里的蓝雪花已经盛开,说好的花开的时候我就来看你,我穿过半个青神去爱你,美丽动人的蓝雪花。
碧山秘景是我们息脚的地方,终于到家了。
黄水凼里竹林深,竹林深处有人家,碧山秘景,诗人坚守的诗歌乐园。乐园里盛开蓝色迷人的蓝雪花,花期二三月,每一枝花都绽放一行诗句。小狗名兜兜,黑猫黄猫花猫三二只,只只恋人。我充电玩手机,猫伏桌上狗伏桌下,应该也是受到诗歌熏陶。
穿过花园,翻山越岭,我们今天终于登顶传说中的龙拖山,登高望远,只缘身在龙山中,不识龙山真面目。待下到谷底,与百年前的地震遗迹堰塞湖深情凝望,寻找藏人洞穴,满足了一大愿望,真是不虚此行。
月亮升上了夜空,空气中弥漫着黄桷兰花的幽香,我们四处走看抚摸着,举杯邀明月,香茗又一杯。今晚留宿碧山秘景后院,夜已深,人未眠,细细体会诗歌韵味。后院有五个房间,院里栽满桂花树。等到八月桂花香,呼朋引伴进山来。
吴华,幼年放歌天池山中,后执教乡村中学,辗转于局机关、多地乡镇政府,奔波于县城和乡村,作品多发于省市县报刊,终因江郎才尽,遂湮没于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