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家报还这样报道:吴休的近景山水画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运用传统中国画的颜料、笔墨,却表现出西洋油画的光影和明暗,在中国画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吴休笔下的山石是具象的,同时又表现出空灵的意境,他吸收了西方写实主义的再现自然的严谨精神,同时又能有机地结合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和布局,无论千岩万壑的山石瀑布,还是烟波浩淼的江南小景,都能张弛有度,游刃有余。在设色方面,吴休更多地吸收了传统中国画辽阔淡雅的意境,画面传达出空灵悠远的气氛,使人如临其境。他娴熟地驾驭笔墨的能力在近景山水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画作中,西方学院派写实油画的扎实功底清晰可见,吴休将中国画对具体对象的表现深度提高了一大步。以淡墨渲染为主,以石青、石绿、花青为辅的冷色调,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气质,同时在空间塑造上达到了新的高度,正是对中西方绘画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奠定了吴休在山水画上的成就。在吴休的山水画新作中,近景山水很多。在这些作品中,吴休非常在意画面的构图,常以嶙峋的山石和潺潺的流水作为画面的主体,突出山石的坚实阳刚和流水的阴柔秀美,一静一动,主从有序,将自然的优美和壮美结合的如此完美,可谓匠心独具兼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同时对景物取舍有度,体现了画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控制画面的能力。无论吴休山水画早期呈现出的清新秀丽的格调,还是其后画风的雄浑磅礴,到近作的细腻丰富,都追求在真实与平易中形成深邃的意境。这是吴休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国画系毕业以后,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名家画迹,寻访祖国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结果。在气象万千的自然图景中,他追寻着美,感受着美,创造着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吴休在山水画上所取得的成就再次昭示了成功的真谛。
中国城市报曾报道说:吴休的荷花能在众多的画作中脱颖而出,胜在意境,胜在笔墨之外的修养;营造风格的要素不在于笔墨的丰富,不在于设色的华丽,而在于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和韵味;意在笔先,几枝绽放的荷花,几杆摇拽的芦苇,顾盼生姿的小鸟,流连往返的鱼儿,寥寥的笔墨,传达出太多的诗情画意。在吴休的荷花图中,我们看到的是荷塘月色的雅意,听到的是鱼欢鸟鸣的美景。在吴休的画里,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和谐而生动,他所勾勒的每一只小鸟都在歌唱,每一朵花儿都在倾听,每一个生命都是爱的天使和美的化身。吴休写意花鸟画承袭于前辈名家,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齐白石、李苦禅、潘天寿等大师的影响,然而又能有所创新;他的画常常以大片淡墨渲染荷叶,以浓墨勾勒出鱼儿小鸟的轮廓,以朱砂点染荷花,浓淡相生,动静相宜。尺幅之间,传达出无限生机,所谓“千姿百态陈胸次,袅袅幽香出笔颠”,读之令人回味无穷。正是在博采古今名家众长和注重写生的基础上,力图融入时代气息,并且注重情趣诗意,追求笔墨精妙,形成了吴休雅俗共赏的个人风格。
世界美术家联盟报曾报道说:吴休先生十分重视在继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探索山水画的创新,使之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精神。正因此,他取法前人,却总是不落恒蹊。他的画,在用笔、落墨、构图等方面,努力将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思,作醇厚、朴实的艺术表现。尤以近期山水画创作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运用传统中国画的颜料、笔墨,却表现出西洋油画的光影和明暗,在中国画中西融合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其代表作有《乡曲》《太行新姿》《京西龙门涧》等。吴休不但擅画,而且工诗、书法。他的诗中有画自不必说,可贵的是,许多名篇俊语,意气沉雄,朴厚醇至。而其山水、花鸟、人物画及书法等作品更是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并多次获奖,为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他曾在北京、香港、美国举办个人诗书画展。在美国、马来西亚、台湾讲学。出版有《吴休诗书画选集》《吴休画集》《吴休诗选》《画论丹青》。 访吴休不易,写吴休更难。与之短暂的交流也罢,记录名家的评论也罢,还是摘录报道的只言片语,我都深深地感受了吴休先生的人品、艺德,感受了他作为诗书画大家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