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荆江抗洪记(散文)
文/王先琳
又到了防汛季,长江沿线多地水位超警戒水位。这情形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参加荆江抗洪的经历。
1998年,经过七十多个日夜奋战,荆江抗洪抢险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作为一个有幸亲身参与其中的人,虽然二十六年过去了,仍然觉得十分荣光,回望那些惊涛骇浪的日子,内心依然汹涌澎湃,波澜壮阔。
俗话说: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在洪水肆虐下,荆江人民奋起抗洪救灾。为了加强抗洪救灾对外宣传,7月2日,我被抽调到江陵区防汛救灾指挥部,专门从事对外宣传报道工作。接到命令后,我立即从马家寨耀新民堤防汛救灾指挥部赶赴江陵区防指报到,投入到紧张的抗洪救灾工作中。
荆江大堤江陵段防汛抗洪牵动着中南海。国务院副总理、全国防总总指挥连续4次来这里视察。日理万机的总理7月6日一踏上湖北的土地就驱车来到这里。
那天,我正在区指挥部写稿,得知总理要到铁牛矶视察,我抓起摄像机就冲向铁牛矶。总理已视察完铁牛,正一步步走向矶头,察看长江水情。由于矶头窄小,临时用砂袋垒起一个小平台,脚下就是惊涛骇浪。其他人,包括记者也被挡在了后面,能正面拍摄总理和领导的只有我。这是天赐良机!我抓紧拍摄,记录总理的指示。没注意脚踩到最边上的砂袋,砂袋一下就跨了下去。说时迟那时快,千钧一发之际,总理的随护一把抓住我的左肩,把正随砂袋下降的我拽上来。两个砂袋落入洪水中,瞬间被吞没。总理平静地望望铁牛,对身边的区委书记说:“要把铁牛守好,不让它冲走了。”
总理对江陵人民和江陵防汛抗洪提出殷殷希望,留下了谆谆嘱托,极大地鼓舞和激励江陵人民抗洪救灾的决心和信心。送走总理后,反复思考总理的话,我理解,总理要求的绝不仅仅只是守住铁牛,应该包括整个江陵防区,包括整条荆江大堤,乃至万里长江。为此,我深入69.5公里荆江大堤江陵段和13.8公里长的民堤抗洪救灾一线采访,掌握了江陵人民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连续奋战近,与肆虐的洪水展开殊死搏斗,先后战胜4次特大洪峰的详实素材,伏案撰写了长篇纪实《为了总理的嘱托一一江陵区干部群众防汛抗洪纪实》,被《荆州日报》于98年7月30日在第二版头条全文刊发。
文章刊出后,受到区委区政府领导的表扬。区委书记说:“这是江陵抗洪救灾近一个月来,第一次有像样的文章发表在党报上,是我们交出的第一份合格答卷。”领导的表扬激励我更加努力工作。
洪水就如同一只凶猛而又狡猾的野兽,与抗洪英雄僵持了一个多月,仍不肯败下阵去。进入8月,抗洪形势更加严峻,洪峰变本加厉地向荆江猛扑过来。荆江告急,武汉告急,江汉平原告急……
面对可能出现的超历史水位,湖北省政府拟订了荆江分洪计划。8月6日16时,江陵区接到荆州市前指下达的命令:命令江陵区派4000基干民兵带行李和三天干粮,于当晚8时赶到荆右干堤公安黄水套至祁家湾段,接防621 至661共40公里荆右干堤。
当日20时,荆州市前指又命令江陵区接待安置公安县杨家厂麻豪口两镇32个村共7491户30589名转移群众、1547名饲养员和3236头牲畜。市前指要求荆江分洪区域内的33万人务必在8月7日中午12点之前安全撤离。指挥部命令,转移途中不能淹死一个人。
这令本来就非常紧张的抗洪形势变得更为复杂。但命令如山倒!江陵区迅速将人员分解,通知所属9个乡镇,组建9个基干民兵连,按预定时间赶到指定地点。同时,区委、区政府连夜成立了接待安置专班,30分钟内将接待任务对口划到了乡镇。
7日4时清晨,设立在马家寨、郝穴、新场3个渡口指挥所领导和工作人员全部到位。公安局组织的90人到渡口负责保卫和疏导工作。电力局、邮电局分别在3个渡口架起照明、通讯专线。1500名青年突击队员、青年志愿者奔赴到3个码头。对口接待的乡镇也在码头边举起了一块块接待牌……
仗打到哪,战地记者就应该出现在那。8月8日,我随刚结束在马家寨渡口坐阵指挥接收安置公安转移人员的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去右江抗洪救灾前线慰问。副部长慰问完中午就赶回江陵,我则留下来实地采访。
当天傍晚,采访结束后,我赶到公安县扬场渡口,只见繁忙的渡口沉寂了下来。经了解,才知道,荆州市前指下达了封江令,
这真是始料不及!想到接下来的采写工作任务,我如热锅上的蚂蚁,在码头上焦急如焚。经过缜密思考,我找到现场负责人,拿出记者证,告诉码头负责人,按计划,我必须赶到江陵采访转移人员安置情况。恳请他通融通融。经过一番恳求,又向公安县防指报告后,总算特事特办,派了三个人,开一艘机帆船送我过江。
暮色苍茫中,小船如一片树叶,时而被抛上波峰,时而又被扔进浪谷,险象环生。隐约看见马家寨渡口了,结果发现岸上站着黑压压人群,有人打着赤脖,还有人背着行李。船长对我说:不好,这些人肯定是想抢上船回家去的,船不能靠岸。我灵机一动,说:在船离岸近二米时,我跳船上岸,船不靠岸,直接回车驶离。船长看我恳切,采纳了我的意见。
简单点说,当我跳下,船后退时,岸上的人明白了,有几个人想抢上船。我急忙爬上岸,回头看,小船已驶离岸边几丈远了。
岸上没有一辆车,我只好步行回区指挥部。这一路,每经过一个哨棚都要接受盘问,解释。好在有惊无险,终于安全回到指挥部。尔后,我根据这次采访,撰写了两篇长篇纪实报道,一篇是《同饮一江水亲如一家人 一一江陵区接待安置转移群众纪事》,另一篇标题为《战斗在荆右干堤 一一江陵四千民兵赴公安防汛抗洪纪实》,分别在《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原民兵》等报刊全文刊发,全方位宣传报道了江陵抗洪救灾的先进事迹。
98年抗洪最关键的日子是8月17日。当日9时许,荆江沙市水位涨至45.22米,超过国务院规定的荆江分洪上限水位0.22米,比1954年44.67米的最高水位还高0.55米。长江流域告急!但最终没有分洪,更没有决堤,保住了分洪区,也保住了江汉平原与武汉三镇。8月17日,桀骜不驯的洪魔,终于在45.22米的超高水位上俯首称臣,洪水随后止涨回落。
这次抗洪胜利既得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更有赖抗洪一线英勇无数的抗洪英雄,还有“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伟大抗洪精神。
作为亲历者,在七十多个日日夜夜里,我实地采写了很多抗洪英雄的事迹以及各类新闻报道近90篇,分别在《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中国改革报》《湖北日报》《荆州日报》等报刊发表。如:《老战友贴心人》讲述从8月6日以来,江陵热情接待安置抗洪部队4批,3000多指战员,细致而周到地为部队排忧解难的故事,被《人民日报》采用;还如《抗洪铁汉周光旭》《把忠诚刻在荆堤上 一一记江陵区副区长、区防汛副指挥长郭昌文二三事》在《湖北日报》《荆州日报》刊发,发挥了榜样无穷的力量!
七十多个日日夜夜,我未下火线。从前指下来后,我发扬连续作战的精神,又接受了新的任务:参加《荆州抗洪志·江陵篇》的编纂。对于我在这期间的工作,组织给予了充分肯定,我被评为荆州市98抗洪抢险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同时,被授予“荆州市乡土拔尖人才”!
二十六年弹指一挥间,今日的江陵县早已今非昔比,改革的春风让历史古韵奏响新曲,荆江大堤经过加固整修,固若金汤;当年被洪水肆虐的江心岛一一南新州已成为旅游打卡点;铁牛矶更是成为滨江公园;各行各业发展日新月异,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城乡处处勃勃生机。
流水潺潺
一一写在七月一日
文/千湖王君
一涓水从石缝冒出来,
心高气傲脚步快,
欢歌笑语跳下山涧,
汇入小河心里乐开怀;
告别高耸入云的世界屋脊,
奔赴前途未卜浩瀚大海。
朱霞绽纷的早晨,
水滴吻着旭日放光彩;
风和日丽的白天,
流动的云朵悠悠哉;
星光璀璨的夜晚,
鱼戏明月真可爱。
石峰阻挡,
敢将高山脚下踩;
深潭挽留,
报以平湖行不改;
历经九曲十八弯,
投入汪洋更气派。
东西南北大舞台,
春夏秋冬善心开,
眼里藏着太阳,
胸怀蓝天白云共徘徊;
初心使命永不忘,
一如既往歌豪迈。
作者简介:
王先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清华大学领导力培训导师、公安部《警察实战训练研究》杂志主编,香港《中国奢侈品》杂志总编辑,《中外诗人》注册会员、签约诗人,全球品牌网专栏作家、中国营销咨询网专栏作家、中华企业文化网专栏作家、高级记者、高级研究员、高级国学文化培训师;著有《风雨斗笠湾》等七部专著,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大公报》等海内外主流媒体发表作品六千多篇,数十篇获国家级奖励,其中小说《风雨斗笠湾》获文化部和《中国作家》"共和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五十年"征文二等奖、散文《驾驭圣马的人》获新华社和《经济参考报》全国征文二等奖;组诗《自然之友》获2021年全国征文比赛杰出诗人奖;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座谈会”、“中华百业杰出创业人才‘五一’座谈会”和“与时俱进,共创辉煌成就”国庆55周年座谈会;名录《中华写作英才》、《中国专家人才库》、《世界名人》和《二十一世纪人才库》等多部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