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芬:照片情怀

一把泪一把汗,一世辛劳一世恩,焦波《俺爹 俺娘》纪录片看哭了多少在外的游子,影响甚广。焦波的家乡淄博博山天津湾村那也*是淄博的一张耀眼的名片。6月6日我参加了由《康寿之友》报组织的博山休闲两日游活动。在旅游车上,鲍老师说:博山五阳湖咱们去过多次了,这次咱去天津湾看看,连中央电视台和外国人士都来过的地方,咱也到《俺爹俺娘》家乡赶一场影像大集,见识见识。一听,大家都欢呼雀跃,举双手赞成。
焦波,出生于山东淄博市,著名摄影家、导演。1998年8月,组照《俺爹俺娘》获首届国际民俗摄影比赛最高奖“人类贡献奖”大奖。近百次获得国际、国家级、省级摄影比赛奖、新闻奖。2014年由焦波导演的纪录片电影《乡村里的中国》共获得包括中国电影华表奖在内近20项国际国内大奖。焦波(进修班)是我淄博师专83届同系同学。同学两载,大合堂同窗。这次特想近距离地再见一见近40年未见的老同学。

如今整个村子变成了一个露天乡村博物馆,一张张巨幅照片就是其中最精美的艺术品。我们一行人进了村,顺着路,扑面而来一股浓重的乡土文化气息。一张由焦波拍摄的、长15米高10米的村民喜乐安详的全家福立在村口,欢迎着我们一行人来天津湾做客、赶集。
从“天津湾西村 欢迎您”开始,我们看到了张张笑脸——不同年龄 、不管老少 、不分男女。那笑发自内心,像朵朵花儿开放,笑靥迷人。在《俺爹 俺娘》的照片下,我新认识的旅友好友李正举着手机专注拍照呢——“俺爹”稀疏的胡须,张着大嘴,开怀大笑着!我还看到了土墙上的中央电视台著名播音敬一丹与焦波的《咱爹 咱娘》照片同框。看!2021年中国.淄博天津湾影像大集盛况。一个穿红上衣、一手摸着地、一手拿着啃了一半苹果的小男孩抬头看向旁边,不知什么吸引了他。他的后面则是数以千计的密密麻麻“赶大集”的人群。我徜徉在天津湾西村墙面上一张张照片中,慢慢地欣赏着,细细地品味着,深深地感动着……

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焦波抱着母亲的照片:“娘,你抱了我一辈子了,我也抱抱你吧!”(1996年)旁边坐在椅子上的中年夫妻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另一张则是:当父亲背起儿子时,父亲笑了;当儿子背起父亲时,父亲哭了。(1998年)两张土墙上的照片,我看着看着,泪水禁不住溢满眼眶。曾经的我,小时候妈妈抱过我多少次,多少天,多少岁月,已无法计算!我有孩子了,又是妈妈全心全意、无微不至地在电厂帮我看孩子,抱孩子,心甘情愿当免费“保姆”!可当我想要孝敬她、想要抱抱她时,她却在2000年8月31日溘然长逝,年仅68岁。我悲痛欲绝,只能做出抱的姿势,握着她那冰冷的手,任泪水肆意流淌。但妈妈那份比天高比海深的爱却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永不磨灭。而爸爸的爱,则在爸爸的背上。那肩头暖暖的,舒服极了。我记得:一年冬天,9岁的我生病了,爸爸二话不说,急急地给我穿戴上保暖斗篷,背起我就往淄陶保健站跑。那焦急的神情都把医生吓坏了。检查完毕,好在没什么大碍,爸爸才一块石头落了地。爸爸的背,像一座巍峨的山,那是我的依靠;爸爸的背像一匹矫健的马,那是我的“坐骑”;爸爸的背像绿茵茵的草地柔软亲切,那是我的依赖。爸爸的背承载了我童年多少绵长深远美好的记忆。可是我无能回报他的那份爱,那份情。他在1982年国庆节后病逝,享年49岁。唉!“子欲养而亲不待”啊!现在退休了,不忙了。我多想父母在,我能尽其所能,善待他们,孝敬他们。可……

焦波老同学,他是幸运的,是幸福的,是成功的。他以照片的形式,横跨三十余年,12000多张摄影作品中的百幅老照片及文字记录,真挚感人地记录了两个世纪老人30年间的生活片段,典型的农民家庭,真实还原了中国人的家庭亲情和中国乡村的岁月影像。虽这次“寻隐者不遇”没见到焦波老同学,但我看到了他的“俺爹 俺娘”及乡亲乡民照片。我为之感动,为之羡慕,为之自豪,为之点赞!

作者简介:孙玉芬,新时代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出生于1962年。1985年毕业于淄博师专(后曲师大),于山东辛店电厂工作32年。其中从教21载。写过教学论文和豆腐块。喜欢余暇看看书,动动笔;赏赏景,拍拍照。喜欢朗读,自娱自乐。像蝴蝶般生活,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