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落日
刘万成
一张题为《法国上空的落日》的好照片,出自中国秀外慧中的空姐雅婷。没有人影,静美得出奇。因了俯视抓拍,自然没有星斗闪烁。整个画面在黑暗与光亮变幻莫测的更迭交替中,仿佛一杯高档鸡尾酒里调制了无数人的匆匆岁月。
浓酽似墨、黑色平板玻璃般的天幕,严严实实地挡完了仰望天空的视线。从上到下、由深入浅的浓浓夜幕,渐渐幻化为深蓝浅蓝的苍穹本色。接着便是一条沿水平方向努力延伸的橘黄色光带,宛若瞬间被拉直了的一绺彩虹;其下方,便是似有似无的飘忽云雾所包围的机舱内隐隐约约着十几个旅客的座椅。
凝视良久。当此美景将我的记忆从法国云端拉回到祖国大地的时候,那条沿水平方向努力延伸的橘黄色光带,似乎瞬间收缩聚集成了黄土高坡那动人心魄的高原落日。
高原落日,我曾全神贯注地凝望过一次,恰是渭北高原硕果累累的仲秋时节。其景象既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的寂寥悠远,也没有法国上空落日这般的虚幻缥缈。
记得当时大家都在聚精会神地观看旬邑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汇报演出,我满怀凭吊秦朝公子扶苏的思古幽情独自爬上了一道山梁,满脑子都是《过秦论》。然而小心翼翼地穿过一片清香扑鼻的苹果林抬眼望去,斜下方却悬着一轮让我惊叹不已的落日。
暮色将临,落日一如蛋黄般温润活泛地微微颤动,天空便将湛蓝换作了雅丹橘黄。此时除了偶有扑棱入林的飞鸟外,天地之间没有任何躁动与嘈杂。安谧祥和的余晖里,深厚黄土滋养着满目草木葱茏的山峦丘壑一如万马奔腾,全都鼓足了勇气,波涛汹涌般的直奔天际。沉浸在充满神秘色彩里的黄土高原,似乎正在诉说其悠久、博大和浑厚的辉煌历史。
别了渭北高原落日的若干年后,又从包头到延安。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坡彻里彻外满是被狂风暴雨长期席卷与切割而成的历史褶皱。人和车辆仿佛穿越时空,时而钻入深深谷底,时而驶上肉肉土梁,时而奔驰在沙漠的边缘。
秋日里的阳光透过云层又透过车窗照在人的脸上,便个个被兵马俑般涂抹了厚厚一层淡黄如土的时光包浆。沿途不时侧目窗外,这里那里油气井上“红驴头”悠然自得地上下悬点,冬暖夏凉的土窑洞显然已被废弃了许多年头。绿树掩映了小洋楼,却又把小洋楼楼吐了出来。山梁梁上没有了羊肚肚手巾的身影,耳旁依旧是信天游的高亢与豪放。
到了榆林城外,缕缕思绪里除了王维《使至塞上》描绘的壮丽风光、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反映的那个战事吃紧之秋外,更多的则是人文初祖轩辕黄帝生有“土德之瑞”, “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貙虎,以及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又有元妃嫘祖发明并教会了人们养蚕。
中途没有停车,未能再睹高原落日的风采。马不停蹄,夜宿绥德。沟壑纵横,满目葱茏。惟其两尊“上郡古邑”“秦汉名邦”和陕北“旱码头”的石雕雄狮,身躯威武,双眼圆睁,一股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清早起来,赶往延安。遂又想起红军长征二万五千里,三大主力会师陕北,艰苦卓绝的一十三载,西北坡小山村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乃至天安门城楼上那穿越古今振聋发聩的一声宣告。直到参观了枣园几位革命伟人的故居,以致若干年后的今日,我依然清楚记得毛泽东当年坐过的那个简易沙发上,有一个早已露出棉花的破洞格外引人注目。
想必雅婷《法国上空的日落》隐约可见的那十几个座椅,肯定要比毛泽东当年坐的单人沙发阔绰许多。坐过几次飞机,俯瞰过祖国的美丽山河。然而都是白天飞行,未能遇上法国上空别样的日落黄昏。倒是这幅照片里舷窗外那条沿水平方向努力延伸的橘黄色光带,让我恍然大悟:
如果天上没有了太阳,人间也就没有了光明和温暖。高原落日之美,时或颤若蛋黄,时或霞光万朵,时或一抹余晖,但从未放弃的是普照万物的初衷与热情。日落意味着驱散地球另一面的黑暗天空,也预示着明天她将在世界的东方喷薄而出——如此循环往复,便是岁月冷暖。
(原载《陕西市政》)
