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房里温暖的灯光
作者:刘汉江
女儿生于1992年元旦,现已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虽然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她出生的夜晚、记得她出生时的模样;记得我初为人父时的喜悦、记得市三院产房里那温暖的灯光……
我和妻子于1991年春节期间结婚。婚后不久,妻子怀孕了,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期待;妻子更是像个大熊猫似的,受到家人们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妻子的肚子也越来越大,我们全家人都扳着指头,急切地期盼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
终于,在冬月的一个傍晚,妻子下班回家后感觉到腹部阵痛,出现了临产征兆,母亲急急忙忙地请来了当地的一个接生婆,准备让妻子在家里生产。我闻讯后立即赶到家中,看到妻子痛得紧皱眉头,直冒冷汗,我担心在家里生产不卫生,也不安全,马上打电话跟单位要了一辆车,直接送到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
到了医院,妇产科的王主任和医生立即对妻子进行产前检查。王主任说,产妇羊水已破,幸亏早点送到,再迟一会弄不好会产在路上,吓得我一身冷汗!她立即通知科室的几个医护人员,将妻子推进了产房。
此时,已是晚上六七点钟了,产房里的医护人员顾不上下班和吃晚饭,都在产房里紧张的忙碌。我在产房外的走廊里来回踱着步,心神不宁,既兴奋又紧张,耽心妻子的安全,揣度宝宝是男是女?窗外除了几盏路灯昏黄的光亮,都是一团茫然的漆黑,我默默点起一根烟,目不转睛地盯着产房里那一片温暖的灯光……
不知过了多久,产房里传出一声婴儿响亮的啼哭。不一会,出来一位漂亮的护士小姐,笑盈盈地向我祝贺:“恭喜您喜得千金,母子平安!”。我才如释重负,连连道谢!此时我想到产房里的医护人员还没吃饭,赶紧跑到楼下,买了一大包蛋糕、面包、苹果和橘子。当我回到病房,粉嘟嘟的女儿已躺在妻子的怀里,妻子一脸的疲惫和初为人母的幸福。我靠近女儿的脸看了又看,心里弥漫了激动和喜悦:她就是我的女儿,我生命的传承,我情感的延续啊……
由于我们来得仓促,许多住院和生活用品都没有带,细心的医护人员把护士站的保温瓶、餐具、卫生用品给我们拿来先用,又从其他产妇病房找来了红糖、桂圆、藕粉、馓子、白胡椒粉等产妇食品;坐在妻子床沿上的一个女护士正在对她轻声细语地嘱咐,指导妻子一些关于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方面的知识。我的母亲则悄悄的拜托那位护士,宝宝出院时,请她出院时记得把女儿的胎衣给她带回家(老家的风俗),带回老家埋在堂屋的门槛下,保佑我的女儿健康成长!
虽然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女儿出生的那个夜晚;记得我在产房外焦急的等待和守望;记得我初为人父的那份激动和喜悦;记得产房里那一片充满希望和温暖的灯光……
现在,我闲暇时和女儿散步或者逛街,每当路过市三院北区,我总会指着那幢住院部大楼,告诉她,这就是你出生的地方,人生的起航!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