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入死的百岁红军--马广德
刘顶胜 文/图
在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有一位曾经穿过枪林弹雨、出生入死的百岁老红军,名叫马广德。10多年前,我在他小儿子马成岗家如约见到了有“马猴子”之称的马广德老人。当年,马广德轮住在小儿子家,那天上午九点多,老人刚吃过早饭正躺在明亮的客厅里小睡,听到声音,老人醒了。尽管已是百岁高龄,但老人依旧精神矍铄、嗓音洪亮,除了口齿有点模糊外,身体却很硬朗。听说我的来访意图,老人激动地坐起身,给我讲述了当年的峥嵘岁月……
痛失家人遇亲人
马广德1907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县邓河乡李家冲村一户贫苦人家,从小随父亲给地主放牛、种田,14岁时父母双亡,他和哥哥、妹妹随婶娘艰难度日。至今老人还清晰地记得1920年,冯玉祥部队征兵抓壮丁,刚满18岁的哥哥因为要照顾弟妹,拒绝入伍而被活活打死的情景。年幼的马广德痛不欲生,在妹妹的哭嚎中,他被强行拉走当壮丁,成为一个挑脚夫,为国民党部队运送枪支弹药。他们整天疲于奔命,有一次十天跑了上千里路,人都瘦变了形。
艰苦的生活他不惧怕,从小爱憎分明的马广德不满黑暗统治,他决心在茫然中寻找生活的方向。机会终于来了,1933年4月,由于红军的政治攻势和地下党组织的宣传配合,马广德所在部队的一个连发动起义,他们带了库存的大量枪支弹药加入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当时,红25军军长是徐向前,政委是吴焕先。马广德被编入四团二营,从此,他成了一名光荣的红军战士。说到这里,激动的人老竖起了大拇指,他说,那时,孤苦怜仃的他只有一个念头,跟着共产党走,生活才会有盼头。红军的生活使马广德找到了家的温暖,他认定了“部队就是家,战友就是亲人”这个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他相信共产党能带领他们打胜仗,还能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
峥嵘岁月舍生死
战争在现代人的生活中是一部古老的史书,一曲低沉远去的歌。谈起那段历史,与我们,如同看一部黑白老电影,与老人,却是触动了封存心底已久的史料,硝烟、烽火仿佛又浮现在老人的眼前。
马广德说,他虽然不认字,但作战勇敢,头脑灵活,很受连长的喜爱。“丈把高的墙头我四步就能登上去,一个团的人都爬不过我”,马广德老人得意地告诉我,因为这个本领,当年他是出了名的“马猴子”。老人还有一个武艺——耍大刀,“一把大刀挥舞起来,十个八个人近身不了。大刀砍日本鬼子那才叫过瘾,小日本拼刺刀功夫还好,但我不按章法,挥刀就砍,他们可就吃亏了。有次跟日本鬼子干了一仗,打了半天,下起雨来,最后短兵相接拼刺刀。我们穿的是草鞋,脚一甩,草鞋就飞了,光脚在雨地奔跑如飞。日本鬼子穿的是皮靴,往泥地里一陷,走都不利索,慌乱中皮靴又脱不下来,这下可好,我们连刺带砍,一下子就砍倒十几个, 那才叫带劲。”老马说, “我们装备不如日本鬼子的,只能使巧劲,专挑雨天、夜里跟敌人拼打,弄得日本鬼子六神无主,直叹:“中国兵真是‘神猴子’”。从此,“马猴子” 也名声大振了。
死里逃生的经历老人有过多次。老人说,在一次战斗中,子弹把他的脸颊打了个洞飞出后击中战友,战友牺牲了,他侥幸活了下来。最让老人难忘的是1946年在安徽蒋坝与国民党的一次战斗,“真是九死一生的战斗!那场战斗中,由于敌我力量悬殊,团长命令我们特务五连断后,掩护团部安全撤离,无论如何要坚守两个小时以上。我们知道活下来的机会渺茫,人人抱了必死的心上了战场。敌人十几次想攻占阵地,都被我们打退了,那真是一分一秒地挨呀,两个多小时下来,我们100多人还剩十多个,阵地前国民党士兵的尸体也一个挨着一个,血把大地都染得变了色。又是几十分钟过去了,还剩我和报话员两个人。”马广德知道大部队已撤离,就在这时,敌人一颗流弹飞了过来,击中了报话员,由于流血过多,报话员未说几句话就断了气。眼看敌人又要发起攻击了,马广德顾不得掩埋战友的尸体和自己伤口的疼痛,把多余枪支砸碎,背上报话机就跑,因为当时报话机非常金贵。追了近百里,终于赶上了大部队。那次战斗他们连几乎全连覆没,但他们为主力撤退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那段历史在老人的记忆中是永远的,老人动情地讲着,激动之处时而哽咽,时而哭泣,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可爱的战友们。
和平年代发余力
在战争年代,马广德多次身负重伤,但他轻伤不下火线。1946年10月,在涟水保卫战中身负重伤后,马广德被组织上安置到射阳一带治疗休养,他不忘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协助地方政府在恶劣环境下完成向前线运输粮食、物资等军需任务。后来他又到县警卫连、县神枪大队任军事教导员,培训了一批军事骨干。1951年2月马广德以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身份转业并落户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
那些年,马广德乐当红军精神传播者。他坚持同镇关工委的同志一道,巡回到全镇各中小学讲述自己和战友的故事,对他们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他非常关心贫困学生,经常资助他们。邻村一个女孩栾晶晶在射阳县中学读书,因父母常年生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马广德获悉情况后,主动帮助她解决高中3年学杂费用。在2002年高考中,栾晶晶成为全县文科状元,被复旦大学录取。去学校的前一天,栾晶晶一家四口来到马广德家表示感谢。
儿孙满堂话幸福
马广德人老骄傲地告诉我,如今,他儿孙满堂,孙辈们有6人考上大学。
“多处负伤,年已百岁,身体为什么还这样好呢?”作为百岁老人,他的养生之道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他的小儿子马成岗告诉我,老人饮食从不挑剔,习惯于粗茶淡饭,喜欢吃饭、面条,以前还能喝斤把酒,现在能吃一大碗粥,一瓶醋一周就喝完了,每天早上喜欢在热粥里打个生鸡蛋和着吃。老人心情开朗,早睡早起,很有规律,喜爱运动、看电视新闻和战争影片,除此之外,更多时候老人享受着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小儿媳栾素红说,老人95岁时大跨骨跌断了,疑为他会因此瘫痪,但他生命力超强,现在已没什么大碍了。
平静的小镇上,马广德老人平静地生活着。他说国家和地方政府没有忘记他,逢年过节,市、县、镇各级干部都来看望慰问。在老人98岁生日那一天,各级干部和群众上百人为他庆贺,当年县长顾强生等领导亲自到场为他祝寿,他老家河南省桐柏县党史办的同志也专门发来贺卡慰问。
马广德当年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我拜访这位曾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世纪老人时,仍可以感受到他的生命永不停息,也深深地被他们那一代人对生命、对真理、对正义时刻充满着热爱与珍惜的进取精神所感染。跨越世纪,历尽沧桑。
人物简介
马广德,1907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桐柏县邓河乡李家冲村,1933年4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
1934年底,红25军奉命组成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奔赴抗日前线,先后经过湖北、河南、陕西,打开了北上抗日的通道。
1937年3月,经当地游击队二中队队长李锡民介绍,马广德参加了游击队,他在信阳、确山、泌阳、桐柏四县交界的铁幕山为中心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0月,游击队被扩编为“豫南人民抗日军独立团”。马广德在三营七连担任排长。不久,所在部队又被编入新四军五支队。1939年7月,经周骏鸣介绍,马广德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安徽,五支队展开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开辟了以半塔集为中心的皖东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皖南事变”后,五支队主力又被编入新四军二师。马广德成了特务营五连连长。
1946年10月,在涟水保卫战中他不幸身负重伤,被组织上安置到射阳一带治疗休养。1951年2月马广德以二等乙级伤残军人身份转业并落户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四明镇。
作者简介刘顶胜 1961年生。从一个地道的男孩,到媒体工作者三十多年,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盐阜大众报》,《警方》,《时代潮》等报刊,发表新闻,通讯,散文,热点透视,摄影作品等有二千余篇幅。有一百多篇幅作品获奖。《永无止境的追求》被选入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编篡的大型丛书,光荣的站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首发仪式现场。《为奥运写歌的盐城女子》在笫22届(2007年度)中国地市报新闻奖评选中荣获壹等奖。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