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底世界各大国陆军军事力量比较。它令我万分吃惊。当时中国陆军军事力量220万人,世界第一;日本陆军军事力量25万人,世界第八。此时距七七事变仅差半年多一点。半年以后,世界第一几乎亡于世界第八。再往前翻,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火烧圆明园用了多少兵力?英军18000人,法军7200人。区区二万五千人竟然敢长驱直入一泱泱大国首都杀人放火,迫使其皇帝天不亮就仓皇出逃“北狩热河”,这恐怕在世界战争史上也算一项纪录。
1900年,英、法、德、俄、美、日、奥、意八国联军进攻北京,国家倒是不少,拼凑起来的兵力却不足两万人。虽然京城一带清军不下十几万人,义和团拳民更有五六十万,但仍然无法阻止北京沦陷和赔款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以二万人索取四万万五千万两白银,这或许亦是世界战争史上的又一项纪录。
胜利如果仅仅是人力与物力的算术和,旧中国的军事力量何至败得如此之惨。自战争诞生出军人这种职业,它就不是为了承受失败的。军人生来为战胜。但战争法则如钢铁一般冰冷。战场的荣辱不是军人的选择,而是战争的选择。一支平时慕于虚荣而荒于训练、精于应付而疏于战备的军队,一支无危机感无紧迫感的军队,一支没有军人枕戈待旦的军队,兵力再多、装备再好,也无有不败。人民解放军中有一位在战争年代打出传奇色彩的名将粟裕。人们均知其辉煌战绩,却鲜有人知他为胜利付出的心血。他终生不会打牌下棋,不会喝酒跳舞,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就是观地形、看地图。胜利了,进城了,在繁华的大街上别人逛商店看商品,他却琢磨这个街区怎样攻占,那个要点如何固守。和平生活持续几十年,每晚就寝前他都将衣服鞋袜仔细放好,他还要按照军人要求。
刘伯承元帅,他少年时期的名字叫刘明昭他父亲希望他能明而昭之,考取进士光宗耀祖,他发奋读书,不负众望考取第17名,就在兴奋之时被告知不好的消息,他的老师也觉得他的成绩应该去更好的地方读书于是引荐了他随后就离开了,刘伯承去县城里读书非常刻苦,在这里结识了好朋友康鹏程(后加入国民党),当他与好友看到军阀压榨百姓的时候,决定投笔从戎,将名字改为伯承意为杖剑拯民于水火,承天下太平,在军旅生涯中他的眼睛被打伤,他坚持不用麻药原因是怕麻药麻痹大脑影响以后的作战指挥,他眼睛手术一共72刀手术后医生都大为惊叹,他的腿被子弹打伤医生要锯掉它,可被他强辞拒绝,理由是没有战士上战场是瘸腿的,就是他自己的坚持才保住了自己的肢体,他的九死一生心无他求后一心跟随共产党平定祸乱的情怀足以感动我们;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当他投入到伟大的事业中时他的能力是无限的,这种能力往往能扭转时局。
人要有点精神,军人最宝贵的精神就是胜利精神。除去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这样的军人是国家和民族的无价之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这样一批人为之献身,怎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每名军人都有一个战争胜利梦,却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付出代价,也不是所有人都舍得为胜利燃烧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胜利的给予总是那么吝啬,为什么从古至今,胜利从来偏爱千锤百炼的军队和千锤百炼的军人。
军人自信的基础在哪里?假如军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力量上,建立在武装上,建立在权力上,那还都是建立在沙滩上,而流沙是不稳定的,所以你的力量、权力、自信都有崩塌的可能。心胜,首先是在内心中战胜对手。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如果自己心里都认为自己不行,那肯定是要失败的。 心胜是一种对人生的自我感觉,一种对命运的把握,一种直面自己、又直面整个社会的勇气。如果把心胜形容为一个光环,那它一定是来自内省的光环,而不是任何身外之物可以赋予。多数人因为看见所以相信,少数人因为相信所以看见!战胜对手第一次在内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