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感悟】择日(29)
在福州的日子,时常去福州开元寺向本性法师学习佛教知识。法师,是位知识型的出家人,知识渊博。他说:禅的境界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妙高顶上,不可言传。但他又觉得禅的境界,最终还是要借语言来说明的。说: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这便是禅了。
所以,法师出了很多书,也修了《福州开元寺志》。很荣幸我也有几首诗,入在了《寺志》内。但我知道,我修的称其量也只是“非禅”罢了。
在我认为:真正得禅悟者,必定是位非凡的、甚至高尚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纯粹地去把握世间的本质。面对各种诱惑,内心澄澈,放空自己,专心于禅。
我们都知道禅宗五祖曾试探惠能说:“南方人没有佛性。”当时惠能答道:“人有南北,佛性岂有南北?
后来,五祖令众人各举一偈,以为传法的依据,若是见性,即得衣钵,即成为五祖传人。这时大众都以为衣钵非神秀莫属,所以没有人敢与他竞争。当时,神秀日夜思量,终于提出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一偈子,五祖认为虽然不错,但却仍未能见性。所以衣钵没有传给他。
惠能得悉此事,遂央人替他把偈语题在墙上。这偈语是这样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见了,知道惠能已经见性,最终把衣钵传给了他,于是他就成了六祖慧能。
这可以说是禅与非禅的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神秀和慧能的回答,就是非禅与禅的表现,神秀的回答虽然经久思量,却没能真正参透。禅的风格相当独特,所谓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而口口相传,这实在是得其真机。
六祖的原则是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道理上。内心有所束缚不得自由、为欲望驱使但行为上又渴望参禅的其实为非禅。真正的禅,不是听到,不是看到,不是学习得到,而是自己内心悟得到的。
禅与非禅完全靠自身领会,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足够强大的心灵,看到万物最本真的样子,不为万物所驱使,自我消解烦恼与忧愁,便是一种参透。
如无法拥有一颗平静的心,太多附加于身的东西,以欲制欲的方式并非参禅,禅的真正境界是“无”,而不是“有”。所以说,禅与非禅,不是简单字句可阐述清楚的。
虽然生活中的“禅”无处不在,却很少有人觉悟。禅也会顿生的,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若能顿悟,便得禅意。
像我这样,不懂禅,却在谈禅的人,即使学着去参禅,参的也只能是“非禅”了。
但佛教知识,对写作是很有作用的。若想把握特殊、健康的东西,是非常适合用文学表现出来的。因为它是有为的、健康的现实生活阶段的体现。这比当下一些人,拼命用抽象的定义来阐明生活与生活的本质要真实得多。
这世间,有多少个定义可以让我们任性地去下呢?当一个民族己扎根了五千余年,就只能作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特殊地存在。难道不是吗?
晨曦,于,2024年7月于贵阳
作者简介:苏娴,笔名晨曦,毕业于法律与中文专业,研究生学历,文学爱好者。共发表文学作品两千余篇,由中国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了系列丛书《风》《花》《雪》《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