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乡村振兴机遇 喜看家乡崭新风貌 --谈三青山镇的发展振兴之路
“ 国由家成,家兴则国盛。”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每个地域都投入到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建设热潮中,无论是霓虹璀璨的商业都市,还是远离喧嚣的农村小镇,都抓住新时代发展的机遇,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海,共同助推起祖国经济建设的巨轮,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稳步实施,乡村发展被摆放在更高的位置,不约而同的是,我的家乡三青山镇也由全国“小康村”向“特色小镇”发生转变,作为长岭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乡镇代表,今日家乡的变化超出了我的想象,人民生活富裕、特色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干净、乡村风气文明……,而这一切成果,靠的正是生长在这片土地劳动儿女勤劳致富的双手。
特色产业发展的致富路作为家乡发展的见证者,我是荣幸的,更是幸运的,少年读书时,家乡是朴实无华、亲近自然的,走在镇中心的土路上,两侧绿柳成荫、鸟儿追逐嬉戏、天空湛蓝响晴、低矮的平房燃气袅袅炊烟……,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油然而生,春秋两季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田间地头随处都可看到他们的身影,那时候机械化水平低,大部分都依赖于牲畜,如驴、马、骡子、黄牛,春种、秋收、夏忙、冬藏都离不开这些人类的好朋友,我觉得这才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完美体现。家乡的土地土质松软,适合种植马铃薯,北方人俗称“土豆”,他可是个好东西,不仅是当时人民的主要粮食,还是我们家乡后来名满天下的珍宝,土豆中含有丰富的淀粉,经过勤劳的庄稼人加工后,摇身变成晶莹剔透的“粉条”,刚出锅的热粉,加上秘制的料汁,胜过所有的美味,小时候我和伙伴们总是围着家里漏粉的大锅,端着小碗等待着最好的热粉出锅,吃着热气腾腾的土豆粉是儿时最幸福的事儿。家里来客人招待,“土鸡炖粉”是必做的一道菜,自家散养的土鸡和自制的粉条是美食中的绝配,冬日屋外寒风凛冽,屋内淳朴豪爽的庄稼人围坐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菜肴,嘬一口自酿的高粱酒,这是庄稼人最惬意的时刻。粉条阴凉晾干后,是雪白有韧度的,长辈们把它们装到马车上拉倒镇中心的集市上卖,换点日常用品,使得粉条成为家乡人们一条致富路。
随着社会的发展,从“三农”到脱贫攻坚,再到现如今的乡村振兴,家乡紧跟时代发展脚步,抓住致富机遇,曾经的落后小镇变成长岭县域里的经济发展大镇,柏油马路贯通村村落落,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大型的货车,这也让三青山镇的粉条走了出去,名气从十里八村到长岭县域22个乡镇,从东北三省到全国各地,从此以后,三青山镇也被誉为“粉条之乡”“马铃薯特色小镇”,粉条产业真正成为家乡的致富之路。
随着扶贫政策稳步落实,乡村振兴带动农村特色产业发展,三青山镇以农业为主导,在打造马铃薯特色产业之路的同时,积极推进“秸秆变肉牛”工程,高效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增加了家乡人养牛的热情。2021年,全镇肉牛养殖户达到1386户,牛存栏10353头,探索出符合本地特色的肉牛养殖之路,促进了村民增收致富,秸秆变成了饲料和能源,牛粪变成了肥料,种养平衡,农畜平衡,三青山镇在生态循环经济中发展,又新开辟一条家乡致富路。完善村镇建设的新风貌“以前村里都是黑乎乎的,天一黑街上就没人了,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门前都装上了路灯,还在村子中间修上了小广场,每天晚上广场上都有很多人在跳广场舞、打羽毛、踢毽子”; “以前村子里的医生很少,卫生院的医疗环境也很差,只有一两家,现在新开了四五家门诊,卫生院翻修大变样。疫情期间卫生院就能做核酸,乡亲们不用再跑到县城。”这是我回家和亲戚们拉家常听到的。2021年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指导意见》以及《关于拓展农业多种功能 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两个重要文件,再次强调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实现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加快小城镇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发挥小城镇连接城市、服务乡村作用。三青山镇东与农安县伏龙泉镇接壤,紧挨长岭县光明乡、集体乡、巨宝山镇,邻近省会长春市,地理位置优越,商贸业集聚地,人流往来密集,三青山镇人民政府带领家乡人民致富的同时,更致力于建设最美乡镇,完善村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设施,为百姓看病就医提供方便;村屯新建公共文化休闲广场,为群众提供茶余饭后的休闲娱乐;硬化水泥路四通八达,村村通梦想成真,校舍翻新、路灯林立、街道整洁、绿化美化……,家乡翻天复地的变化,吸引无数有志青年回家创业,为家乡美好明天不懈努力。
三、丰富精神生活的新气象家乡人生活好了,日子富了,对精神层面需求日益强烈,不像曾经的家乡人,在农闲的时候只是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串亲戚、拉闲话,甚至聚众赌博去打发时间,完全没有很好的休闲娱乐方式,现在的家乡人在追求自身发展和理想、塑造人格下功夫,农民在生活富足的同时,更有信心去憧憬和建设自己的精神生活。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一项重要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明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其中,“乡风文明”就是对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的要求和最终归宿,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改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尤为重要,三青山镇在县政府的扶持和带动下,当地政府积极组织村、屯、社,充分发掘本村自有的精神文化方式,调动农民的参与村里文化活动热情和积极性,目前,全镇各村组织村民进行“跳广场舞、扭秧歌、打篮球、下象棋、书法、唱歌比赛……”,形式各异,内容丰富,不仅为农村生活增添了乐趣,还提升了乡村文明良好风气,家乡人戒掉聚众赌博的陋习,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锻炼身体、愉悦身心、提高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家乡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了,全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上升了。国家的强盛是家乡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贫穷走向富强,从陋习走向文明,变得不只是家乡,更是每一片土地和每一位家乡人,他们用勤劳致富的双手收获幸福,用朴实热情的性格拥抱明天,我们在享受现实生活美好的同时,更加坚定的相信祖国明天的绚烂和辉煌。
作者简介:张狄,90后,出生于吉林省长岭县,工作单位长岭县财政局,毕业通化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爱好阅读和写作。喜欢将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凝练成文字,抒发真实情感,希望在大众的点评和鼓励下逐步成长,与读者朋友们分享自己创作喜悦。手机号/微信号:159814405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