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
“风味饮食一条街”
文||吴永良
记得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期,在我们鞍山市的站前地区,有一个风味饮食一条街,深受人们的欢迎和爱戴。那时人民的生活水平还不高,城镇居民粮、油、蛋、菜等都凭票供应。生活物资又比较溃乏。每逢节假日,早晨上班,夜晚暇游,那条街上,总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好一派欢欣和热闹的景象,人们在开心地吃着喝着,快乐地唠着谈着,在那长不过五百米,宽不过二十米的风味小街上。来自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的人们欢欢喜喜,其乐融融。
鞍山站前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的中心,也是我市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前沿哨所和形象大使。当时,除了市级机关外,鞍山火车站、鞍山旅社、百货大楼、青年商店、妇女儿童商店、人民剧院、儿童电影院等购物、游玩、住宿和文娱场所应有俱全。随着钢材市场的火爆,来鞍办事和旅游的外地人员不断增加,在站前一带餐饮、游玩的场所显然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了解决餐饮供需矛盾,市政府决定在站前地区建立饮食餐饮一条街,这样,既能使外地来鞍的游客和商人领略钢都具有九洲风味的饮食,还能使我市的居民享受着改革开放带来的幸福和红利。
站前风味一条街有天津包子,无锡老正兴,新风餐厅,老边饺子,四季面馆等以面食为主的十多家面馆,还有以北极熊为代表的五、六家冷饮店。上海信利熏腊店,南味商店,五一路饭店也在这条街上设立了服务专柜,为广大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多种饮食服务,那时,人们的工资和其它收入都不高,能到风味饮食一条街去吃上一笼天津包子,一碗老边饺子,再吃上一个北极熊冰糕,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情。如果单位和每个家庭来了客人,能到风味饮食一条街上逛一逛,看一看,请上他们吃上一顿快餐,算是对来访者最好的礼节和尊重。
记得有一次,天津市人民政府第三产业办公室的同志到我市考察第三产业工作时,他们听说,我市在风味饮食一条街里,有天津包子铺,特意要求要吃一吃,品尝品尝鞍山的天津风味。当我们陪着他们吃上一笼又一笼的天津包子时,来鞍的天津客人都竖起大姆指赞声不断,满好!满好!滔滔不绝地说起我们似懂非懂的天津话,比夸奖他们天津产的大麻花还兴奋。
八十年代中期,我在市人民政府第三产业办公室工作。我当时是建立风味饮食一条街的参与者。更是风味饮食一条街的亲励和受益者。风味饮食一条街的建立,对搞活经济,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也是钢城饮食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四十多年过去了,由于城市建设的发展,风味饮食一条街已被拆除。那矮小的红楼,平整的砖瓦房,已被林立的高楼大厦所取代。但那改革的春风,那飘香入鼻一条街的风味,那当时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悠悠往事,仿佛就在昨天。风味饮食一条街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在我市人民的记忆中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