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云流水 妙笔生花
一一陈德宝先生散文赏析
作者:陈希文
去冬的一天,陈德宝先生送来了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乡村的月亮》,这是出版的第四部集子。前些年他的几部散文、杂谈集,我都认真拜读过,印象深刻。他既是新闻战线的一名资深记者、编辑,又是文坛一位显赫的高产作家,还是我交往多年的良师益友。他和夫人王彩琴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王亦是个大才女,著书立说,叱咤文坛,我曾为她的散文集写过读后感。说来也怪,我最爱㸔这对伉俪写的文章。每逢报刊发表他俩的作品,必看无疑。这可能就是多年的文缘吧。
德宝出生在淳化县石桥乡一个普通的农家。家境虽贫寒,但从小好读书。幼时爱㸔小人书,上小学、中学时就读了多部长篇小说。20岁时参加工作,在淳化县委宣传部任通讯干事。期间,就有不少散文、小小说之类的作品发表于《陕西日报》《西安晚报》。1986年,德宝夫妇被招录到青海省的一家新闻单位。那时,他的新闻报道在《青海日报》《西宁晚报》铺天盖地,散文、小说除青海、陕西的报纸外,曾在《人民日报》大地副刊和《农民日报》发表。1992年春季,他和妻子调回《咸阳日报》当了多年记者、编辑,发表了大量的新闻、通讯和散文、杂谈等。数十年的阅读和写作,让他积累了广博的知识,练成了驾轻就熟写作的深厚功力,先后集结出版了散文集巜故乡风景》巜心语》和杂谈集巜坐而论道》。这丰硕之果使他在文坛颇具盛名,影响甚广。我对其文学作品爱𣎴释手,对其才华心存敬慕。这次,《乡村的月亮》我一如既往地贪婪阅读,慢慢品味,欣赏着这难得的精品之作。
《乡村的月亮》共编五章,收录散文90多篇。反复赏读,细心琢磨,其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独特的散文风格让我心动。
行云流水,率性而为。德宝善于观察生活,视角独特。散文涉猎广泛,内涵丰富。有人生旅途中的岁月留痕,深沉记忆;有生活中的奇闻趣事,闲情逸致;有书画同道们的佳作欣赏,切磋交流;有思亲念旧,留恋家乡的浓浓深情;还有外出旅行中的点滴拾遗,情感抒发。散文大都篇幅不长,但文字简约,引人入胜。正像他在自序中说道:“我的散文写作完全是率性而为,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是恣意随性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诚然,写之前都是经过一番谋划、精心构思孕育的,有了欲望和冲动才动笔。这样写出的散文自然真实,贴近生活,没有刻意的为文痕迹和矫揉造作。
语言平实,妙趣横生。读散文好似作者坐在你面前,如数家珍地述说着他的经历、所见所闻。这平实的语言大都是来自老百姓的口语,实话实说,很接地气。没有咬文嚼字的生涩感和空泛议论的书生气。读他的散文,好似一幅幅真实的生活画面和美丽的图景浮现在我的面前,往往使我身临其境,与作者的意念产生共鸣。
我很钦佩德宝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力及娴熟高超的表达技巧。像《清明春深》中写到,“清明前后,黄土高原的春天才真的来了”。“花儿是春天的使者。所有的花儿争先恐后地都开了,向阳暖和的地方,有些已花事阑珊了。而在田野里、沟坡上、山坳间,由于气温较低,花儿们正在攒着劲地竞相开放,把美丽和柔情尽情挥洒,让醉人的香气伴着春风飘向四方。“绿叶是花儿的嫁妆。绿叶知道,它们是为着扶持花儿而生的,总是跟在花儿身后,不与花儿争娇艳,不和花儿夺芬芳。甘当陪衬的绿叶,还要为果实守护终生,而后才在秋风中老去。”“绿色是春天的衣裳。小草们沐浴春风,笑迎春光,疯也似地生长。似乎在一夜之间,就为黄土高原换上绿色的新衣。”这寥寥数语,就以描写、形容、比拟、象征等手法,将清明时节黄土高原上的花儿、绿叶、绿色写得灵动美妙,栩栩如生,更让人们对绿叶的甘愿奉献精神难以忘却。
叙述简约,文笔清新。德宝的散文,少则数百字,多则上千字。但这短小的篇幅是浓缩的精品。毎记述发生的事件或生活片段,总能以简洁的文字将其讲得头头是道,来龙去脉交待得清清楚楚,使人感觉文笔清新,寓意深长。比如,《独爱山香野菊花》《那边将消失的绿色》《一花知春》《墨梅精神》等篇目,均以清新的文笔展示了大自然的美,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钟爱绿色、珍视环保的情怀。这清新的文笔来自多年的勤奋阅读和知识的积累。好读书成其终生的习惯。长篇名著《红楼梦》读过两遍,《白鹿原》就初读、深读、精读过三遍。在《如厕方读书》中说,“我读书读得最自觉最惬意的时侯,莫过于如厕而读了。作者毎天有如厕的生活习惯,不管多忙多乱,总要挤出一个小时读书是雷打不动的。”多年来的坚持已读了不少中外名著。他的大脑就是藏书万卷的宝库,写作一旦需要,就会左右逢源,顺手拈来。
余音绕梁,意味悠长。散文集好多篇目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让我深思回味。这悠长的意味来自对往事的回忆。比如,巜替罪羊》,因小时侯一句善意的谎言,竟让其蒙冤丟了牲命,成了“替罪羊"。《幸存者》讲述作者五、六岁时不小心失足掉下了十几丈的悬崖却完好无损,由此引发了“作为幸存者,我们应当怎样活着”的思考。《蚂蚱声声忆童年》回忆儿时捉蚂蚱的过程,写得细腻传神,至今童心未泯。《夜半蛙声到枕边》,从最早农村大涝池的蛙声、上学时乡村小溪中的蛙声、进城后居住楼下人工水池的蛙声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让这些美好的陈年记忆竟然一幕幕浮现我的脑海。这悠长的意味还来自事件特定的象征意义。如《剪报夲里高原情》中提到,青海六年的工作经历,至今还存在厚厚的六册剪报夲里,回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使人心动不已。又如《三个高原人》,通过三年初夕之夜马占云县长登门看望;他们夫妇调动时较长时间的离开,上小学的女儿由班主任王瑚女老师的热心照管;调回咸阳时曾帮助过他的青海日报社辛存文先生的痛心惋惜。这些记事表达了作者与高原人的深情厚谊是终生难忘的。再看此篇的语言艺术,“岁月的流水可冲蚀一切,冲淡一切。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高原的记忆却历久弥新,恰似陈封的佳酿,历时愈久,愈加醇香。又如滴水穿石,时间越长,越向刀刻斧凿,不可磨灭。”这语言的感染力将作者的高原不了情跌然纸上。散文集中如此动人的描写、精心的刻画、绚烂的词汇、风趣的语言俯拾皆是,不再赘述。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57762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