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笛丨碎了三观的“沉没成本”

朋友告诉我一件事,事情虽然很小,却震碎了我的“三观”——
他和妻子去看电影,两集三个小时的剧情看了二十分钟,觉得特别无聊,不想再看下去,但顾及到妻子的情绪,就抑制住不耐烦的心情没说出口。谁知过了一会妻子也说电影好无趣,于是他说:那咱就不看了吧!可妻子说一张票几十块钱,不看怪可惜的,那意思就是既然几十块花了,好歹看完吧。这时他轻轻说出几句话,妻子立即起身一起离开了——他告诉她:既然钱花得不值,就已经是亏损了,你还要再搭进俩多钟头宝贵时光,岂不是加倍不划算?妻子顿悟,赶紧拉他离开,郁闷心情就此终止。
这件小事表明一个道理:有时做错了事,尤其是投入了金钱之后,再耗时费力搞下去,虽然自知已毫无意义,却总是舍不得及时止损,就是时下人们常说的须赶紧“断舍离”。若非这样,不但挽不回已经造成的损失,还会继续扩大损伤,弄得翻倍后悔。然而,如果发现事情不妙,继续做下去会加大损伤成本,不妨立刻收场,尽管有所损失,却可以收到不增加亏损或伤害的效果,把已无可挽回的损伤控制在最小范围。这种方法就是理论界公认的的及时止损——“沉没成本”效应。还有一种与此相仿的概念,就是“壁虎逃生”效应,即小壁虎被天敌咬住尾巴行将被吃,或者被什么压住尾巴走不掉的时候,会依靠自然本能挣断尾巴,逃离获生,过一段时间又会长出新的尾巴来。

不是吗?记得二十年前读过两则小故事——
一则说的是我国古时候有个担挑卖瓷器的老汉,无意间打烂了一只瓷碗的碗檐,于是索性把还能勉强使用的碗扔掉,有人说老板您也不觉得心疼?他却说心疼有啥用,烂了就卖不出去,我哪怕后悔得打自己嘴巴子也没办法弄好它,扔掉了也就眼不见心不烦,别人拾去了也算免费赠送!老板的豁达令周围的顾客频频点头。
还有一则说的是印度有个教授坐火车时,拿出他新买的皮鞋欣赏,却发现只有一只,翻遍皮包不见另一只,那只剩这一只还有啥意思?索性扔出车窗,结果刚扔出去,对面乘客说你的座位下不是有一只吗?原来另一只被无意间遗落座位底下了,他捡起来嗖的也扔了出去。众乘客不解,他却说,既然那只没了,这只也没啥用了,扔出去两只若是谁拾到还能拿去穿。不扔掉这只,不但人家捡到也没用,自己留着心里也总是闹心,不如一了百了,于人于己都好。后来这件事被人们作为经典思维而广受赞誉。
如果懂得了这个道理,学会了及时止损,果断沉没成本,其人生就可以减少无谓耗损,以利后来做好它事。二十年前山东沿海大力开发海景房,在内地设立了无数个销售点,房子确实卖出去不少,仅我们这个四线城市而言,据说就有不低于三万户的购买者,这中间当然有买得划算的,但也有许多买亏的,事后才知道他们为GDP所作的贡献毫无意义。何也?那就是买时想得很美,结果一无是处。本想退休后去享受无尽的海滩阳光,及至退休后根本不可能,不是家中老人有病需要照顾去不成,就是孙孙上学接送走不了,还有两口子身体差了无法去,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房子买了却长期闲置,于是大海之滨呈现出鬼城一片片,入夜之后不是万家灯火满街欢歌,而是黑灯瞎火处处漆黑,偶有一家窗亮,也似暗夜磷火,说来不仅心生无言凄楚。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都没想到:你仅仅在一处度假,连续三年之后便觉索然,有这二十多万,你可以跑遍全国,甚至还能看到不少风格迥异的世界名胜,而钱只砸在这一处沙滩上,反倒成了禁锢自己脚步的镣铐。

面对此情,身边有两个实例可以对比出“沉没成本”效应的应用价值——
一例是一位同事购海景房四年后发现情状不是当初想的那样看好,于是果断出手,把二十二万元买的房子十五万给卖了,虽然一时有所心疼,但也就此永远放下,自此再无这个烦恼,而且又用透出的这十五万元买了台轿车,让自己多了不少方便。
另一例是一个朋友也花二十二万元同时买了一套,十年也没去住够十天,及至退休之后,先是父母瘫痪在床,侍奉四五年送走老人,接着两个双胞胎孙子上学需要他两口子接送,一晃十五年过去,他老婆又于三年封恐期间不幸去世,剩下了他,满可以可以去沐浴海阳了,而他反倒不敢去了。为啥?因为这时他已逾古稀,不但孩子不让他去,他自己也怯乎了。你想啊,他这么大年纪了,身子也不咋好了,去到那两千里之外,孤零零一个人住在屋里,万一突发疾病,会不会就地化为骷髅?还有,家里真有点急事,他能一夜之间赶回来吗?其间这些年他也多次动过把房卖掉的心思,可一看到那一次比一次跌落的房价,便在一回回的犹豫不决中放弃了。二十多万的海景房成了他“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倘若早点折价卖掉,虽然资金大打折扣,但也会发挥作用,如今等于白白丧失二十多年的功用,何况那时的二十多万已相当于如今的四十万,就算能按原价卖掉也是大赔,他越想越生气,二十多万跟打水漂了差不多,实际上已经等于白白扔了一大把钱,那无疑是他大半生的血汗。他甚至还幻想着哪天房价猛然回涨,不赔反赚。也许会有那一天,但他二十多年没等来,即使再过三十年五十年后真的有那么一天,那跟他还有毛关系,阎王爷能帮他大赚一笔吗?何况咱们的商品房保证期就七十年,而且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当时他还挖苦过我那同事说“仨钱买、俩钱卖,你只图赔钱赚吆喝呀?”如今他下决心想出手,却黄金跌成了白菜价,更难出手了。这时的他,又羡慕起我那同事来了——原来,在某种情况下赔钱也未必是坏事,至少不会增大“坏”的程度,比如打牌输了不少钱,果断戒赌;又如一块肉腐烂了,只好塞进垃圾箱;还有商场长期积压商品的清仓大甩卖。

这两则不起眼的小故事,也都是及时“沉没成本”效应的绝好证例。
赔本的买卖谁都会心疼,可在面对“舍去”与“保留”都有害无益的两难之时,学会“取其轻”才是上上之策。四渡赤水是红军历史上的经典之战,有一次红军大部队在过桥时被自己携带的大炮挡住,后边敌人追得紧,头上敌机在盘旋,而队伍被堵在木桥之上走不动,眼看有被“聚歼”之危,这时毛 主 席果断命令把大炮掀翻到赤水河里,大部队迅速过了河,才使中央红军渡过一个大劫,从而转危为安,不然历史可能又是另一种样子了。我曾在矿山救护队工作过几年,在矿井抢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实在不好抉择的情形——冒顶后有人被巨大岩石压住胳膊或腿脚,一时半刻无法将人救出,更大的再次塌方随时还会发生,如此险象环生的极度危险时刻,若不采取“紧急措施”,哪怕拖延少许,包括救护队员在内的人都有可能被全部“焖锅”,不仅救不出人,还会再搭进去几条救援者的性命。这时队长一声令下,便挥起斧头把遇险者的胳膊砍断,所有人员迅速撤离险境,这样不但可以保住一条命,尽管是一条身体不完整的生命,实现“壁虎式”的“断臂求生”,同时也不会再搭进去几个救护队员。
人生百年,很多时候买不来后悔药,也没法走回头路,及时“沉没成本”往往会是最佳选择。
您说呢?

作 者 简 介
舞笛,本名蔡全胜,汉族,大学文化,高级企业培训师,中国平煤神马集团退休职工。祖籍河南漯河舞阳,系中国煤矿作协、河南省作协、省民艺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作协卫东分会副主席。出版发行有《人在旅途》《借题发挥》《世味杂俎》《山吟海叹》等5部文学著作。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