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大前地村委会
我的家乡在武川县,出生于耗赖山乡大前地村委会叫做当东的小村庄,2015年,五十岁的我因家庭变故而离开了村里,从此后是间断性回去,在外的时间长,归家的时日少。
村里悄然地在改变着,一年一个样儿,时而也会让我有陌生的感觉。虽未曾亲自去经历那种改变农村新面貌的过程,但几年来目睹了村里的变化,不由得让我感慨。燃烧着的那颗悸动的心,牵动着思绪,总想去记录下些什么,抒发下自己真实的感受。
离家那年,村里农户耕作土地的机械还是15马力的小型拖拉机,那时候已经很不错了,最起码不用套上牛马去种地了。有的农户开始向中型拖拉机过度,不过购买力有限,也很少,只有几台车而已。看着别人家买的那电起动四驱拖拉机真的很羡慕。
我们村大多还是土房子,虽然说没有危房,但是每年也得修修补补,逢雨天也还是得注意雨水倒灌,住着也有些许担心。十多年前的秋天,因遇连阴雨天,西坡村就发生过房顶塌陷而打死俩个外乡来务工人员的事故。
近十多年来,国家各种惠农政策连续出台。十个全覆盖把落后农村全部得到了治理,面貌换然一新。首先是修路,村村通覆盖了整个县域,四通八达的水泥路连接了起来,给予了最便利的出行,人们不再为雨后的泥泞而发愁。随后盖起了砖木或砖混结构的房子,农民住进了新屋。网电、自来水、电采暖、光伏照明、井水灌溉、垃圾处理卫生站、休闲文化站、煅炼器材等等已基本完成配套。
说实话,这种变化我从未敢想,却在不经意的十几年间正在逐步改变完善中。
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新时代的农民才有了享受优裕生活的资源。我们不再愁吃愁穿,不再愁无房可住,温饱已经彻底解决。
我们看到了这么多的变化,更应去了解背后为我们解决问题,去为我们劳神费力去运作工程的那些工作人员的艰辛。没有他们去肯干实干,那也是空想空谈。
我们要为大前地村委会领导班子点赞,为县里各部门下乡干部点赞,更应为支持和策划的所有人点赞,是他们辛勤努力付出下,才有了现今的大变化,才有了现在欣欣向荣的景象。
各个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先后成立,落地于各村,使农民有了引领人,有了依靠,有了各类信息的知悉和保障,也有了干活儿挣钱的地儿。
在帮抚干部王占刚乡长,村委会李富良,李俊峰书记的带领下,村委会成员和驻村干部每天都在不停地忙碌着,不但做好了本职工作,还凭借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利用各自人脉和渠道招商引资,先后入驻的公司有:1“内蒙古丰蒙农贸有限公司”,2“内蒙古欣建材装饰有限责任公司”,3“内蒙古沐易国林绿化有限责任公司”,4“内蒙古金绿康健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5“内蒙古聚宝农牧业有限公司”,6“内蒙古利友和农牧业展有限公司”,7“内蒙古大青山四海通绿色生态有限公司”,8“四子王旗建丰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武川分公司”,9“武川县鑫欣农贸有限公司”,10“武川县富荣种养殖专业合作社”,11“金小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12“金小豆石油有限公司”等,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基础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引领着村民步入了可持续发展和探索之路。
十几年来,他们想人民之所想,敢于尝试敢于承担责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作为共产党员,他们无愧于党。是在党的培育下学习成长起来的,是在党的路线指导下发展而来的。
十几年来,村里无重大事故,基本上无矛盾纠纷发生,这都离不开他们积极的走访和详实的调查工作。每月不定期的党员会,村长会,基本上已经掌握了十二个自然村的农户情况。有困难需求及时处理,有矛盾纠纷及时去解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十几年来,他们过时过节走访了所有的村民,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尤其对老党员、老龄人员、病残家庭更是关爱有加。低保抚贫工作做的非常细致,让村民都感受到党的温暖,感受到老有所养,病有所管的好政策。使人民幸福安居乐业,放下包袱去广开思路,不断地去创新去发展。
大前地村委会的干部工作作风在全县来说只是个缩影,反映了新时代下党员干部廉政为民的风气,是一代有党性有思想有抱负的为民办实事的领导集体,是我们的骄傲,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作者侯建,网名秀才,(生于1966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人,草根农民写作者,呼和浩特市作家协会会员,武川诗词协会会员。
曾在多家网络平台发表过诗歌,散文,小说等,有散文《武川尊胜寺的兴衰》《门前的那条小河》《夜晚归来》《我小学时的上学路》《家庭教育》短篇小说《我们村的故事》《我家的那条狗》长篇小说《求生》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