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字珠璣 屈原精神延續
——漆雕世彩新著《楚辭集聯》序
陳怡良
集詩人、作家、學者、書畫家、教育家於一身的漆雕世彩先生,此次又再出版一部新著,即《楚辭集聯》。前個人曾為其大著《新楚辭》寫過序文,今蒙其不棄,再囑個人,為其新著撰述序文,個人既為其多年同道好友,又為其誠摯之忱所感。因此允其所請,欣然命筆。
一、《楚辭集聯》,界定其義為先
世彩先生的這本《楚辭集聯》,是一個很特殊的文類。先來解釋何謂對聯,有專門研究此體類之張治說:「對聯又名楹聯,或叫楹帖,俗稱對子,現在一般通稱之為對聯」,又說:「對聯是將若干不同的字句,分別組合,造成兩個互相配對,用來表達情意的話語」言之良是。由於我國文字,屬於方塊形體,一字一形,一字一音,與外國拼音文字不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種特殊作品。以其單形單音,聯綴對偶,極為方便,且易於直書,於是自然有對聯作品的產生。近人吳調公進而闡述說:
對聯正是利用漢字的特殊性能來構思、造句、修辭、敘事、狀景,抒情
言志。以精煉而形象的語言,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既含蘊深厚,富有
詩情畫意,又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優美,成為我國文學藝術的特殊形
式,真是中國文學的一大創造。
以對聯能發揮多方面的功用,確為我國人珍視的寶貴文化遺產。因之吾人對此一文化遺產,切不可忽視,更應努力學習,使其發皇光大,因為這也是我們知識份子的重責大任。
而集聯者,誠如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寫的:「即以昔賢之成句,依聯創作之規則,經搜索、比對、覈辯、衡量,綴集而使之成為寬泛意義上之對聯」。而《楚辭集聯》即是以《楚辭》的字、詞、句為聯。而集聯所要求者,是「求語言渾成而另出新意,或描述新的意象,或創造新的意境,或表達新的思想」,如是,則集聯的運用大矣哉!
二、專著創新,似尋常最奇崛
王安石〈題張司業集〉詩云:「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若以此兩句來驗證世彩先生創作這本《楚辭集聯》,可說極為符合。個人為何下此評語呢?後文將會詳明的討論。先來瞭解對聯這種文體。
對聯在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可說是一種具備獨特美的藝術品,近人李漁叔序《莘庵聯選》,對對聯曾下一中肯與精嶄的評論說:
嘗竊窺前輩製作之意,其於留題風月,藻繪江山,初不過陶寫襟懷,宣洩
情性。若贈遺慶弔,抑揚高下,必也適其分際,默運寸心,褒貶寓乎一字
一句之微,而華袞鈇鉞之義皆具。至於激勵忠孝,宏獎善類,尤措意焉,
故每一聯出,爭為傳寫,流播遐陬下邑,頌之數十年或百年不衰,深入乎
人心,而厚培風俗。推其義,固仍與《詩三百篇》之教相發,是則昔賢為
之,而不肯苟焉。
李氏所評,切中肯綮,深獲吾心。蓋對聯最初,乃文人學士,對風月、江山事,「陶寫襟懷,宣洩情性」而已,然對贈遺慶弔事,也適當的加以撰寫,自然也運用寸心,在一字一句之間,寓有褒貶之義,於人而言,則「華袞鈇鉞」,自是加在其身。當然某些對聯,文人學士更是有心放在「激勵忠者,宏獎善類」上,以可正人心,移風俗,如是,這些名家製作之對聯,讓人讚賞不已,而流傳各地,甚而傳播數十或百年而不衰。
對聯在某些人士眼中,或將其視為是文人之間的文字遊戲,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其實並不盡然。對聯創於五代,長於唐宋,至清代而大盛。最初自是文人所撰,其後推廣至社會各階層,成為一種被廣泛應用,而普受歡迎的民間文學。以其為一種極富生命力,薈萃吾國多種文學形式之長的文體,應用極廣,又能雅俗共賞,惜者是未能在我國古代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未免令人遺憾。實際有很多對聯,乃出于名家手筆,雖或許是片言隻語,然字字珠璣,蘊含之意義深遠,情趣無窮,讓人玩味不盡,是上乘的藝術佳作。
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個人以為頗具創新性,如其在〈書後〉自述的:「是自《楚辭》問世二千三百多年來,第一部集《楚辭》為聯的專書」。千百年來,無數的學者,對《楚辭》的探究方法,是在「辨字、審義、溯源、通變、注釋、翻譯、補闕、覈流、訪本、考證、比較、析疑、解騷、評騷、續騷、擬騷等」方面,而他則突發奇思,以《楚辭》來集聯,突破現有的《楚辭》研究侷限,以一種「新品種、新樣式、新方法」,在前賢少數一、二聯之嘗試啟發下,撰成三百二十六聯之製,可謂曠古未有。
當然,或許在某些人之心目中,此項撰述,極為尋常,不足為奇,但個人之所以稱其為「奇崛」者,乃在他並非食古不化,固守陳規,不知變通,而是他除了在「音節、詞組的關鍵位置上,能講究平仄,講究對仗」,盡量「保留屈宋楚騷的原汁原味」,使出渾身解數,「放寬平仄的限制」,「不強求平仄音韻合律」,且有時還改變字詞,或自造新詞,來代替名言,又或顛倒語序,使其更加契合情境,這是一種大膽的嘗試,如此,豈不是一種集句的創格嗎?
前個人曾為世彩先生的大著《新楚辭》,寫過一篇序文,文中曾引用胡適先生的著作《嘗試集》文句,文集中,他曾將宋.陸游的一首詩句:「斜陽徙倚空長嘆,嘗試成功自古無」,句中「嘗試成功自古無」,應是別有意涵,而非真理,而胡適先生則將此句改成「自古成功在嘗試」,真是神來一筆,化腐朽為神奇。個人今再借花獻佛,將此句再轉送給世彩先生,因為世彩先生的新著《楚辭集聯》,就是因他毅力不撓,勇於嘗試,而成功的一部作品,可喜可賀!
三、成如容易,卻是嘗盡艱辛
前個人略述世彩先生的大著《楚辭集聯》,表面上看,似極尋常,其實有其奇崛處,因為他撰述的,是一種創格。而在世彩先生撰寫過程中,他人或誤以為是一件簡單輕鬆,易如反掌之事,其實大謬不然。事實上,卻是嘗盡萬般的艱辛,最後才大功告成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要不是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透露他在撰寫過程中,是如何的嘔心瀝血,如何的費盡苦心,嘗盡艱難,否則誰也無從得知他的艱苦!
在此,個人依世彩先生在《楚辭集聯》〈書後〉的自述,略述其在撰述過程中,所遇到的難題:
(一)是《楚辭》的詩句,原非按平仄規律寫成,難於集成對聯。
今要從中選擇平仄詩句,對仗工整,以組成對聯,實在是件難事,而這自然是屬於先天的限制問題了。
(二)《楚辭》文辭艱深,且歷代《楚辭》文獻,頗為繁雜。
因而在撰成對聯前,需對《楚辭》全文的句意、段落、章法、典故、意象,最重要的,是詩人屈原創作的微旨,要非常熟諳,深入其中,有所體悟,再經字字審度,語語斟酌,方能搦管伸紙,下筆底定,此亦世彩先生自己自述的,在撰寫對聯前,先建立在「喜愛《楚辭》,樂讀佶屈聱牙的《楚辭》的基礎之上,養成—捧起《楚辭》誦讀,就有如嚐龍鮓的感覺——特別有吸引力,特別有味道,甚至產生—種偏愛,—種嗜好,—種清癖,—種很深很深的癮」。
(三)是須耐住寂寞,志向堅定,窮追不捨。
此節是世彩先生有感於今日物質豐盛,日新月異,人人無不在競逐名利,—切以功利至上。而—個人要想完全摒絕外界誘惑,不趨炎附勢,不惑於物欲,得心應手,而能水到渠成。有人說:「作文—如鼓瑟,鼓瑟不難,難於調弦;作文不難,難於鍊句」,以此來對照世彩先生之撰寫《楚辭集聯》,其為文之難,不難得知。二則是世彩先生心志堅毅,在撰寫《楚辭集聯》時,雖遇及艱難,絕不棄守,仍然持志不懈,即使「得了上聯,下聯的對出」,依然「窮追不舍,苦苦尋覓」,以求得解,所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是矣。三則是世彩先生,外求其讀書人氣度之擴充,內保其文人之獨立與尊嚴,擇善固執,—心—意,以發揚屈原精神為志業,而撰寫《楚辭集聯》,顯然反映出其與世俗大眾,極為迥異的人格與操守,正符合儒家修身的唯—心法——正心誠意,此豈非是難能可貴?
(四)是翻譯。
世彩先生又提到上下聯句,為使更多人能輕鬆閱讀,則須將聯中典故、生僻字等,進行注釋,再進而翻譯。若注釋與翻譯,還不能盡其意,則須另加附言,予以更詳盡地解讀。由此看出,要翻譯先秦的詩歌,又要能傳述其風格神韻,確有其難度,且如楚騷,離開現代年代甚遠,要掌握住古人的情感、思路,可說難上加難。因之他就提出其在二十七年前的主張方案,以為翻譯先秦詩歌,要達到「準」、「通」、「信」、「雅」、「雋而圓」的五項準的,如是,才算是一個理想境地,可是話又說回來,想要達到此目標,那可要下多大的工夫,才有希望做到啊。
對聯絕非是詩餘之末,亦非是筆墨遊戲,雕蟲小技,在藝術上的功用,已構成它是中國古代文藝作品的骨幹,經過長時間的演進,早就脫離韻文本體,形成了—種形式與內容,均有其獨特格調之文學作品,因之切勿視其為小道而加藐視,正如—位專家說:
對聯雖小道,卻易學而難工。無學識便失之淺,無風勢便失之弱,無感
情便失之浮,無辭藻便失之俗,無修養便不能臻於雄厚雅麗之境。
此位專家見地獨到,別具慧眼。要將對聯寫好,而達到精湛奇巧,格高雅麗的境地,以避免「淺」、「弱」、「浮」、「俗」之弊,除了要下工夫研究,認真學習外,最重要的,是要厚植學養,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矣。如此要達到「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韻〉)之境就不難了。
四、延續創新,繼承屈子精神
屈原是中國正史上第一位文學家,正如蘇雪林師說:「他可以算得我們中國第一個天才,第一個宏博的學者;他又是個熱情磅礴的愛國文人,—個極有眼光的政治家,—個酷愛真理,反抗強權的志士,他的芳潔熱烈的性情,和堅貞卓犖的人格,已替我們文學界,樹立了萬古不磨的典型」,因而應該尊稱他為「中國文學之父」(〈屈原〉)。
屈原具有崇高的情操,內外兼美,是—位有如伯夷那樣的「聖之清者」,無怪乎蘇雪林師要尊稱他為「中國文學之父」。而在文學的創作上,他更是—個具有創造才華的奇才,筆者個人曾將他創造的《楚辭》,其所突破的創造,歸類為下列幾項:
(—)形式:韻散結合——鎔鑄眾體,別創—格。
(二)取材:虛實結合——現實刻畫,糅合神話。
(三)音律:詩樂結合——和以楚樂,節奏曼妙。
(四)造語:語文結合——化俗為雅,自鑄偉辭。
(五)運筆:奇華結合——文約辭微,驚采絕豔。(〈屈騷之「變」與「不變」〉)
而世彩先生有心要繼承屈原創造的精神,不畏艱難,不計毀譽,歷經漫長的十年,陸陸續續,創作出《楚辭集聯》三百餘幅聯語,可謂漪歟盛哉!其創作原因,正如他在《〈楚辭集聯〉〈書後〉寫的,「集《楚辭》為聯」,是要「把它與騷體詩的創作聯繫起來,作騷體詩是在《楚辭》大纛之麾下,向外開拓,向前邁進,寫出具有《楚辭》韻味的新時代騷體詩」,而集《楚辞》为聮,是在《楚辭》文辞的沉浸中,有时甚至是在迷醉中,再回向《楚辞》内核鑽入,且要「向主旨回歸,向內挖掘,與屈子心靈更加靠近,讓集聯與《楚辭》文句融而為—,讓它更加純潔精煉,思想意蘊更加集中」。其所揭櫫的創作因素,可說動機純正,意涵深刻,尤其難得的,是屈原的創新求變,也讓世彩先生效之仿之,有所繼承,因而使其大著,能為《楚辭》研究園地,培植出獨樹—格的奇花異卉來,值得為他高興與祝賀。
個人以為世彩先生的這部《楚辭集聯》,對其本人,或對社會各階層人士而言,無庸置疑,有其劃時代的意義在,以下個人就略舉幾點,作為個人閱讀後的一些微末心得報告:
第一點心得,自古以來,文人學士,總希望能立言傳世,如唐.韓愈就說:「化當世莫若口,傳來世莫若書」(〈答張籍書〉),因而使彼輩人人無不執筆著作,歷代以來,著述可謂浩如煙海,然真正能流傳於後世者,事實上是極有限的。清.曾國藩於〈聖哲畫像記〉—文說:
吾讀班固《藝文志》,及馬氏《經籍考》,見其所列書目,叢雜猥多,作者姓氏,至於不可勝數,或昭昭於日月,或湮沒而無聞。………為學著書之深淺同,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亦皆有命焉。
歷來著述,既如此眾多,而能傳於後世者,寥寥可數,而「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曾氏以為「皆有命焉」,姑不論是否有命,著述能流傳於後世者,真的是百不得其—,然而千百年來,文人學士,不絕於途,仍是不嫌煩瑣,不計利弊,長年累月,埋頭努力,既使嘔其心,瀝其血,銷磨盡一生歲月,—生精力,亦在所不辭,可見創作原是有心者有志者,極其自然的表現。當然,從事寫作者,雖說出於其情思志趣,然亦須其人具足才氣稟賦,方能寫出珠璣文章,若非奇偉倜儻之人,是無法勝任的。
世彩先生才華洋溢,文筆雅健,其對《楚辭集聯》的書寫,完全不考慮或傳或否,或名或不名,個人推測其心思有三:
1.使命感使然:世彩先生對屈原之人品,是無比的崇敬,對屈原之詩品,
是無比的仰慕。其個人理想高遠,抱負不凡,有心要發揚屈原精神,也就是憂國憂民,堅持正義的大無畏精神。因此他除了研讀《楚辭》,創作新《楚辭》外,他構思出以《楚辭》來集聯,以一種創新的方式,去製作聯句,化繁為簡,去蕪存菁,那些聯句,還是保留《楚辭》的原味,與屈宋人格精神的光輝。
這些聯句,言簡意賅,語言精彩,易記易誦,引人入勝。若能深植在人們的心田裏,也都能受到感召,都能愛惜一己之人格與名譽,自重自愛,出污泥而不染,不隨俗浮沈,以能為社會國家,盡其一份子的奉獻,風行草偃,移風易俗,如此,個人小我的生命,豈不是更有意義?
2.責任感使然:個人一向認為屈原是儒家君子類型的人物,儒家提出「篤志」、「力行」、「好學」這三項修養,而這無不在屈原身上顯現出來,單看「修」、「好修」字詞,在屈原作品中出現的次數,就可想而知。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如今堂堂皇皇的呈現在世人眼前,首先是其使命感使然,其次是世彩先生的責任感導致,才會有這部書的問世。
蓋盡責的人,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一如前節提到的,在世彩先生撰述《楚辭集聯》的過程中,其所遇到的艱辛與困境,真的讓人為之動容。而也就在他責任感的驅使下,義無反顧,一往直前,困心橫逆,他終究將那些橫阻,一一克服,若無責任感的驅迫、激勵,否則這部新著,豈能在今日完成?個人以為世彩先生克盡厥職,無不是在發揮其良知良能,所謂天助自助,這是大自然的基本原則,而他能挑得起重担,無疑的,他的確是一個強者。
3.行動力使然:有行動才會有結果出現,無論結果是正是負,若要讓它帶來甜美的果實,則自然要付出一些代價,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古之名訓,告訴吾人,一個人只有付諸行動,向前進取,事情才有成功的可能。世彩先生既確定要將《楚辭》集聯,此極具意義的崇高目標,亦是一種非常的事業,勢必要有非常的魄力,不辭辛苦,勇往直前,才有實現的機會。如今,《楚辭集聯》歷經十年的耕耘、灌溉,終於付梓了。
我個人形容此事,一如種樹,須要細心、耐心、愛心去培植。歷經日曬雨淋,才能使幼苗,茁壯成巨木;也—如釀製醬油,材料黃豆,須經淘洗、日曬、裝甕、發酵等過程,才能聞到芬芳氣味。而世彩先生有其理想,有其抱負,有其魄力,使其脊樑,不斷的鍛鍊,才得以承擔這重責大任,所謂任重而道遠,「自知則明」、「自勝者強」(老子語),此事均在世彩先生身上,得到驗證。正如他前年所作所书的楹聮:“應堅持锻煉留此身擔當宇宙,不隨時學習持何技服務蒼生?”
第二點心得,《楚辭集聯》中的名言警句,有些是依原文組合,有些是稍加改易,有所增減,但都是歷經淬煉,傳誦不絕的詩歌精品,是經得起後人再三咀嚼、深思的作品,是很有強大的教育作用的。如:
《集聯》之十:「與蛟龍齊飛,與鸞鳳比翼。
與天地同春,與日月齊光」。
《集聯》之十一:「德光明而有廉,行婞直而不豫」。
《集聯》之六七:「幽昧險隘,雖九死猶未悔。
耿介純粹,亦余心之所善」。
以上幾句,巧妙組合,表現出屈原的高潔形象,當會使人對屈原人品的印象,更為深刻,而成為吾人心中的模範、榜樣,足以令人崇敬仿傚。再如:
《集聯》之五:「竭忠而死國,發憤以抒情」。
精簡的二句,展現出屈原忠愛君國的熱誠、情懷。有識之士或青年學子,該是如何的受到感動、激勵!
《集聯》之一四三:「出國門而軫懷兮,何日夜曾忘之。
哀州土之平樂兮,羌靈魂欲歸之」。
《集聯》之一八四:「狐死必首丘,鳥飛亦返鄉」。
上—聯句,是說身在異地他鄉的人,對故國舊鄉的懷念,朝思暮想,當會是如何的耿耿不寐?「靈魂欲歸」四字,刻畫了遊子思鄉,眷念不捨的深情。
下—聯句,寫出狐念舊居,鳥思故巢,鳥獸尙且如此,而人是感情的動物,豈能不如鳥獸,而棄其根,而忘其本?另如:
《集聯》之一:「感青春之奮發,駕龍馬而騰飛」。
按:此兩句聯句,是集〈離騷〉、〈大招〉、
〈湘君〉三篇字句為聯的,雖是三篇詩句組合,而屈原龍馬精神猶在,對年輕學子的鼓舞,有其積極的正面作用,因之年輕學生,當趁著年少,奮飛精進,力爭上游,切勿渾渾噩噩,不思上進,虛度一生,否則如與草木同朽,又有何意義呢?另如:
《集聯》之一四五:「名不可虛作,善焉由外來」。
按:這是集〈九章.抽思〉句為聯的。此聯句對個人的修德養性,有極強烈的啟發性,所謂「誠實為美」、「人無信不立」、「信義為立業之本」,人處世待人,最重要的,是要以「誠信」為本,切勿為虛名財利所惑,而到處招搖撞騙,雖或得逞一時,「日久見人心」,久而久之,必為他人所識破,致名聲毀於一旦,身敗名裂。屈原的君子風範,言行一致,聯語二句,正是他為人的寫照,值得人人警惕。
若是針對從政者而言,如:
《集聯》之一OO:「舉賢授能,竭志盡忠」。
按:此聯是集〈離騷〉、〈卜居〉之句為聯的。其意乃謂從政者,其本身自當竭盡心志,盡其悃悃忠誠,在施政上,宜識人以明,舉賢授能,發揮為人部屬之才幹,成為國家之棟樑,方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百姓能安居樂業。
總之,《楚辭集聯》中的警言金句,給予讀者一種嶄新的思想啟發,也可說這都是聖賢的開示,帶給人們一種正義無畏的力量,培養慎思明辨的思想意識,以發揚人格健全的道德勇氣,而達到其教育功能的最高準則。
第三點心得,《楚辭集聯》一如前節所言,是一種創格,一種新形式,新方法,只因集聯之後,其「意義更加精粹,文字更加簡短,更易於記誦,更適應當今生活快節奏中的人們」(《楚辭集聯》「書後」語),個人給予的評價是:「簡明扼要,戛戛獨造,聖賢開示,發人深省」。
《楚辭集聯》在教育性而言,應可發揮其極大的啟迪作用。不僅如此,當然它也有其應用性,譬如應酬往來,或屬於文人的文化活動,如書法展覽、書法比賽、碑帖製作等。另外其中某些聯句,更有著娛樂的作用,蓋某些聯句,是極有諷刺性的,或可藉這些聯句,使某些憤世疾俗之士,稍解怨懟。又或使一些性情豁達之士,以超塵脫俗之態度,藉以自嘲,或以刺世,勸誡,而達鍼砭世俗之目的。如:
《集聯》之二一一:「服斯艾以盈要兮,爾何懷此獨異?
委厥美而從俗兮,苟得列乎眾芳」?
按:此乃集〈離騷〉句為聯。人生在世,儘管自認才學俱優,然卻難以一直一帆風順,不如意事,固十常八九,小人道長,君子道消,豈能如何?怎麼排解呢?若以上述聯句對之,則不平之氣,當會得到舒解,心情自然會開朗些,所謂「境由心造」,不是嗎?再如:
《集聯》之二二三:「人心不足,虺蛇吞象。
「獸口能言,鬿雀食人」。
按:此聯對句,原出自〈《楚辭》.天問〉,經稍將原文,加以更易,並增減幾字,原疑問句改成肯定句後,其諷世意味,更為強烈。蓋社會上,往往有些人,自私自利,自大自矜,私欲旺盛,其內心念念不忘的,只有個人的欲求與享樂,其所作所為,常是損人利己之行,如是,其不樂極生悲者,未之有矣。若以上舉聯句對之,豈非是活畫出這種人的醜態面目?而上舉的對句,可謂戲謔備至,讓人頓生痛快淋漓之感。其他如:
《集聯》之二三二:「鳧雁皆唼夫粱藻,鳳凰獨翔乎霄空」。
按:此原是宋玉〈九辯〉的原文,經加增減幾字後,集成對句。蓋世風日下,庸俗者往往靠背景或關係,佔居高位,卻尸位素餐,毫無作為,致庸庸碌碌,過其一生。而有些才能傑出者,卻懷才不遇,到處碰壁,令人感到不平。聯句中,以鳳凰形容這種才俊之士,以「獨翔乎霄空」,形容其未能獲得拔舉,只有孤處一方,而被埋沒。現實世界中,往往是如此,讓人無可奈何。上述的對句,對比之下,可以看出其諷刺性十足。
韓愈有詩云:「文字觑天巧」(〈贈孟東野詩〉),此所謂「天巧」,詞意原是指天賦本能。吾人或可借來指屈宋之《楚辭》原作。而李賀提出「筆補造化天無功」(〈高軒過〉),雖是李賀之文學主張,也是表達其對詩藝之自負與肯定。其實吾人或可借此句詩,來形容世彩先生的《楚辭集聯》,也就是因通過能奪天巧的藝術手腕,而使《楚辭》原著,更加活化,更有生命力,措辭造句,歷經千錘百鍊,善用遐想與濃縮的手法,另闢新境,自出機杼,以達到戛然獨造的高超意境,足以看出世彩先生,寄託在集《楚辭》聯句的構思與決心,及追求藝術表現的精神了。
世彩先生的理想,是希望藉著《楚辭集聯》的聯句,能廣泛的散佈於學界、教育界,以至於社會各階層。人人都能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遵循禮、義、廉、恥的規矩,卓然自立,對社會、國家,貢獻出心力與血汗,一致為百姓之福祉,社會之安定,民族之興榮而奮鬥!試看世彩先生在其大著的〈內容簡介〉文末說:「凡為當代之中國學人,須獲有一部《楚辭集聯》,以便與屈宋《楚辭》,兩相參照,閱讀與欣賞,以探其妙,乃不虛生此國,乃不虛生此偉大的時代」。其發出此豪語,對照文中的「以探其妙」,則其心願與理想,即可由此思過半矣。
五、結語
《楚辭集聯》雖是自《楚辭》集成對聯句,卻能脫胎換體,使其言簡而賅,意切而句健,佳句連連,令人玩味不已,個人以為是卓越之作。曾國藩以為讀書要能領略其文學意趣,而說:
有氣則有勢,有識則有度。有情則有韻,有趣則有味,古人絕好文字,大
約於此四者之中,必有一長。
曾氏之見,高明獨到,個人以為《楚辭集聯》,充滿文學意趣,也是一部有氣有勢,有識有度,有情有韻,有趣有味之作,自是一部絕好文字。又張潮在所著《幽夢影》說:
因思人生必有一樁極快意事,方不枉在生—場。即不能有其事,亦須著得
—種得意之書,庶幾無憾耳。
個人認為《楚辭集聯》,該可推定是世彩先生平生的「得意之書」之一,也是一種「千秋大業」(張潮《幽夢影》語)。一如之前,其著作的《新楚辭》,亦是其「得意之書」。個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中國文學的長河,卻源遠流長,有如長江黃河,滔滔不絕,永不止息。深深期盼每一位國民,都能自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的中國文學中,享用著其中一瓢的文學醴泉活水,以美化每一個人的慧思與靈性。《楚辭集聯》雖僅是萬古長流之中國文學中的一泉一溪,但其在光大《楚辭》大江大河的聲勢與活力上,無疑的,當然是貢獻卓著,值得文學史家記上一筆。
而作者世彩先生的文學創作生命,個人以為應是「老當益壯」、「老而彌堅」的。相信未來假以時日,世彩先生在熱愛《楚辭》的大旂飛舞下,一定會歩武屈宋的足跡,創作、研究不輟,在《楚辭》的園地中,努力培植出更讓人目眩神奪,驚嘆連連的「得意之書」來。有人說「文學生命的意義,是在創造文學繼起的生命」,或說「完美事物的創造,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加以真善美化起來」,個人願將這二句,送給世彩先生,作為其新著問世的賀禮,是為序。
2023年10月15日于台湾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陳怡良,1940年生于台湾嘉義,臺湾國立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屈原学會顧問。主要從事楚辭學、中國神話、魏晋南北朝文学、陶謝詩、中國文學史、中國文学欣赏等方面之教学与研究。著有《屈原文學論集》、《楚辭天問研究》、《屈骚審美舆修辭》、《陶渊明之人品舆詩品》、《陶渊明探新》、《陶渊明研究》、《中古诗人新论》等,另曾於國内外各種學術研討會舆學術期刊上,發表専题論文数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