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连日江南梅雨、淅沥绵绵呜咽。不幸消息亚洲最长寿男性、113岁新四军老战士施平 于2024年6月29日在上海逝世。系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院士的祖父,1931年秋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曾任北京农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等职。
笔者志清当年19岁时担任大型化工厂团委副书记兼厂技校教师时,曾参加华师大培训,多次聆听施平老书记报告,有过面授、记忆犹新……。
在笔者志清的当年记忆中,施平老先生生前最引以自豪的“头衔”是:“新四军老战士”和“终身老教师”。以后又听朋友说,施老最得意人生收获是“有个海归院士校长施一公”。

作为“老战士”,他一个始终以“战士”的身份,激励自己在革命的征途上永远冲锋的共产党员。笔者志清记得当年在华师大参加青年教师培训座谈会上,时任华师大党委书记施平回顾过他的“老战士”经历:“我出生于清末民初,那是中国历史的重大转折年,爆发了推翻两千多年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我的故乡在云南大姚,是个既美丽又贫困的古城。我的曾祖父是明经进士,祖父是贡生,到父代,家道中落,降为城市贫民。我共有兄弟姐妹七人(兄一、姐二、妹一、弟二,我是老四)。十二三岁时我就参加劳动,帮母亲酿酒、养猪、做些零活,帮父亲打马灯照明,起早摸黑下乡行商。读小学时,我的成绩甚优,尤其是数学,老师出的难题,我都能解答。1926年初,年仅15岁的我跨出家门,告别大姚城,徒步三百多公里山路来到昆明,考入有名的成德中学。1929年春,跳级考取了云南东陆大学(云南大学前身)预科一年级,于是转学进入大学读书了。读了一个学期,暑假开始前,我突然接到母亲的来信,说家庭经济困难,无力继续供我读书,从此我便开始漂泊,闯荡世界。1931年春,我考进了美国教会办的南京金陵大学,因学费贵,这年秋天,我转考入了杭州的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九•一八’事变爆发,浙大农学院率先成立全院性的学生抗日会,我被选为主席,随后我带领杭州市2000余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国民政府对日宣战。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的第二天,我又和同学们率先发动浙江大学和杭州市学生集会并通电全国支援北平学生抗日救亡运动,我还被选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和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1936年6月,我从浙江大学毕业,科学家竺可桢校长亲自给我们颁发毕业证书。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我被派到浙江地区在党的领导下从事统战工作,1938年1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初期,我主要从事宣传工作,用自己的笔杆子与敌人作斗争。我有多篇文章发表在当时的刊物上,还曾任党领导的国际新闻社记者、国际新闻社敌后上海工作站负责人、香港分社采访部主任。1941年8月,我进入新四军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工作。1946年至1947年任南通县委书记、县警卫团政委。1948年10月,解放战争胜利在即,那时我在中共中央华中工委,负责筹建华中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华中民主青年联合会,1949年3月,我率领这两个代表团,赴北平参加第一次全国团代会和全国青联代表大会。”

作为“老教师”,他说:“1951年,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以培养人民教师为己任,那是由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亟待需要教师发展教育的特殊历史任务决定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认为师范大学不仅要为国家培养教师,还应该要培养国家科学人才,培养科学带头人。我们国家只有科学进步,才能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更何况尖端的科学研究,能够为全人类造福。我们的教育不仅要培养老师,还要培养研究型人才。1979年,华东师大成立了计算机科学系。开始时遭到一些人反对,他们认为计算机科学是工科学院的研究范围,与师范大学无关。这仍然是那种认为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只能是教中学课程的思想,他们不了解时代的发展已走入信息时代、数字化时代、计算机时代。那时候,在国内的师范院校内设置计算机系,开设计算机课程和科学研究,华东师大是首家,不少综合性大学也还没有成立计算机系。为了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和培养教育科学人才,华东师大在1980年成立了教育科学学院,这是全国高校中最先成立的教科院,它的建立就是为了把全校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的力量组织起来,统一规划。与此同时,学校还先后新建、扩建了一批科学研究机构,从组织上保证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活跃了学校学术研究的气氛。这些科研机构包括:环境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文字改革研究室、外国教育研究所、中国史学研究所、计算机应用研究室等。”

另外,施平老先生晚年最得意的是:“我有一个好孙子施一公”。如今,外界许多人对施老的了解,更多地集中在他的孙子——中科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海归后,清华大学前副校长、现为马云的西湖大学校长、著名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身上。这是一个重视教育、醉心学术的家族。据说,1967年出生的施一公,从小耳濡目染,深受祖父、父亲的影响。施一公1985年19岁时,被保送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1989年获学士学位;1995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1998至2008年历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讲席教授。2008年全职回到清华大学工作。2015年8月至2018年4月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任西湖大学校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欧美同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副会长。据说施一公留学美国学成后,原本已经享受留在美国博取高薪和清闲的生活。但由于祖父施平的一句话,他毅然放弃了在他国的人脉和根基,选择回归祖国、效力于民。当时施平老人对孙子说的是:“一公啊,你已经学业有成了,出去了那么久,早该回来了。”因为铭记着祖父施平的教导和指引,施一公先是自己回国、到母校清华大学任副校长兼教书,第二年他的家人也全部归国。经历了一段时间教书育人的生活之后,施一公选择离开讲台、与马云不少有商业头脑的科技精英集合在一起,一同创办一所“理想中的”大学,这就是西湖大学诞生的缘由。西湖大学成立之后,施一公虽然担任校长,但也始终坚持科研事业,其下属的实验室也出了不少成果,可以说是卓有贡献。
令笔者志清惋惜的是,作为我党我军的“老战士”、“老教师”、目前亚洲是高寿的男性人瑞一一施平老先生终因年迈久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6月29日上海走完其终身“老战士”和“老教师”的精采人生之路,定格于113岁高寿。距他毕生追求的“七.一”党建103周年华诞仅缺两天!值此,笔者志清特赋《忆秦娥》为评为纪。
悲声咽。
淅绵梅雨香烟郁。
香烟郁。
亚洲人瑞,
战士离别。
书生戎马高风节。华师释道功遒绝。
功遒绝。
家风传续,
孙儿人杰。
一一2024年7月2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钧新吟》执行主编、新上海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