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生莲阿娘与青绣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布衣闲人
冶生莲阿娘与青绣的故事:传承与创新之花在凤凰社区绽放
在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一项意义非凡的活动正在悄然展开。这里不仅有一位令人钦佩的回族绣娘冶生莲阿娘,还有着充满魅力的青海青绣文化。
六月的西宁风和日丽,阳光普照。在城东区共和路凤凰园社区,一片欢声笑语,人头攒动,喜气洋洋,青海伊莲青绣手工编织队的新址开业盛典成功举行。
西宁城东区清真巷办事处韩书记,凤凰园社区的领导,上海忠贸贸易中心董事长项敏虹、荣利达天津商贸公司的领导,省文化馆颜宗成馆长,青海刺绣行业协会多杰会长,城东区文体旅游局,城东区妇联,城东区文史馆,西宁表情微信平台,青海丝路文化艺术馆等几十家单位和公司领导共同共同见证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时刻。
开幕式上,冶生莲老师讲述自己几十年奋斗的历程,她说,道路是艰辛的,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有了今天这个隆重而又充满希望的开幕式,未来可期。
四位参加开业盛典的嘉宾,用手中的剪刀,剪开了青海非遗传统文化的新篇章。
开幕式后各位绣娘和绣郎现场用精湛的才艺进行了表演,并且进行各种绣活的交流,交融,交往。
冶生莲阿娘 1969 年出生于海东市平安区石灰窑乡下河滩村一个回族家庭,她的外婆和母亲皆是当地著名的刺绣能手。自幼耳濡目染的她,对刺绣展现出了独特的天赋。
2000 年下岗后,冶生莲阿娘凭借自身的韧劲,自强不息,自主创业,奋力打拼,她关心弱势群体,坚持做好事,持之以恒,不求回报。2012 年带领社区无业、失业、残疾妇女用双手创造美好生活。
于是,冶生莲组织阿娘参加了编织、刺绣技术培训班,将从小掌握的刺绣手艺与新学技术融会贯通。她还成立了“伊莲手工编织队”,组织社区内能够进行手工劳动的家庭妇女、下岗职工及残疾人员免费培训。
青绣历史悠久,民间认知度很高,家喻户晓。在青海家家有绣娘,户户有绣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是青海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青海民间刺绣手法独特,风格古朴,色彩艳丽,应用广泛,成为各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的民间手工艺。
青绣的绣法比较多,其种类丰富,包括土族的盘绣、湟中的堆绣、贵南的藏绣等,这些都属于青绣的范畴。
青绣针法主要有平绣、锁绣、网绣、切针绣、参针绣、窝针绣、拉绣、挑绣、盘绣、剪贴绣、堆绣、剁针绣、定绣等几十种。
青绣按用途和风格可分为实用类、装饰类、礼仪类、工艺类、服饰类、宗教类等。
青海世居的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回族、汉族等,都喜爱青绣,并有各自的刺绣品种和艺术风格。
青海各族群众中,青绣被称为"做针线",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各民族的服饰、家庭装饰、婚丧嫁娶中,处处能看到青绣的影子。过去在河湟地区,针线活是衡量女性是否能干贤惠的标准之一。
当地的女孩子从小就开始学做针线活,针线活好的姑娘是周边十里八乡的小伙子争相求娶的佳偶。而在各民族的婚礼中,"抬针线"是一项重要的仪式,其内容是新娘向婆家长辈赠送自己绣制的枕顶、枕套、鞋袜、肚带,耳套、腰带、帽檐、五官戴等是展宝之一,展示精湛绣艺。
冶生莲阿娘更是熟练掌握了分针法和叠针法这两种独有的绣法。
由于青海各民族文化和审美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对青绣的喜爱和应用各有侧重。例如藏族可能更钟情于具有宗教元素的青绣,而土族则在盘绣方面独具技艺和风格。
在西宁市城东区清真巷街道凤凰园社区的大力支持下,冶生莲阿娘的伊莲手工编织队不断发展壮大。
社区为她们解决了实际困难,提供了专门的展厅。队员们制作的一批批手工编织的地板袜、包袋、儿童手工刺绣工艺布鞋、民间盘绣、拉绣、十字绣、丝带绣等作品,在国内各种展会上广受欢迎。
经过几年的发展,“伊莲手工编织队”培训工作已覆盖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湟源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海东市平安区,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等地,拥有长期从事手工编织人员 60 余人,为带动西宁周边各地妇女脱贫致富起到了带头作用。
冶生莲阿娘始终热爱的刺绣事业,怀揣着将青绣这门手艺发扬传承的信念,让更多人了解和熟知青绣这一品牌。
凤凰园社区的这一举措,不仅为青绣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也让这一民间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为社区居民带来了丰富的文化福祉,同时也为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搭建了桥梁。
冶生莲阿娘将与社区携手共进,让青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成为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绚丽纽带。让我们共同期待青海青绣这项非遗传统文化,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
此次伊莲青绣手工编织队的开业盛典由马旭东先生和甘梅女士主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