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线的隧道精测“尖兵”
林培森/铁五师
雷国武,湖南耒阳人,1971年入伍,曾任铁道兵五师二十四团测量班长、技术员。
雷国武,湖南耒阳人,1971年入伍,曾任铁道兵五师二十四团测量班长、技术员。他在南疆线重点工程的精测控制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经过后期施工的检验,管段内重点工程的中线控制和水平测量无一差错,多次受到上级嘉奖和立功表彰。
那是1975年,铁道兵五师二十四团负责南疆铁路一期工程夏尔沟隧道施工。虽然该隧道只有4.42公里长,但却是全线最难施工的隧道,整体走向呈双曲线螺旋式上升,进口埋深大,而出口埋深浅,多次跨遇断层,地下水大,频繁出现大塌方,几乎涵盖了当时国内隧道施工的所有不利因素。难上加难的是中线与水平的控制,隧道中线为了延缓坡度,在狭窄的阿拉沟里无法绕行,只有在天山山底环绕4.4公里,螺旋上升50—60米高度后,出口从进口的半山腰上再通过夏尔沟大桥向上攀爬,该隧道还是由两个不同半径的曲线组成,中间夹有一小段直线,又是曲线螺旋上升式双向施工,较之直线施工,要实现中线和水平的闭合,对测量精准度的要求,成倍增长。

按当时最高标准设计要求,中线闭合差不大于0.03米,水平闭合差不大于0.1米,道床必须用混凝土做成整体道床,防止列车在曲线行驶中道床位移,导致列车挂擦边墙,甚至工程报废。面对复杂的地理条件和严苛的测量精度要求,雷国武同志带领测量班,动脑筋,想办法,布设分段测量控制网,不分昼夜全方位联测,以兢兢业业、忘我攻坚的精神,确保了每一个数据分毫不差。
在无数个天寒地冻的日子里,他起早贪黑,白天跑工地布点放线,深夜加班加点核对数据、整理资料。开工前,拿到兰州设计院图纸和测量控制桩点后,他即刻和测量人员一道,翻山越岭,顶风沙,冒严寒,连日奔走在天山山脉,仅夏尔沟隧道的中线地面复测就花了一个多月时间。在得到地面精确测量结果后,及时交桩给营部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测量,确保隧道按期开工,使隧道的掘进天天刷新,确保了夏尔沟隧道的质量和进度。
为了校正营部测量班的施工测量误差,他坚持每掘进30米,对中线点进行精准测量一次。在难度极大的曲线测量中,他反复计算好点的理论坐标,通过实测长度和角度,与理论坐标相比较后,再进行每个点的调整,直到误差在设计允许范围内,才用钢桩固定好中线点,确保中线的精度和正确的方向。

为了控制测量的精度,他严格把好了两个关键:一是坚持用高精度的仪器测量角度,反复观测再加权平均;二是坚持用校正好的钢尺去测量其长度,使角度无限接近真实的角度。钢尺在洞内洞外的温度变化下,会有热胀冷缩,造成距离测量不准,因此,他创新在施工现场设立了一个钢尺校正台。一般使用的钢尺都是30米长,这30米的距离先用钢尺量出后,用水泥固定两个大道钉,从上面画出两个点,再在一端架设一台横基器,另一端架设高精度经纬仪,八次测量其间的夹角再加权平均,利用三角关系,计算出两点的长度,然后将一端的点先固定,再根据计算的距离向前后移动,确保了30米的标准长度后,再固定另外一点。他坚持做到,不管是地面测量还是洞内测量,都先在校正台上测量出钢尺的变化系数,再根据系数去校正现场测量的距离,以此来保证其控制测量的闭合差。在他的精心测设和努力下,最终夏尔沟隧道的双向中线闭合差仅有0.023米,得到兰州设计院的好评,确保了夏尔沟隧道优质优量提前贯通,雷国武同志受到上级单位的多次嘉奖并荣立三等功一次。
在夏尔沟隧道控制测量的四五年间,雷国武同志一直担心隧道双向贯通出现偏差或错误,影响全线的通车工期。他深感责任重大,经常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工作,在隧道未贯通前,其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了长期失眠,头发大把大把地掉落,更由于长时间饮食不规律得了严重的胃溃疡,有时候胃疼起来只能喝点稀饭,身体消瘦了许多。在隧道即将贯通的关键节点,他收到父亲病重住院的电报,面对责任与孝道的两难抉择,他满怀愧疚地将父亲托付给家乡的亲人,留在施工一线。爱人临产时,电报又催他回去,他再次将责任放在了第一位,直到攻坚完成,孩子已然半岁,才匆忙赶回家乡看望病重的老父和新生的幼子。

为了搞活天山,早日修通南疆线,实现南疆人民的渴盼,雷国武同志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事情而影响到工作,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不断学习和研究测量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确保测量数据更加精准可靠。他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工作中精益求精,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以最佳状态,用最准确的测量数据,确保了南疆线本团管段内大桥、隧道等重难点工程施工顺利推进,确保了南疆铁路按期开通,为南疆铁路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后经团党委研究决定,报师党委批准,他晋升为助理工程师并被任命为团作训股股长。
槛外人 2024-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