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
唐人七绝诗艺术特色初探
·
【傅治同】
·
唐代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全盛时期,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高峰。三百年中,流传下来的诗人,达两千多家,诗作近五万首,而且名家辈出,风格多样,体裁完备,内容广泛。这不仅在中国诗史上是个奇迹,就是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在像海洋一样的唐诗领域里,无论是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分期,以古诗、律诗、绝句分体,或是就一个个流派分派,一个个诗人分家来进行研究,都需要我们花费毕生的精力。本文仅就唐人七绝诗的艺术特色,作一点尝试性的探讨。
·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一)
离开形象,就没有诗。"诗人一面形象地理解着世界,一面又通过形象向人解说世界"。(艾青《诗论》)但是,不同样式的诗歌,塑造形象的方式不同,它们所截取的生活面的广狭不同,所使用的艺术手段也不同。七言绝句这种诗体的显著特征是短小,它只有七言四句,二十八字;其次,它有很严格的韵律,同律诗一样,它要讲究平仄、押韵、和声、奇偶。同时,由于篇幅的短小,带来了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强烈的抒情性,它实际是一种短小的抒情诗。这些特点,决定它的作者只可能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选取那些印象特别深刻、感受十分强烈的生活画面,用精美的语言,熔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毛泽东同志批评宋诗"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所谓"唐人规律",就是运用形象思维。唐人七绝诗,所以被人称为"尽善尽美","令人情移,回环含咀,不能自已"。(宋荤《漫堂说诗》)就是遵循了形象思维的创作规律,创造了各种各样生动的艺术形象。
塑造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是文学作品的中心任务。像七绝这样的抒情小诗如何塑造人物形象,这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难题;在这道难题面前,唐代许多诗人都给我们留下了令人满意的答卷。首先,他们善于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动作、特定语言、一瞬间的心理变化、肖像上的某种特征,来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各种各样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试看张枯《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娥。
诗人运用细节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诗的主人公是一位深宫里的宫女,诗人先用一句描写了主人公所处的环境:夜深人静,夜朗星明,一痕月影掠过宫中树梢,室外是一湾流水,鹭丝鸟已经安宿。这位灯下独坐的宫女现在想些什么呢?诗人并未作正面铺写,而且七绝诗这种形式也不容许诗人作这种铺写,他只抓住人物三个细小动作,就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盘托出。一是"看",一是"拔",一是"剔"。看宿鹭,想自己,宿鹭是自由的,自己却失去自由,对比之下,能不感慨系之!"拔"是为了"剔","剔"是为了"救","救"是为了什么,诗人不言,读者自知。飞蛾扑火,正是宫廷妇女悲惨身世的写照,救飞蛾,是在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这种特定的思想支配下的特定动作。"我救飞蛾,谁人救我?"无限感慨,尽在这无言的一"剔"之中。全诗两个细节,"看宿鹭"与"救飞蛾",一从一主,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善良、悲伤、向往自由的宫女形象。
同样是宫廷妇女的形象,在唐人七绝诗中,往往各具特色,绝不雷同。请看王昌龄的《西宫秋怨》: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这是一个比芙蓉还要美的宫廷妇女,满身的珠光宝气,掩盖不住她内心的愤恨。这种内心的愤恨,都是通过"掩秋扇"这一个细节表现出来的。夏去秋来,弃置不顾,是秋扇的命运;年老色衰,君王遗弃,是宫女的命运。诗中主人公意识到自己这种命运,一"掩"之中,包含了多少愤恨!这个形象比《赠内人》中的形象,性格上有显著的特征。她不只是自怨自怜,而是一个抗争的性格了。
同样是妇女,社会地位不同,生活环境不同,行为动作也会不同,表现出来的性格自然也不同。刘禹锡的《春词》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百无聊赖的贵族少女的形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里塑造的是一个愁苦的形象。但是诗人并没有正面描写她的愁容愁绪,而是先用"新妆宜面"点缀她的如花似玉的容貌,表现她强作欢颜的情绪;再用满院“春光”点明伤春的季节和深闺寂寞的典型环境以及人物的身份。在这个基础上,诗人抓住人物的动作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她百无聊赖,数着中庭的花朵,这也许是对春光的羡恋,也许是以花数来占ト自己的命运或恋人的归期,也许是借着数花的机会,排遣自己的愁怀别绪。总之,她是那样地忘情,以至“蜻蜓飞上玉播头”而不自知。人物的精神面貌,全在这个“数”的动作中表现出来了。
杜甫是善于通过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大手笔,他的名篇如《兵车行》、《羌村三首》等,都由于有十分精彩的细节描写,人物形象才光彩照人,栩栩如生。他的七绝诗同样能抓住人物特定的动作刻画其独特的个性。他的《少年行》便是这方面有特色的作品:
马上谁家白面郎,临阶下马坐人床。
不通姓字粗豪甚,指点银瓶索酒尝。
这位白面少年的“粗豪”性格,通过“临阶下马”,即遽坐人床,“不通姓字”,而“指点银瓶”向店主“索酒”这么几个动作,便呼之欲出了。
除了细节描写外,以多种表现手法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是唐人七绝诗刻画人物性格的又一特点。所谓心理活动,是人物尚未外露的一种思想活动。但是既有活动,总是可以察觉的,而高明的诗人总是善于捕捉住人物一瞬间的心理活动,并且恰当地表现出来。王昌龄是这方面的一个能手。清人沈德潜说他的七绝“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测之无端,玩之无尽。”(《唐诗别裁》)这种风格的形成同他善于描写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是有关的。被称为“使人一唱三叹”的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长信秋词》,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这里写的是一个失宠后的宫廷妇女的悲愤形象。她失宠之后的内心痛苦,满怀幽怨,都是通过“寒鸦”带来“日影”而引起的一瞬间心理活动表现出来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来”,是她的内心独白,也是封建社会宫廷妇女悲惨命运的写照。诗人充分掌握了七绝诗短小精悍的特点,只描写了主人公在秋天的一个早上的一瞬间的心理活动,而不加任何评述。由于由“寒鸦”触发的这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正是人物长期蕴含在心底的痛苦与悲愤的爆发,正如地下熔岩长期奔突引起火山爆发一样。因此,这种心理活动的描写,就深刻地揭示了这个形象的本质,使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张潮的《江南行》却从另一个角度来写人物的心理,在唐人七绝诗中别开生面:
茨菰叶烂别西湾,莲子开花犹未还。
妾梦不离江上水,人传郎在凤凰山。
情人远离,经久不归,女主人公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内心十分痛苦。诗人抓住她梦境与现实处境的矛盾,既表现了她丈夫行踪的不定,也表现了她神情的恍惚和思念的深沉。
通过梦境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刻画人物性格,在唐人七绝诗中要数岑参的《春梦》最脍炙人口: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冬去春回,暖风拂窗,久别之人,还未归来,而且愈走愈远。在现实中盼之不回,却在梦中随春风,过洞庭,渡湘江,行遍了数千里江南,去追寻自己日夜思念的"美人"。诗人驾驶着想象的翅膀,把"片时春梦"同数千里江南连缀起来,使读者仿佛看到主人公在梦境中飘然而起,顶风冒雨,长途奔波,去追寻思念的人。于是,一个感情真挚、渴望幸福、敢于同自己命运搏斗的形象,就凸现在我们面前了。
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的。一般文学作品往往通过环境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但这毕竟是烘托而已,它还必须尽可能地展开对人物形象的正面描写。但七绝诗没有其他文学样式那样自由,受着篇幅的局限。唐代七绝诗人却往往能选取最富有特征的典型环境,加以渲染,使人物性格十分鲜明突出。在这方面,那位"绝句无一篇不佳"(杨升庵语)的王昌龄是堪称典范的。请看他的《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荷叶滴翠,芙蓉(荷花)醉红,莲子吐香,这是一幅多么动人的色彩鲜艳的图画。然而,在这美丽的图景中却隐藏着比芙蓉更美的采莲姑娘。诗人巧妙地把人物与景物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人在画图中"的美妙的意境。而在这幅图画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一个(或一群)美丽、活泼、勤劳的采莲姑娘。
如果说《采莲曲》中人物还在画图中出现了,那么柳中庸的《征人怨》中的人物则完全没有正面出现,人物性格完全融化在景物描写之中: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这里写的是一个满含怨愤的征人的形象。但是在读者面前出现的却是一幅广阔的边塞图。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这些以五彩缤纷的颜色组成的地名,再加上"三春白雪",构成了一幅色彩鲜艳的画图。但是,这并没有引起这位征人的兴致,却引起了他无限的怨恨、愤慨。"岁岁"、"朝朝",征战难已;"马策"、"刀环",杀伐不止。和平生活无望,家人团聚难得。全诗不着一个"征"字,而征战生活的画面却真切而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不着一个"怨"字,而怨愤的征人形象却十分鲜明;人物形象没有正面出现,思想性格却跃然纸上。
抒情诗,特别是短小的抒情诗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唐人七绝诗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足资借鉴的经验。
·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
(二)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最上"。如果把他所说的"境界"理解为我们所说的意境,则他的这个意见是有见地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意境也就没有诗。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运用形象思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同描写的对象融化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也就是"内心"和"外物"的融合,"意"与"象"的统一而造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刘勰所谓"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都是指的内情与外景融成的意境。唐人七绝诗的作者们,在创造诗的意境方面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创造意境,首先要善于"取境"。皎然说:"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诗式》)这就是说,"取境"是不容易的,必须经历一番艰苦深入的了解生活的工夫和具有独到的艺术匠心。黄宾虹论画:"对景作画,要懂得'舍'字,追写物状,要懂得'取'字,'舍、取'不由人,'舍、取'可由人,懂得此理,方可染翰挥毫。"(《黄宾虹画语录》)写诗也是一样的道理。特别是短小如七绝这样的抒情诗,更要求诗人善于"取、舍"客观景物,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注其中,创造出各式各样的意境来。
唐人七绝诗取景的最大特点,是善于抓住对象中最具特征的东西入诗。通过这些特点鲜明的事物,构成生动的生活画面。请看张敬言的《边词》: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
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边地荒凉,不同季节会有不同的景色,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特点。诗人对"五原春色"的特点,只用一个"迟"字,即概括无余。再用"二月垂杨未挂丝",把"迟"字具体化,从而构成了一幅荒凉、寂寞的图景。最后将"五原"、"冰开"同"长安花落"作对比,进步突出"迟"字,并渲染了一种凄冷荒凉的气氛。从这凄冷荒凉的气氛中,我们看到了一颗孤寂悲凉的诗人的心。而读者也就进入了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之中,同远在边地的征人一起怀念着远离的"故国"。
同样是写边塞风光,王之涣的《凉州词》所选取的景物不同,构成的意境也不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诗人在广阔的背景中,选取了"黄河"、"白云"、"孤城"和"万仞山"构成一幅莽莽苍苍、浩瀚无垠的壮阔的图画,给人以无限壮美的感觉,而近景中则仅仅取了"羌笛"一物。从幽怨的笛声中,我们看到了幽怨的吹笛人。在这样声色俱备的图画中,我们又看到了一颗矛盾着的诗人的心。他用整个生命来热爱着壮丽的祖国山河,他把深切的同情给了戍边的战士,他把无限的怨恨洒向"恩泽不及于边塞"的君王,然而也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丰富内涵吧。
再看韦应物的《寒食寄京师诸弟》: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是特定的季节,"江上"是特定的地点,"雨中"、"空斋"是特定的环境,而"冷"是特定的气氛。在这个特定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的心境是孤寂的。这种孤寂的思想感情,仅仅通过"雨中"的"流莺"、"花"、"草"这几种景物就表现出来了。但是如果诗人不把自己的孤寂之感融入到这些景物之中,构成独特意境,就不可能产生这种艺术效果。"流莺"百啭是动听的,但"独坐听",是寂寞的;花草争荣,是美丽的,但独赏却不免令人生悲。这就是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
想象和联想是通向诗的意境的桥梁。有了想象和联想,诗人才不至于局限在狭隘的空间和短促的时间之内,诗人的思绪才可以从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进行任意的飞翔,做到"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陆机《文赋》)从而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开拓出优美的意境。唐人七绝诗在这方面有其独特的成就。由于七绝诗篇幅短小,诗人往往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使千里万里、上下古今的事物都能发生联系,使之构成生动的画面,并且唤起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来丰富这种画面,从而使他们也进入到诗人所开拓的意境中来。
李白的绝句同他的其他诗体一样,往往通过大胆而奇特的想象来开拓意境。请看他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由于日光的照射,山中云气呈紫气,使诗人联想到烟;由香炉峰这个山名,联想到焚香的炉子。通过想象,于是,一幅奇特的图画出现在读者的面前了:在一个无比巨大的香炉中,正烟雾缭绕,使整个庐山笼上一层轻纱。再由飞流的瀑布,联想到天上的银河,由银河想象出河水奔流,再联想到奔腾的银河水从九天直泻而下。这种奇特的想象,把我们带到了奇特的幻景之中,这时给你的感觉也许是雄伟,也许是瑰丽,总之,你的感情完全融化到这壮观之中,不能不对祖国的山河产生无比热爱眷恋之情。
如果说《望庐山瀑布》、《下江陵》之类写的是大境界,那么杜牧的《赠别》写的却是小境界。境界"不以大小分优劣",则《赠别》诗同样是一颗艺术明珠: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诗人驰骋着想象的骏马,从蜡烛的心,联想到离人的心,从烛泪联想到人泪,以衬托出离人的"多情",离别的销魂,从而把读者引入到了一个离愁别恨、惆怅悲伤的意境之中。
李商隐也是一个善于驱动想象车轮的诗人,他的七绝诗《嫦娥》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是一个多么寂静的夜晚。夜深了,晶莹的屏风上,依然是孤独的影子,这时诗人想象的翅膀随渐落的银河和下沉的晓星,飞到了天上。他看到了嫦娥,在像碧海一样的青天中度过自己孤单的岁月,她该是多么后悔当初偷吃不死灵药呀!不同的读者,会运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这个形象,并得出各自不同的教训。沈德潜从封建知识分子的身份,得出了"士有争先得路而自悔者,亦作如是观"(《唐诗别裁》)的结论,我们则不妨从热爱生活,不要脱离现实这个角度来理解它。
想象的苗要长在生活的土壤里才能开出艺术的鲜花。想象要能纵能收,不纵则枯,不收则滥。总之,想象和联想,要为塑造形象、开拓意境、表现主题服务。唐代七绝诗人的想象大都能纵能收,为开拓意境服务,这是由于他们对所描写的对象有深切了解和深厚感情的缘故。
毛泽东同志说:"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当然不是说新诗没有成就,但是在肯定新诗成就的同时,不能不指出新诗的确存在许多缺点。许多新诗缺乏强大的艺术生命力,还没有为群众所接受,为群众所喜爱,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不注意艺术上的锤炼,不注重形象思维,往往是抽象的说教,概念的堆砌。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向民歌和古典诗歌学习,从中吸取养料,走出新诗自己的路来。唐人七绝诗之所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除了它广泛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生活之外,在艺术上注重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创新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我们研究一下唐代七绝诗的艺术特点,探讨它的创作规律,对于繁荣今天的诗歌创作,无疑是一项有益的工作。(1979年8月30日)
·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编者注:本文源于恩师傅治同所赠《治同文存续编》一书。2011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
尾韵:《春江花月夜》(王瑶)MV
·
【作者简介】傅治同(1936-2020),男,湖南湘乡人,195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先后在辽宁师范学院、湖南邵阳师专和邵阳学院从事高等教育工作48年。中文系资深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
【推荐阅读】
点击链接-傅治同作品
点击链接-“邵阳师专”系列文章
点击链接-《山径文学社小记》
点击链接-肖殿群《搏命梅山女》

·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