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贤思齐国学第一课之史记智慧》
文/王天媛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是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大约出生于景帝末年。《史记》又称《太史公书》,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之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鲁迅曾经称赞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见其不朽的文学价值。
《史记》之所以能得到如此之高的评价,主要有几个原因。首先,它是一部私人独立创作的史书,和后世绝大多数集体修撰的史书不一样,因此字里行间弥漫着作者鲜明的个性。其次,司马迁生活在儒家大一统思想全面统治的前夜,思想比较活跃,敢于挑战权威,因此书中有着批判性的观点。再次,司马迁不仅是杰出的史学家,也具有非凡的文学天赋。
读书不一定为了有用而读,清朝诗人王士祯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宋琬的人,年轻时正在读书,来了一个老科举装腔作势地问他:“小子,读什么书啊?”宋琬回答说:“《史记》。”那人又问:“谁写的?”他回答说:“太史公。”那人再问:“太史公是哪科进士?”他回答:“是汉朝的太史公,不是今天的进士。”于是那人抢过宋琬手中的《史记》,读了几行,不屑地说:“写得也不怎么样嘛,读了有什么用?”说完高傲地扬长而去。这就是经典的死读书,被僵化的科举考试毒害的例子。我们当今的青年学生,应该引以为戒。
《史记》里尧舜的故事对我们做人做事有着深远的示范指引。尧舜是远古传说中最为著名的两位帝王,也是历代儒生们理想中的帝王楷模。儒生只要一提到政治偶像,总免不了以尧舜为例;尧舜和平转让政权的禅让制,自然也被受称颂。从上古传说中的尧舜禹到秦始皇、汉武帝,一代代帝王君主相继登上历史舞台;从尧舜禹禅让到楚汉争霸,演绎风云变幻的历史大戏。
伯夷、叔齐两兄弟的故事,在中国古代非常有名,后世诗人歌咏他们的非常多,甚至在日本,朝鲜半岛也很有影响。管仲相齐、商鞅变法,治国良才名留青史;合纵连横、完璧归赵,说客谋士运筹帷幄,展现名臣贤相的传奇风采。
老子和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有巨大的影响,老子的影响更大,超出了国界,传播到了西方。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到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汲取老庄,孔孟诸子的智慧,领略屈原、贾谊才子的风采,把握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关键历程。
读史记早立志,愿我们在书香中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