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重光》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 彭代明
彭代明 PENG DAIMING
彭代明,四川省茂县人。阿坝师院美术系原主任、教授,原阿坝州美协副主席;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美术教育学会会员,西藏民族学院非遗学硕士生导师,学院学科带头人,阿坝师院院级名师,阿坝师院艺术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学院“羌族纳啵艺术”工作室主持人,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传媒艺术学院院长。
(一)奋进新征程 绘就新画卷
中国文艺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梦想中,获得不竭的精神动力、思想支撑和艺术资源。展现新时代的壮阔气象,描绘新时代的壮美画卷,书写新时代的恢宏史诗,是当代中国文艺的神圣使命。
深刻理解新时代、生动表现新时代,必须树立大历史观、大时代观。新时代文艺要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以总揽历史长河的雄浑气魄,联结东西,贯通古今,审视人类文明的传统与轨迹,探寻时代发展的本质与规律,眺望正在生成的壮阔未来,擘画新时代文艺的光荣与梦想。中国艺术家以开阔的视野纵览时代洪流、历史沧海,以辩证的思考穿透壮阔现实、浩瀚生活,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
(三)彭代明艺术众家谈
走在蓝羌山
——读彭代明的系列油画《蓝羌山•红高原》
文/赵 曦
彭代明教授,一位脚踏实地、全身心扑在自己绘画事业上的羌族画家,也是生于茂县长于茂县的朴素山里人。
他从岷江河谷大山里走来,是大山的子孙。岷江河谷的山赋予他一颗美好的心灵,他用画笔抒写着大山的风骨,色彩的流动迸发,像羌笛悠长的旋律,吟诵着羌魂和山的灵性。
大山造就了画家的性格,他在读山,在读山的目光、山的气质、山的情怀、山的希冀。
羌族,从远古走来,落脚在岷江河谷。岷江河谷养育了羌族子孙,使这个顽强的民族在这里世世代代繁衍,生生不息。随着岷江流水,画家用流淌的笔墨为我们一路讲着动人的故事……
岁月悠悠,往事如烟,画家在回忆童年的大山,他在大山的甘露滋润下渐渐成熟。长大了,大山成就了羌民族子孙的精神,让画家一辈子与山结缘。在他的记忆里,大山土屋里的炊烟伴着鸟声牛鸣,火塘里的火焰随着童年岁月与大山的草木一同成长。
他创作的系列油画《蓝羌山•红高原》,写的是羌民族的久远历史和民族的未来。虽然5.12大地震使大山露出了骨头,但是没有摧垮大山的精神,更没有压塌羌民族的脊梁,岷江河谷的大山大樑和屹立山顶的碉楼,依然直指蓝天,傲然挺立,不屈不挠陪伴着羌民族共生存。
他系列风景油画《蓝羌山•红高原》的创作对象就是以羌山、羌碉、羌人为主题,用大山的沟壑和羌人满脸的故事,深情地告诉人们羌族几千年来的生存历史和环境,以大山的雄奇和奇石峭壁上的碉楼,叙述羌民族千百年来的民族史。
羌碉“依山而居,磊石为巢”,包涵着羌族的战争观和宗教观,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沉重旅囊,它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的历史进程,见证了历史的交换和更替。山崖、峭壁、石头、碉房就是羌民族朴素宽广的胸怀,也是画家的创作素材。因此,依然傲立于阿坝红色高原上蔚蓝高空下的羌寨,是画家创作的永恒题材和挖掘的源泉。
系列油画肖像《蓝羌山•永恒的释比》的创作,是画家准备用毕生的精力,以纪实性手法和生动笔墨,把已经过世的和现存的所有羌族的“释比”老人,用画笔把他们记录下来,让羌族的文化传承人永远地存在于世界文化之林,也给人类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预祝画家成功!
本文作者简介:赵 曦,男,著名民族学研究专家。研究员。四川师范大学特聘研究员。中国非遗文化研究员特聘研究员。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特聘教授。著有《神圣与亲和》(民族出版社2010.9.)、《神圣与秩序》(民族出版社2010.11.)、《图示羌族文化美》(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12.)、《羌族妮莎诗经》(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2.5)等著作和六十余篇科研论文。
(四)彭代明艺术年表
艺术经历
1994年,油画《老枪》赴加拿大展出;
1999年,油画《羌之初》被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收藏。
2004年,油画《重回太阳山》赴韩国参加中、日、美、韩四国艺术家交流展暨韩国“龙山艺术节”展;
2010年,油画《蓝羌山•永恒的释比》之一赴美国交流展展并被美国狄更斯博物馆永久性收藏;
油画《释比•羌魂》之二首届全国高校美术•设计大赛一等奖;
2004年,油画《羌山唤儿归》参加“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并被收藏;
2010年,书法《神山•羌魂》获“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书法类三等奖;
1995年,作品《老娘亲》入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羌族》;
参加省、市、地级美术作品展览数十次;
完成国家社科课题4项;完成省级科研课题5项;
在国内各级刊物发表科研文章50余篇。
彭代明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