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中蕴含的现实力量
——读巫山人《九代穷上西天》
作者:龙玉兰
书名是最先与读者接触的文字,一本著作的名字在一定程度会影响读者的阅读选择。匆匆一眼,《九代穷上西天》一名引发读者的遐想:九代穷是谁?他为什么要上西天?由此让读者有继续阅读的欲望。细细品味,《九代穷上西天》在名字上弥漫着神话的气息。受耳熟能详的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的影响,《九代穷上西天》中“上西天”这三个字格外亮眼。“西天”是佛教用语指极乐世界,与佛教相关。在《西游记》中“西天”指天竺国的灵山,“西天取经”便是去此地。在这里“上西天”三个字奠定了巫山人中篇小说的神话色彩。除了名字富有神话色彩,在小说中更是多处从妖、神、怪等富有奇幻特点的意象着手展开叙述,增添了小说的浪漫主义色彩和趣味性。
《九代穷上西天》是一部中篇神话小说,由三十八章构成,每章环环相扣,突出塑造了九代穷这一形象鲜明的人物,以精炼的故事情节,通俗是语言讲述了九代穷为了弄清自己为何穷的原因踏上西天问佛之路,历尽艰辛意志坚定,抵御人、仙、妖三重诱惑,最终于九重天见到佛祖,但是选择“为人”而非“为己”,返回人间过上幸福生活的故事。
该小说以时间轴为顺序,九代穷西天问佛为线索展开叙述,整体结构层次明显,层层深入,具有纵式结构的特征。虽然该小说并未在目录以分节的形式对小说整体进行分层,但是在阅读过程中给读者的层次感是明显的。通过整本书的阅读,对小说的建构了然于心。大致可分为以下四层:第一章苦难童年和第二章十年屠宰生涯划分为第一层——九代穷的苦难青少年;第三章沉疴柴家庄到第二十六章上天梯划分为第二层——九代穷上西天历经的磨难;第二十七章初游仙景到第三十六章思凡塔里忆先人划分为第三层——九代穷登上二重天至八重天的见闻;第三十七章问佛到第三十八章归途划分为第四层——九代穷“为人”而非“为己”获幸福生活。从小说第一层到第四层,关系层层递进,结构详略得当,在阅读中引人入胜。
《九代穷上西天》的人物塑造具有典型性,蕴含了现实关照的力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典型性具体该指小说人物有突出的个性特征和真实的社会需要。《九代穷上西天》通过多个事件的叙写塑造九代穷憨厚老实、热心善良、坚韧不拔、积极向上、诚信为本、宁负己不负人的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第九章和第十二章用自己所剩不多的银子帮助卖身葬父母女和老汉、老妪友善热心。第十六章国王怜悯赠路资和第十七章智化车国危机中不慕名利,没有为了封号和金子而放弃西行,信念坚定。一路上遇老虎、爬雪山、过沙漠、登天梯环境危险艰苦,九代穷咬牙坚持,积极向上,意志坚韧。面对像民俗风波、集市显身手、滞留女人国、闯妖阵、仙女情深、说仙道神等章节中人、仙、妖的三重诱惑,没有沉迷美色、陷入幻境,坚定初心,西行问佛。面对佛祖的询问选择为人负己的大爱……在这些事件中塑造的九代穷的个性特征突出,这些个性特征贯穿九代穷全部活动,统摄整个生命历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无尽的回味。就如中国文学经典中塑造的林黛玉的多愁善感、王熙凤的心狠手辣、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令人过目难忘。《九代穷上西天》小说中除了塑造形象鲜明的九代穷之外,还刻画了道士、仙姑、仙女、怪物、妖怪等具有神话色彩的次要人物,对这些人物的法力、修行、语言、行为的描写都具有鲜明的奇幻特征,其他同类型的神话小说在神话色彩的渲染上具有同质性。九代穷身上体现的典型的个性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真实的社会需要。九代穷形象在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中友善热情、意志坚韧、信守承诺、宁负己不负人,是理想化的。纵观当下的社会,有几人像九代穷这般不畏困难、不忘初心、舍己为人呢?而那些追逐名利、半途而废、自私自利的人却比比皆是。九代穷的美好品质,是作者的思想的倾向的体现,也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九代穷人物形象体现了文学的教育功能,发挥了文学作品的教化作用,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灵魂深度,体现文学真、善、美的价值,在浪漫主义神话中给人以现实的力量。
《九代穷上西天》的情节是游记性的,行动和奇遇构成其主体部分。这部作品是三十八个故事的有机整合,每个故事又有相对独立性。故事情节以九代穷的游历为线索串联,承接连贯、详略的当又曲折离奇。先是闯入森林染病幸得柴大善人救治,后又被妖所掳被,差点被妖人煮吃了,再后来犲狼山遇虎被虎伤、在滇因风俗风波差些被烧死、攀登雪龙山被雪理、掉落狗牙山洞被困、金沙河遇强人被淹……历经重重磨难,情节层层深入,起伏跌宕,紧扣读者的心弦,让读者有仿佛与九代穷同游的代入感。上山下水、避怪躲妖,奇幻有趣,引人入胜,其可读性不言而喻。
环境作为小说的另一重要因素,细腻奇幻而不失真实性。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九代穷上西天》的故事情节,烘托了人物形象。如十八章穿越魔鬼大沙漠中对沙漠恶劣环境的描写“原先搭帐蓬紧挨着的沙丘足有两三丈高,现已被狂风刮为平地,两匹骆驼也没有了踪影。”体现沙漠沙尘暴的威力,又如二十七章到三十七章对天上各重天的大环境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六重天的天兵天将比武打斗场景的精妙,七重天精彩的驾龙表演,思凡塔热闹非凡的场景等,充分利用动作描写,白描等手法来丰富场景,一方面突出九代穷坚韧不拔的形象,另一方面推动小说情节的深入发展。
《九代穷上西天》中语言精炼、通俗易懂。纵观整部小说,没有多余的对话和华丽的辞藻。九代穷和人、妖、怪之间的语言表达,符合九代穷的人物形象和身世背景,语言呈现口语化、通俗化,贴近生活,行文流畅自然。
《九代穷上西天》作为神话小说,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极幻极真,趣味盎然,具有一定意义的现实关照。透过简洁朴实的语言走进《九代穷上西天》,感受在浪漫主义手法叙写下奇幻神秘又富有趣味的情节展现的神话色彩。品味九代穷坚强不屈、宁负己不负人的人格品德在当下社会生活中散发的现实力量。虚幻中不乏真实,思想蕴含深刻,具有阅读的吸引力。细品慢酌,《九代穷上西天》的结构性、趣味性、价值性跃然于精炼的文字,神话的生命力弥漫全篇,如雨后春茶,令人回味。
在逆境中坚守的力量与启示
——读巫山人小说《九代穷上西天》
作者:谭春燕
“岁月如梭常流转,丹心一片未曾移。”坚守初心,其价难估;在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人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往往被利益所诱惑、被困难所阻挠,最终忘却初心,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令人深感惋惜。
时代更迭,光阴荏苒,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九代穷上西天》这部作品应运而生。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九代人历经千辛万苦,矢志不渝地前往西天求佛问道的传奇历程。在这段旅程中,主人公展现出了坚守初心、善良淳朴的崇高品质,他的故事是对坚持初心与善心、保持乐观向上态度的赞歌。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们在追求信仰和梦想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毅力,更让我们反思在当今这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社会中,我们是否还能够坚守自己的初心,保持一颗善良、淳朴的心。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坚守初心、勇往直前的信念。
《九代穷上西天》讲述了九代穷童年丧父丧母,成年妻散,郁郁寡欢;于是寻佛求答,途中遇神、遇妖、遇人…碰到穷苦之人施以援手,遇到善人挽留时婉拒,遇美色算计则智取逃脱。九代穷长途跋涉寻到佛祖之时,却放弃了自己获得的千载难逢机会,选择帮助他人解答疑惑。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再闯妖阵》。九代穷被妖怪戏耍,误打误撞来到摘星楼,跟随一对男女往最顶层寻找上天入口。途中皆是歌舞成群、欢声笑语,女子翩然起舞,好不热闹;而九代穷“不尽情细看”,而是一心上楼寻往通天之处。面对一片详和景象,他没有丝毫停留之意,始终坚守着初心,一心问佛求答。后面男子劝其留下,别再上西天,便可拥有这样犹如神仙般快活的生活。这般诱惑对于遭遇诸多困难、渴望追求幸福的九代穷来说,是奢望;但他面对此言,以“汝等好意小可心领了!小可不畏艰难走过多少路程,岂有半途废弃之理。”回绝。“前路漫漫莫放弃,持之以恒才能及”此言形容甚恰。当男子回答一如既往未果,九代穷并没有气馁放弃,仍乐观继续前往寻佛之路。后来三闯妖阵更是反映了他初心不渝的决心。作者心思缜密,逻辑清晰,通过细致描写九代穷面对不同处境与困难时的一言一行,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善良的人物形象,从而缓缓表达出主题。其中掺杂着对不同场景的细致描写,为小说增添文采,吸引读者兴趣。
小说情节波澜起伏,曲折婉转,引人入胜。以九代穷寻佛为线索,展开了一系列情节。“三问”为后文佛祖给九代穷选择做辅垫,第一问“吾女什么时候才能开口说话”的答案为九代穷美好结局埋下伏笔,情节巧妙,让读者恍然大悟。从“酒家老人求婿、大吉国王赏钱、摘星楼挽留、…诱惑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遇山贼妖人、拒婚将要被烧、汉子沉船偷钱、妖阵戏耍…”所遇难题越来越多,九代穷仍从容面对,巧妙化解,初心不渝,令人敬佩。内容情节娓娓道来,人物形象愈加鲜明,主题表达深刻。
作者描写细腻,意境优美,思想深刻。以丰富的想象力,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手法,描绘诸多场景,为读者展现一幅美丽画卷,更加突出九代穷美好品质难能可贵,突出其鲜明个性。“行宫白玉为墙,琉璃为瓦,廊檐下立四根大圆柱,上置蜂巢斗拱,气势恢宏。行宫设有前院,红墙绿瓦,院坪用淡紫色巨石块铺成,紧挨两边院墙左有一丛万年观音竹,右有一株万年罗汉松。”一座辉煌宫殿呈现在读者眼前,优美的环境描写令人心旷神怡,进一步衬托了九代穷初心不移的坚决。
《九代穷上西天》这部作品深刻揭示了九代穷人对命运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他凭借内心的力量实现了自我超越,展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主题。这是非常可贵的。小说语言流畅且富有诗意,结构严谨有序,作者在描绘景物时展现出的独特手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借鉴。通过阅读这部神话小说,我深刻体会到了坚守初心、乐观面对生活的美好品质,同时也学习到了多种巧妙的写作方法。我坚信,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即使面临再大的困难和挑战,也能像破浪前行的船只一样,勇往直前,最终抵达成功的彼岸。
尽管《九代穷上西天》是一部优秀的作品,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对于一些次要角色和情节的处理略显仓促,可能会让读者感到有些遗憾。其次,在描写九代穷的内心世界时,作者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他的情感世界和成长历程,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针对这些不足之处,作者可以在未来的创作中加以改进。例如,在处理次要角色和情节时,可以更加细致入微地描绘他们的性格和命运;在描写九代穷的内心世界时,可以运用更多的心理描写和内心独白等手法,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情感和成长历程。
逝去的青春之歌
——评李爱凤散文集《雾杜鹃》
作者: 曹 源
乐昌市女作家李爱凤散文集《雾杜鹃》于2024年3月在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此书分量足(21万多字)、质量高(不少作品曾经公开发表),在认真拜读作品集后,我内心竟然产生一种莫名的无法自拔的共情,不可抑制地生发出一种有话要说的冲动感。散文集《雾杜鹃》是一位“南飘”湘女在广东南方工作生活多年之后献给故乡湘南的一曲充满深情厚谊的恋曲,表达个人叛逆人生迟到的忏悔,是一位多情女诗人致逝去青春的哀伤挽歌;结构上采用条状结构与块状结构相结合,对大半辈子人生心路历程进行阶段性回顾;语言风格则属于独白式地浅吟低唱,哀而不伤,朴素而饱含深情,其中不乏关于人生的独特思考。
一
散文集《雾杜鹃》中作品总体上属于叙事散文,主要以写人记事为主。一般而言,叙事散文所写的人与事都是生活中存在的,而且写人叙事大多是片段式的“轻描淡写”,小中见大,淡中寓浓,重神轻形;叙事散文写人记事讲究作者主观情思的寄托,不像小说那样注重人与事的描述及对客观事理的发现。依此规律对照散文集《雾杜鹃》,无疑《雾杜鹃》作者娴熟地掌握了叙事散文的创作方法。《雾杜鹃》重点写了母亲、父亲、大姐、姐夫、兄长、妹妹、丈夫、儿女、Z君、公公、婆婆、孙女、老师、文友、同事、邻居等故人以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往事。最浓墨重彩的莫过于对于母亲的回忆性叙述,因为年幼无知,任性叛逆的性格,加上一些当时无法知晓原委的误会,抒情主人公从小就与母亲水火不容,甚至明里暗里与母亲对着干:摔碗、离家、高二辍学、不到20岁擅自结婚生子,这一切都让一位在艰难困苦岁月里坚强养育了八个儿女的母亲伤透了心,更为致命的是,长大后倔强的抒情主人公仍然不肯向病榻上的老母亲低头,“有一回,我找了一个借口,回了一趟家,待了十几分钟,塞了些钱给母亲,转身要走。我轻描淡写地用一句‘路过’,想骗过母亲,却勾起母亲万分感慨。母亲不相信我驱车几百公里回来,真的是路过”(《母爱梦回》),导致的后果是“母亲生日那天,她拒绝接我电话。那天是母亲在人间的最后一个生日,兄弟姐妹们都回去了,我又缺席了”“十天后,母亲走了,走得很安详”(《母爱梦回》),直到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抒情主人公才幡然醒悟,“所有的误会都是因为缺少沟通,当我想明白的时候,上天却没有给我道别的机会,那个深爱我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心中的痛楚仿佛是一把无形的刀,刺痛着我的心灵”(《母爱梦回》),“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痛彻心扉,而这一切竟然成了作者坚持学习写作的动力,“那么最终让我静下心来,跟萍水相逢的老师们学写作,是因为母亲,是救赎,是想用文字忏悔”(《后记》)。
其实,这种悔恨与悲哀之情,岂止只限于母亲?难道抒情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对于自己的父亲——一位自幼受人欺凌白手起家的孤儿,一位坚持原则去世时还不忘缴清党费的老党员,一位养育八个事业有成子女的好父亲;对于自己的长兄——一位在部队军营待了十八年的士兵军官,一位退伍退休后仍然声称“国有战召必回”的老战士,一位家中有事首当其冲出来“排雷”的好大哥;对于自己的大姐——一位为了爱情远嫁到连耕牛都不时摔下悬崖峭壁耒头岭的新媳妇,一位丈夫英年去世后却独自为子女撑起门户的好母亲;还有那位Z君——一位吃过作者青涩李子却不解其味的同窗,一位没有告白就自此天各一方再无联系的故人,甚至都没有牵过手,但是却在“天真无邪无瑕的季节,留给我一朵永恒的洁白之花”的Z君(《永恒之花》)……难道作者对于生命中这些为其担惊受怕魂牵梦萦的生命过客就没有亏欠?没有遗憾?答案是否定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以文字的方式去记录”(《后记》)。这一点与鲁迅《伤逝——涓生的手记》开头语同出一辙:“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当然,抒情主人公要写下她的悔恨和悲哀,是为亲情,为爱情,为友情,为自己!似乎唯有写下这些蘸着血与泪的文字,表达自己迟到的忏悔,才能救赎自己那颗无法自我原谅的灵魂,给自己逝去的青春唱一首哀伤的挽歌。
二
散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取材很广泛,所以尤其要在布局谋篇的“精巧”上下功夫,因为只有这样,散文才会短小精悍,意趣无穷。散文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条状结构和块状结构。条状结构,一般以时间为线索,把材料编织起来,层次之间表现为剥笋式的递进关系;块状结构多截取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片段,将其由一条红线如串珠一般有机地串联起来,层次之间是并列关系。不论哪种结构,都要把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像把零散的珍珠串成闪光的珠链。
按此说法,散文集《雾杜鹃》在总体结构上是条状结构。散文集《雾杜鹃》二十一万余字,分四辑依次为:《青涩的回味》《无声胜有声》《与月共此时》《家中有老兵》,此种排列大致是按照童年、青年、中年的人生岁月,或者说是按照女孩、女人、母亲、奶奶的人生角色进行排列,很明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对自己五十载人生历程作了一个总结性回顾。其实四辑中的篇目也多半是条状结构,例如第二辑《无声胜有声》中的篇目依次为:《无声世界》《收徒传艺》《小鸟闹枝头》《夜幕之隅》《舞裙风云》《蝴蝶牌缝纫机》《跑啊》《无声胜有声》《亲子活动》《千里骑行》,这十个篇目明显是以时间为线索把材料编织起来,叙述了波波制衣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至羽化成蝶创出品牌的故事,层次之间表现为一种递进关系。
具体到四辑中的每一篇散文作品,则大多采用块状结构,例如在《童年趣事》一文中,分为五个小故事:(一)野鸡不会飞(二)团鱼掉水里了(三)过年啦(四)送亲(五)看畜生等,作者截取表面看来互不相干的五个片段,将其由一条红线如串珠一般有机地串联起来,共同组成系列童年趣事,层次之间则是并列关系。
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散文集《雾杜鹃》线索明了、脉络清晰、结构完整且合理,作者借此对大半辈子人生心路历程进行了阶段性回顾与总结。
三
散文是一种讲究文采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有的华丽,有的淡泊;有的庄重,有的诙谐;有的激昂,有的哀怨。散文集《雾杜鹃》写的是一位“南飘”湘女在广东南方工作生活多年之后献给故乡湘南的一曲充满深情厚谊的恋曲,是一位多情女诗人致逝去青春的哀伤挽歌。因此,它的语言风格上是属于独白式的浅吟低唱,文辞朴素而饱含深情。
其文辞的朴素是显而易见的,例如:独自躺在自己的秘密基地,后山山坡的松树林里。从小到大,我没有什么朋友,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我都会来这个山坡。开心的、不开心的,和这里的小花小草或倾诉,或分享。它们很安全,对我很忠诚,不会道听途说,也不会伤害我。我和这里的一草一木有过承诺,互守彼此的安全与秘密。(《母爱梦回》)
我在石墩前,有过一次奇缘。一个走江湖的算命先生路过,芸芸众生中问我是哪家的妹子?然后掐指一算,一本正经地对母亲说:这个妹子是个财主婆命,命中守着一个大仓库,将来是个主事的,腰间挂个钥匙至少半斤重。……三伯母轻声细语道:“给老鼠留两个过冬,不然它们会饿死的。”(《忆莲花塘》)山花遍野的时候,周六的午后,扯着村里小伙伴们的尾巴,到山里去弄柴火,是最快乐的事。而拒绝我加入的,往往是自己的妹妹。理由很简单,用她的话来说我就是个吃了不务正业的主,哪是去弄柴火,就是想跟着去挖花、摘果玩,她懒得照顾我!(《童年趣事》)这些文辞朴素得就如湘南故乡莲花村口道路上的泥巴与石子、条子岭上的野花与小草。
在文辞朴素的背后,却往往蕴含作者深厚的情感以及其对于人生的独特思考,例如:我在沙滩静静等待。与其说我是在等待,不如说我是在忏悔。(《母爱梦回》)树头上锯齿留下的伤痕,烙疼我的忧伤。(《忆莲花塘》)人都喜欢站在七彩光环正面,欣赏和赞美它的光鲜和温暖,习惯性地选择忽略背后影子的孤独和寒冷。哪怕这影子在挥手呐喊,也如听障者咽喉里发出来的歌声,只能唱给自己听。(《小鸟闹枝头》)聋哑人的世界,简单易懂,忧伤和快乐都浮于表面。在他们眼里黑白分明,没有灰色地带。身处他们之间,很容易被他们的简纯和乐观感染,不用费尽心思去猜疑人生和人性。这也是我愿意和他们共处的原因。(《跑啊》)哥哥转业时,父亲对哥哥说:做人如吃饭,不贪不偏,筷子只能夹在菜碗中间,不可以翻到碗边去,更不能把筷子伸到别人的碗里去。在部队如此,到了地方更要如此。(《父亲的党费证》)
这些朴素文辞中蕴含的深情与哲思值得称道。
朴素的文辞就不美吗?我看未必,中国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当年就终其一生追求朴素:“我是酷爱朴素的,这种爱好,使我的情感显得毫无遮蔽,而我又对自己这种毫无遮蔽的情感激起了愉悦。很久了,我就在这样的境况里继续着写诗”(艾青《〈北方〉序》)。散文集《雾杜鹃》中绝大多数篇什(作者加入韶关、乐昌市作协之后的采风作品除外)都是回忆性文字,是作者抚慰自我灵魂之作,创作初衷绝不是为了发表之需要(更不用说结集出版),说白了,作品是作者写给自己看的。既然是写给自己看的,当然朴素一点也没有关系,就像美女出门前往往要精心打扮一番,而待在家里却只是懒洋洋地穿睡衣趿拖鞋一样。但是又因为这些散文大多是“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司马迁《报任安书》),作者自己也说过:“如果说在制衣工作间心心念念不忘少年梦,一直坚持涂鸦,是梦想支撑着我在艰难中好好生活,在尘埃的最底层用文字温暖、安抚自己,那么最终让我静下心来,跟萍水相逢的老师们学写作,是因为母亲,是救赎,是想用文字忏悔”(《后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与元九书》),自古到今,感动人心的除了情感再没有其它,故而散文集《雾杜鹃》的语言显得饱含深情。
这些语言顺从抒情主人公的创作思路,像山间的泉水一样,自然地喷流出来,像火山的岩浆一样,自然地迸发出来,显得从容不迫,舒卷自如,文辞虽则朴素,但是情深意长,颇有见地,这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最感人!
总而言之,李爱凤散文集《雾杜鹃》在主题意蕴、结构、语言等方面很有特色。尽管前期作品整体呈现一种暗色主基调,里面感伤氛围扑面而来,但是庆幸集子后半部分,也就是她参加韶关市作协之后创作出的一系列散文,格调明显温暖明亮,让读者看到了一位有着丰富人生阅历的女作家在作协文友们的帮助之下心态调整之后的积极乐观姿态。读罢掩卷之余,不知怎的,我的脑海里竟然恍惚浮现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影子,萧红原本都不是什么有野心的人物,不想成为文学名家,却阴差阳错地有了发挥文学天才的机会。雾杜鹃(李爱凤笔名)与萧红在某种程度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在本质上是个善于描写私人经验的自传体式作家”(葛浩文评萧红),一样的性格任性倔强,一样的命运曲折坎坷,一样的文字馨香生动。
根系黄泥坳的大树
——浅读余路根《致不完美的自己》
作者:伍世娟
初夏的天气并不炎热,清晨更是怡人,卷帘试问,微风初透,又是一个缠绵雨天。抱着手中的书,踱步阳台小坐,翻开余路根的散文集《致不完美的自己》,穿行在书中的文字里,任由斜斜的雨点在天空里追逐,在树叶上跳舞,在花丛间捉迷藏,可是到了地上就不见了,留下一片湿淌。
地处粤北山区的黄泥坳,吮吸着这样的雨水,滋养着生息,其中有一棵树木,攀岩生长,他的根系犹如铁爪,紧紧扎在岩缝中、泥土里,即使是叶腐成泥,落尘是土,也足以滋养他瘦弱的身子,如今的绵绵细雨,更让他枝繁叶茂,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出身贫瘠体验多。路根是个单亲家庭里长大的男孩,跟着爷爷奶奶过着务农生活,在黄泥坳上《割草》、《拾柴火》、《养蚕》是他童年生活的全部,也为他刻下了甘涩的故事:《捉迷藏》、《夹兔子》、《我的发小》、《泥里的世界》。黄泥坳的每一处景物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炊烟》、《那棵老树》、《石板路》。黄泥坳的每一个亲人都装在了他的心里:《母亲》、《爷爷奶奶》、《光棍》、《我的大姑》。他用带着黄泥坳泥土的文字,记载着他成长的心灵。
擅长写作赋力量。他的写作,是孤独的象征,在那“每个奋斗的夜晚”,“历经无数失眠而又孤独承担一切”,“我就像一个疯子,自言自语,一个人在对白”,是倾诉,是激励,也是他生长的动力。“于低谷时,用文字记录内心,寻找强大的支撑;在高峰时,不断自我审视,寻回清醒之心”。这样的文字充满着力量,充满着自信。
艰苦奋斗有出息。为了寻求“出息”,过着与众不同的读书生活:摆地摊,送外卖,当洗碗工……出来工作时,他背着好几万的学费贷款,身上只有20元,连2元的公交费也不舍得花,连喝2个月的自来水。终于,他创造了奇迹,用互联网电商运营,直播运营,从零开始打造月销售额过亿,年销售额过百亿的项目,带着200多人的团队,书写着自己喜欢的故事。
心系家乡做贡献。“当有人问我,如果给你重新选择的机会,你想过怎样的人生”?他说“选择种地吧!“黄泥坳的山山水水滋养了我,给了我生命的意义,黄泥坳的溪流、河畔、夕阳、庄家、家畜陪伴了我,给了我不一样的童年,黄泥坳的人们朴实、善良、勤劳陶冶着我,给了我榜样”。他自掏资金,为黄泥坳修路,架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们,给不方便的人行以方便。
他是生长在黄泥坳石缝里的一棵树木,流年清浅,岁月匆匆,他已经是一棵大树,枝繁叶茂,茁壮成长,尽管不太完美,但依然挺立着,遮风挡雨!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