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嘉宾:牛余和
牛余和,山东济南人。原济南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开始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收获》《十月》《芙蓉》《青年文学》《上海文学》《山花》《山东文学》《时代文学》等发表中短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多篇作品被《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载。出版《耕石录》《耕石斋诗草》《黑白往事》等诗歌散文电影文学剧本集,《玻璃底片》《远山》等中短篇小说集、长篇小说多部。小说《姚爷》改编成电影《黑白往事》。曾获济南市泉城文学奖、山东省泰山文学奖长篇小说奖、首届鲁艺文学奖等。
夏至已过,日光耀眼,万物繁盛,大明湖的荷花已经娉婷袅娜,清香漫溢,2024年6月23日,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一楼会议室里,女散文家们挤挤挨挨,正热烈交谈着。这时牛余和老师走来,抬高嗓门说:“走进会议室,我一头撞进了春天里,满眼桃红柳绿,盈耳莺歌燕语。”大家霎时都被牛老师的幽默逗笑了,气氛变得轻松愉快,好像暑热也消退了,拂面的似乎是那春日微风。
牛老师是章丘人,他戏称自己的章丘话很普通,幸好他的写作都是写的章丘,那章丘话也算是一个特点,他说今天就与散文家们用章丘普通话聊聊小说创作。
本期活动由山东女散文家沙龙副主席兼秘书长刘东妮主持
著名书画篆刻家盛洪义先生专程参加活动牛老师的讲座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学梦的缘起
二、从散文出发
三、小说创作初试
四、在人性的刀刃上追寻人性之光——小说的歌颂与批判
五、小说的虚与实——选题、构思、语言、细节与人物形象塑造
我们且听牛老师一一道来:
一、文学梦的缘起
牛老师说他的写作兴趣是从小时候作文课上潜生默长的,小学四年级开始有作文课,他的每一篇作文都会被老师当做范文点评,这使他感到写作文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高中时,有一篇作文写了满满一整本作文本,老师说他是当作家的料,作文还被老师投递到当时的章丘县广播站广播,他说小时候在某方面反复受到鼓励,就可能会成为长大后奋斗的方向。这是他成为作家的第一个缘起,第二个缘起是受“活字典”父亲的影响,小时候煤油灯下常听父亲读《曾国藩家书》《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这在他心里种下读书的种子,在那资源匮乏的年代,他见书就读,见书就背,这也为他之后的学习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牛老师当过民办教师,白天教书、晚上进修,还要照顾家庭,但五年进修期间,每年他都是山东省的优秀学员。勤奋得到了回报,是年民办教师转正与调令同时到来,他从小山村调到章丘最好的四中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一个五年来临,35岁的牛老师又被调到章丘市委办公室当秘书,九年后调到教委任书记、局长,当又一个十年到来时,牛老师已经是章丘市政协副主席兼统战部长,直至退休。
这样的经历极大地丰富了牛老师的阅历,这期间经历的人和事,小时候和那些年紧追新时期文学潮流读过的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搅和在一起,不断在心里发酵、冒泡,像黄豆发芽似的,纠缠着、伸展着要冒出来,在市委办期间,写公文之余,也奉命写新闻报道、调查报告,并开始写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牛老师写的两篇调查报告被《新华社内参》发表,通讯报道《山区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求是》杂志发表,报告文学《大山之魂》发表在《时代文学》。县委办因此给他记了一个二等功。二、从散文出发
牛老师说尽管他只写了20来篇散文,但却从中学到了如何观察人和事,如何结构情节,以及怎样根据不同题材,调节文字的浓淡干湿,为他转向小说创作奠定了基础、开辟了路径。 牛老师的散文《呆在丽江古城晒太阳》曾被人剽窃,为庆祝教师节写的《倾诉》曾被薛中锐先生朗读得大家热泪盈眶,后来发表在《大众日报》“丰收”副刊头题。牛老师的文字的确有其独特的风格。在现场牛老师分享了他写的散文《搬迁》中的一段文字,瞬间把大家带到了那时的情境之中。
三、小说创作初试
“姚哥叩响门环走进大门,我也随着他扣响了进入小说创作的门环。”
牛老师的小说处女作《姚爷》,于2006年春天发表在《山东文学》,被某影视剧公司看中,拍成电影《黑白往事》。
牛老师说他从此走上小说创作之路,再也“没有岁月可回头”。2007年出版《玻璃底片》,2011年出版《远山》,2015年出版长篇小说《老镇》,是年60岁,在研讨会上,他说“人生六十仍年轻。现在69周岁形近槁木,但心里‘依然装着那个年轻人’,仍旧一片云山春柳,总想着再次越过‘山丘’。今年我那部获得省作协重点扶持项目、省委宣传部优秀文艺作品重点孵化项目的长篇小说《蘸火记》,将在年内出版”。
听到这里现场响起一片掌声,文友们按捺不住兴奋,纷纷表示祝贺并要求牛老师来沙龙举办新书分享会。
四、在矛盾的刀刃上追寻人性之光对于小说的歌颂与批判,牛老师这样讲:“我认为一般而言,歌颂的背面就隐含着批判,批判的背面张扬着歌颂,二者相辅相成。一个作家、一部作品,既要呈现大地的丰饶美好,也要关注荒僻处的粗陋,并给予真诚地书写。对,是真诚。唯有真诚的创作才有可能部分接近生命的真谛。真诚地再现生活,这是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品质。
五、小说的虚与实——选题、构思、人物塑造、细节以及语言表现
这里要说的“虚”不是虚空而是化无为有的虚构;“实”也不是现实而是真实。从选题开始就应有所考虑,并将其贯穿于构思、人物形象塑造、细节以及语言表现之中。
(一)关于选题,牛老师认为选题材与选题目二者密不可分,如果题材既定,题目定不下来,就只好先生孩子再起名,或者在写作过程中觉得某个词或句子作题目也很好。
(二)关于构思。牛老师选取小说情节的结构方式来与大家切磋:一是故事饱满,情节早已烂熟于心的题材,就干脆采取无结构无技巧,平铺直叙就是最好的选择。
二是题材并无新鲜之处,而事件的内核却隐藏着许多映现社会问题的,就应该在构思上采用些诸如叙述从中间开始、情节线索前后穿插,甚至故意设置一点阅读障碍,设计叙述空白,以结构和语言技巧,增加作品的陌生感和回味空间。
三是对于情节丰满而且有些鲜活的细节,如果全盘托出,就难免会让读者有似曾相识的阅读倦怠。那就需要对题材大删大减,采用跳跃组合,以简捷叙述和密集的细节完成情节架构。
(三)关于人物塑造以及细节和语言。
人物是小说的根本。牛老师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依据,有了依据,写作就踏实得多。爱尔兰著名作家科尔姆.托宾:“小说不是把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小说化,而是把一个不存在的人变得真实”。牛老师觉得对他这句话的理解不能绝对化,不是说小说中的人物无需有现实生活中的原型,而是强调人物原型一旦进入小说家笔下,就成了一个特定的文学形象。当然在小说创作过程中,确实会根据作者的需要,出现一些“无中生有”的完全虚构的人物。不管是依据原型加工创造,还是凭空“捏造”,评价小说人物成功与否的首要前提是“真实”。如何将人物写真实?只有确定的个性才能给小说中的人物注入生命。即便是在作品中出现不多的所谓次要人物,也要用三言两语写出其独特性。 细节决定着一篇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可信度,它的生命在于精致、鲜活而真实。
好的语言是以个性和诗意为本质的,随特定时间地点而呈现不同面貌。牛老师讲座的每一部分都用他的作品加以佐证,虽是节选但是每个例子都让大家感觉身临其境,《灰砖楼》充满梦幻和美好,《那夜风雨交加》痛彻心扉令人泪目,《蘸火记》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让人唏嘘不已……
由于篇幅所限,只摘录《灰砖楼》中的一小节,以飨读者:
露在被子外面干姜一样的脚趾动了动,睡梦中的恍惚意象风一般掠出大脑。他知道阳光已透进窗户,正在迅速铺展成一个透亮的扇面,漫过地板爬上床幔。他没睁眼,在黑暗里等待着,直到薄如蝉翼的光亮在床沿下微微一颤跃上床面,暖煦煦地把整张床都包裹起来,才抬起眼皮,把头转向床头柜另一边的床上,老伴的脑袋动了动。满房间都是嘤嘤嗡嗡亮晶晶浮沉旋舞的颗粒。这就是活着呀。他感到眼眶里溢出温热,坐起来舒口气。
老太太哼了半声,眼睛紧紧闭着,鱼尾纹收缩成一团含糊不清的线团。你就装吧,一辈子了就这小性子。他故意咳嗽一下,冲开黏糊糊的喉咙,都老了还是那只懒猫。笑眯眯地慢慢起床,扯扯拧巴了的睡衣,坐到老太太床沿上,抓起她的手,早上好。这才几点呀,她像刚被惊醒似的嘀咕,折腾。他知道她又在装,就装作她真的忘记了,把她的手合在掌心里,老太太,感谢你嫁给我,七十年了。
谢谢你娶了我。老太太顺从地被他拉起来,靠在他肩膀上。这话都说了整整七十次了,烦不烦呀,你。她捉住他左手,将他的戒指跟自己的碰了碰,两面松弛皱褶的手背交集成直角,像一片皴裂土地竖着一堵年久失修的墙,暗黑老年斑被拉扯得失去了方位,甲壳虫似的一阵骚动。两双浑浊的眼睛同时盯住脏兮兮的甲壳虫,婚礼上飘摇的百合花瓣,还有闹哄哄的气息,都在阳光颗粒的缝隙间刷刷啦啦落下。
关于文章标题,关于公文语言转换,关于社会调查等等,文友们和牛老师展开热烈讨论。
外国友人Eric的中文说的非常好:“通过参与沙龙平台,作者受益于结构化的方法,磨练他们在选择迷人的题目和题材,塑造引人注目的人物,并掌握写作过程的技能。通过报告、分享和专家建议,作家完善他们的技能,并收到建设性的反馈,以提高他们的讲故事的能力。该平台培养了一种不断学习和成长的文化,使作家能够充满信心和创造力地创作有影响力的小说和诗歌作品。”山东女散文家沙龙主席,大众日报高级编辑、《丰收》副刊主编刘君分享说:有经历、有阅历,是写作的基础,重要的是要有倾诉的欲望。牛老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时时从“咸菜缸”里走出去,呼吸新鲜空气,开阔视野,打破僵硬的思维模式,重新变得饱满灵动——出发,是一个作家最美的姿势。 刚才吴大姐问怎样能够一直保持创作的激情,让我想起一件事。曾和牛老师一起参会,会议间隙大家说要一块儿聚一聚,但他匆匆忙忙往回走,没跟我们一块聚,过后我问他,他说正在写的一个小说差个结尾,脑子一直在想这个事,必须回去抓紧时间把它写出来,从牛老师身上,我看到,发自内心的热爱是写作最大的动力。
牛老师在讲解小说创作中提到了“真诚”两个字,就是为文要真诚,不是为文而文,而是真情流露。什么样的作品才算是好作品,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但首先是要能够打动你,能够给你提供情绪价值。
主持人刘东妮做结束语:非常感谢牛老师给女散文家沙龙带来的精彩讲座,我们仿佛穿梭在不同文体、却带有画面感的精神世界的电影之中,让人流连忘返。我们要向牛老师学习,当创作感匮乏时,就要走进大自然,到外边的世界去体验,然后带着批判、歌颂还有慈悲返回自己的作品当中。再次感谢牛老师走进本期沙龙,感谢各位书友。下个月再见。
( 文/山东女散文家沙龙 任延红)
都市头条
编辑/王树芳
京都书画艺术网
编审/徐学胜
主编/王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