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新课改的发展比较有意思,几乎每所学校都在公开场合大张旗鼓的强调“新教材,新高考,新课改”的重要性,但如果仔细观察他们的课堂,恐怕就事与愿违了。
这种现象让我想起了民国时期继国民党倡导“三民主义”之后,各地军阀也被迫想出几个主义玩玩,以此来标榜自己也是紧跟时代潮流,以振兴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
归根结题,当前的课改与以往相比,虽有所发展,但仍然停留在初步学习和了解的初级阶段,课改真正的文化氛围尚未形成。
课改的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与当前社会的文化氛围也是息息相关的。我们国内开会,总是领导一个人从头讲到尾,所有员工在底下默默的听着,甚至有的员工退休的时候才第一次在诸位领导面前获得了一次发言的机会。我们今天呼吁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其实在某种程度上首先需要的是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氛围。美国学者在谈到小组讨论教学法时指出:
“进行讨论和尊重民主这二者是不可分的。这可能会与那些认为讨论只是一种方法, 与政治无关的读者在哲学观上有所不同。在我们看来,讨论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他人表现出尊重和热情,这样做了之后就会形成相互之间有活力的、紧密的联系。不可否认,这种联系与形是与现实社会中的政治相关的。”(斯蒂芬.D.布會克菲尔德,斯劳芬·普瑞斯基尔:《讨论式教学法一—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罗静,褚保堂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第 16—17页。)
其实,课改需要领导团队首先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文化,而不是在一言堂的氛围中搞“开放式的讨论”,这完全是在走洋务运动时期“中体西用”的老路。只要我们给老师们一些发言的机会,让老师们先动起来,老师们或许也会“照猫画虎”的让学生们动起来。学校的重点是做好顶层设计,不要总是批评老师们不思进取,不专研业务,总是指责教学中所有问题都是老师们不上进造成的。而是要通过制度的设计,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让所有教师能因为个人努力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待遇,而不是总通过站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制高点上来指责教师。到了评职称的时候,各种猫腻一出,老师们也就什么都明白了。
我始终认为课改不是在原有教育理念基础上的小修小补,而是需要学校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大手术。
当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不出来课改名师不都是因为老师不上进,如果能用量化的方式对教龄,市级及以上荣誉进行积分排名考核,鼓励获得奖项越多的老师评职称越快,我看课改就不会有太大的阻力。
我非常赞同孟国泰老师“从个体出发,创造课改文化”的价值理念。孟老师说:“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不同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成为快乐幸福的人;从个体出发,让不同的人共建一个大同世界。”
我们今天的教育总体上是发现不了“教师”,发现不了“学生”,而只能发现领导的一种自上而下的教育。要想真正激发教育的活力,我们就必须把师生看做一个个鲜活而充满个性的生命。从个体出发,让教师发现自己是一个在学校受到尊重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螺丝钉;从个体出发,让学生感觉到我在课堂的思考和讨论也是一件幸福而快乐的事,而不仅仅是一个听讲和刷题的机器。

模范教师郭龙飞简介
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世界史专业,师从陕西师大著名教授宋永成。现任介休十中任历史教师兼年级副主任。曾荣获晋中市高中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晋中市基础教育“三优工程”优秀案例一等奖,介休市模范教师,主持了一项山西省课题。
责编:天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