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四
桃—诗情画意总关情
世人都爱桃。白居易爱桃,写下“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名句;杜甫爱桃,留下“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映浅红”的诗篇;苏轼爱桃,其“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早已脍炙人口;崔护爱桃,他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演绎了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还有,陶渊明构思的那个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不也正是以桃为背景,表现了人们向往和平、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吗?

其实,远在陶渊明前数百年的《尚书》中就有“周武王克商,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的记载。可见那时盛行种桃,并以遍野的桃林象征太平盛世。
桃的确招人喜欢,桃无处不在。《西游记》中有蟠桃会,《三国演义》中有桃源三结义,此外,“桃李满天下”、“桃李盈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桃源市、桃源县、桃花岛、桃花坞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桃出现的频率甚高,不胜枚举。

桃为蔷薇科桃属植物。让我们引为自豪的是,桃起源于中国。在中国的西部地区,栽培桃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伴随着东部经济的日益发达,桃也沿着长江、黄河水系顺流而下,到今天已经遍布全国。
中国的栽培桃分为两大生态类群,一类是南方品种群,以水蜜桃为主,软肉多汁,多粘核,北京地区有些农家品种属于此类,像老北京人熟知的垛子、香山水蜜、观音水蜜,现已基本失传。另一类为北方品种群,肉质脆硬、汁少耐贮运,北京地区的农家品种绝大多数属于北方品种群。

桃果的种类也很多,形态各异。有带毛的,有光溜的,有扁平的,有金黄的。为了便于百姓辨识,专业人士从外观形态上根据果面有毛没毛将桃分为毛桃、油桃:圆果形的为普通桃、扁平的为蟠桃;随着育种工作的进展,桃育种专家又培育出新的一类桃叫“油蟠桃”,大家能猜出是啥样的了吧。以上各种分类中的桃果又有白肉黄肉之分。
中国栽培桃的对外输出始于汉武帝时期,也就是公元前1世纪,张骞出使西域,经过丝绸之路,将中国的栽培桃带往波斯古国(今伊朗)及印度。数百年后,桃又经西亚传入法国、意大利,11世纪传入西班牙,13世纪到英、德、荷兰等国。16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桃树又在美洲大陆扎下了根。桃,这一古老而鲜嫩的果品,历经千余年的风雨,终于遍布世界,并以南北纬25-45度之间最为集中。
北京的自然环境非常适于桃的生长,栽培历史源远流长。

在北京的名优果品中,桃是最令北京人骄傲的。二十世纪五十---七十年代,作为桃树老产区的海淀,由杨成玉、赵江淮、金洪乐三位匠人所创立的桃树改良杯状形和自然开心形具有充分利用空间立体结果的特点,都创造了高产记录并达到丰产、稳产的目标,在北京桃产区推广普及,使得北京桃树的整形修剪具有了鲜明的地方特色,一拨拔桃产区取经的人也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学习各种有关桃的栽培技术,将北京桃的美味和北京人的热情带往五湖四海,对提高我国桃的产量和品质起到了推动作用。

1980年以后,北京桃的生产进入了优良品种大发展阶段,加上农村种植结构的不断调整,加速了桃种植面积的扩大,逐步形成了以平谷为主的新的桃生产区。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平谷区成为全国著名的大桃之乡,拥有世界最大的桃园,鼎盛时期桃栽培面积近20万亩。2001年平谷区被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桃乡”,随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等众多荣誉。2017年平谷区仅桃收入超过12亿元,5万户果农户均果品收入3万元,平谷也是全市唯一没有低收入村的果树大区。
果树产业在推动和谐富裕、美丽乡村建设及京郊农民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京桃以其品种繁多,果实艳丽,口味香甜、供应期长、绿色健康而贏得世人瞩目。除供本市外,还销往全国各地。自1993年起,北京桃跨出国门,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文菜;1994年开始销往俄罗斯,1999年又跨进了英国、荷兰、法国的超市;2008年走向奥运餐桌;2019年至2021年,平谷大桃连续三年成为国庆宴会上特供礼品。
现在北京桃的上市期可以延续到10月份。由于桃的鲜美和它的不耐储性,老北京人还有句老话叫“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桃一筐”,有条件的市民朋友可以驾车去果园吃“树熟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