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精神代代传承
特约作者:饶晓辉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当听到这首气势雄壮、节奏铿锵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我相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总会泛起澎湃的热血,一股发自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油然而生。抗美援朝是一场艰难而又壮阔的战争,无数革命先辈英勇无畏地冲在守卫和平的第一线,他们心中有信仰,铁肩担正义;他们血洒疆场甚至忠骨埋他乡;他们用忠诚和担当,谱写了一曲保家卫国的壮丽诗篇。。
在东乡这片热土上,同样涌现出一大批抗美援朝的革命英雄,饶光辉便是其中的一位。饶光辉,1932年出生在东乡虎圩乡艾田石塘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50年,刚满十八岁的他便投身军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兵第二年,饶光辉所在的部队奉命入朝作战。在艰苦卓绝的抗美援朝战争中,饶老积极进取,多次荣立战功且身负重伤。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饶光辉因伤情留下的后遗症,无法再适合部队高强度的训练,组织上批准他复员回到家乡。按照国家当时的政策,他本可以被按排工作,但饶老主动放弃组织分配,坚持回到老家农村,扎根沃土,被人们赞誉为“东乡的甘祖昌”。
转业回到地方后,饶老始终怀念部队的生活,时常把自己当兵的故事讲给村里的乡亲和自己的家人听。在饶老红色精神的熏陶下,村里很多后生,包括饶光辉的小弟和外孙都积极响应祖国征召,先后参军入伍,报效祖国。退役几十年来,饶光辉从不以功自居,无论是妻子病重还是家庭生活再困难,也从不向党组织提任何要求,默默地恪守入党时的誓言。他心地善良,为人厚道,乐于助人,甘于奉献,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刚正不阿,在基层农村充分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带头作用。“只有跟着共产党,才能过上美满幸福的生活。”正是这位老党员、老战士的美好期望。就像他的名字一样,饶光辉用68年不变的初心守住那份对党的无限忠诚;他用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在当地干部群众中,树立起光辉的形象。
山因脊梁而雄伟,国因精神而强大。中央高层领导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强调,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必须永续传承、世代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不畏强敌、奋勇抗争的生动写照,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质的集中彰显。时代造就英雄,英雄无愧时代,致敬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品格;致敬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德为楷模、行为人师的国士风范;致敬英雄,就是要学习他们胸怀“国之大者”,秉持家国情怀的恪守奉献。
苍天不语,江河哽咽。公元2024年4月16日,饶光辉老人“走”完了他93年不平凡的一生。饶老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更是光辉的一生。老兵不朽,军魂永驻;精神常在,丰碑永存!我们将从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中,汲取思想伟力,激发前进动力,在风雨中磨炼意志,在实践中建功立业,共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乘风破浪扬帆起航。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